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矸石山复垦造林树种选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证明,在排矸10年以上的矸石山上,可以通过人工造林加速植被恢复。造林树种以选择刺槐、锦新杨、锦鸡儿、沙棘等效果最好,其次是白榆、樟子松、胡子枝和皂角等树种。小叶朴、南蛇藤、细叶小檗等也可做为辅助树种用于矸石山造林。  相似文献   

2.
杨森 《防护林科技》2013,(5):12-14,19
对辽西半干旱地区矸石废弃地以排矸年龄为界限,划分为4个类型,在不同类型上进行人工造林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筛选适生造林树种。结果表明:Ⅰ类矸石废弃地适宜的造林树种排序为紫穗槐>锦鸡儿>白榆>沙棘>沙枣;在Ⅱ类矸石废弃地上适宜造林树种排序为紫穗槐>锦鸡儿>火炬树>臭椿>白榆>刺槐;Ⅲ类矸石废弃地适宜的造林树种排序为火炬树>臭椿>刺槐>白榆>杨树>侧柏>樟子松;Ⅳ类地区矸石废弃地适宜的造林树种排序为火炬树>臭椿>刺槐>杨树>旱柳>白榆>侧柏>樟子松。  相似文献   

3.
煤矸石山是矿区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矸石山造林绿化,改善矿区形象,美化环境,获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文研究了矸石山的营养成分含量、造林树种的选择,整地、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改善矿区环境卫生。为矸石山造林绿化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抚顺矿区废弃矸石山造林的多个树种天然更新情况的长期调查研究,筛选出在矸石山立地条件下,具有天然更新能力的11个乔灌木树种,其中大乔木树种的天然更新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家榆、刺槐、皂角;小乔木树种依次为火炬树、沙棘;灌木树种依次为水蜡、锦鸡儿、毛樱桃、紫穗槐、胡枝子、叶底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营造具有天然更新能力的树种,可加快矸石山植被恢复的速度,大幅度减少用于植被恢复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5.
废弃矿区矸石山地的生态恢复一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矸石山地的降水量不足、蒸发强度大、天然降水利用率低、土壤瘠薄、植被发育差、干扰强度大、立地条件恶劣,使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降低,一些林木生长缓慢,稳定性差,林分质量低,发挥不出较高的生态效益。通过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的技术进一步优化整合和组装配套,提出了在辽西北困难立地条件下废弃矿区地植被恢复的有效可行的方法,在遵循矸石山地造林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土壤的适生环境,正确的选择造林树种,有效的解决造林树种苗期的水分供应,合理地施用速效肥料是解决矸石山地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林业科技》2007,32(6):F0004
鹤岗矿业集团岭北排矸区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区的北部,面积达1000多hm2,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一度被当地居民形象地称为“城市沙漠”。为彻底改善矿区生态环境,鹤矿集团林业处从1985年开始,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经过大量的试验,筛选出适合排矸区特殊生境的乡土树种—樟子松作为主要造林树种,并在整地时间、整地方式、造林时间、造林方法及抚育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一套科学而实用的技术。截止到2007年,累计完成矸石山复垦造林800hm2,保存率达85%以上,部分造林地段已经成林,并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矸石山复垦造林基地,为矿区生…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地区矸石山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紫穗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干旱地区矸石山进行林木工程绿化改造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紫穗槐是矸石山造林绿化的首选优良树种,其表现为抗逆性强,成活率高,改良环境迅速,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辽西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矸石废弃地对上进行不同树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Ⅰ类矸石废弃地上,紫穗槐、锦鸡儿在改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方面较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白榆在改善全氮方面较显著;在Ⅱ类类矸石废弃地上,白榆、刺槐对于速效氮改善差异性显著,紫穗槐、锦鸡儿在改善全氮、全磷、速效磷方面较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紫穗槐、锦鸡儿在改善速效氮差异性极显著,白榆在改善全氮方面较显著;在Ⅲ类矸石废弃地上,臭椿、火炬树在改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方面较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刺槐在改善全磷、速效氮方面较显著;在Ⅳ类地区的矸石废弃地上,火炬树、刺槐、臭椿在改良土壤养分状况方面较之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矿区废弃的煤矸石严重影响和污染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笔者介绍了霍州市团柏煤矿概况,对该矿煤矸石山的绿化治理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5 a的造林实践经验,提出了采用火炬树、刺槐等根系发达、萌蘖性强、抗干旱瘠薄的树种;整地方式以穴状整地为主,并异地回填种植土;应加强浇水、施肥等抚育管理力度这一系列煤矿矸石山绿化技术,为矿区煤矸石造林绿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阜新海州矿区煤矸石堆积地植物群落的调查、土壤剖面的测定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将海州矿区煤矸石堆积地划分为风化良好、风化中等、风化较差3类矸石土,并分析总结了3类不同矸石土的物理性状及群落分布的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立地条件适宜的主要造林树种,旨在为矿区生态恢复和区域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通过对矸石山注浆可有效防止自燃,对矸石山放缓坡度、分层碾压、黄土覆盖、建立矸石山排灌水系统、矸石山坡脚挡护工程可降低矸石山的环境风险,提出了对矸石山生物修复及绿化造林等生态综合治理措施,以实现矸石山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矸石山是目前煤矿最难处理的公害之一。仅山东省就有矸石山100余座,占地近万亩。为了探讨矸石山造林绿化的可能性,为大面积矸石山造林积累经验,我们从1988年开始,在坊子煤矿1号矸石山进行造林试验,历时4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湖北林业科技》2007,(2):63-63
混交林营造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树种间的关系,使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取得最好的生长效果。造林前首先根据造林地的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适宜的主要树种,再确定相应的伴生树种、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造林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造林密度、株行距、苗木年龄和造林方法等措  相似文献   

14.
程海流域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造林难度较大,树种选择适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文中阐述了程海流域现有的植被分布情况和主要造林树种,对程海流域造林存在的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提出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丰富和效益最大化等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并对该区域立地条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抗逆性特征、不同坡度、不同海拔以及不同坡位等方面,总结出适合程海流域造林的备选树种和干热河谷区造林及树种选择的要点,以期为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造林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枫香是我国的乡土树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耐干旱瘠薄土壤,天然更新容易等特点。枫香在次生林中常为优势树种,人工造林可与松、杉、毛竹等树种混交。为大力发展枫香造林,丰富我国造林树种,改善林地生态环境,调整林树种结构,促进祁  相似文献   

16.
正混交林营造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树种间的关系,使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取得最好的生长效果。造林前首先根据造林地的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适宜的主要树种,再确定相应的伴生树种、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造林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造林密度、株行距、苗木年龄和造林方法等措施调节树种间关系。为了协调两个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还可以引进第3个树种栽培于二者之间,这个树种称为缓冲树种。黄土高原的混交林的营造在无林地区是按照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构树等10个树种在白云质砂石山上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显示10个树种间的造林成活率、年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白云质砂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树种选择,根据本试验各树种的造林成活率与年生长量的综合表现,初步认为构树、南酸枣、侧柏、乌桕、女贞可作为白云质砂石山的造林树种,优良适宜树种的确定有待于进行更多树种参加的多个立地造林试验及其至林分郁闭年份以上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8.
郑少华 《防护林科技》2012,(5):46-47,54
为了探索防护林阔叶树造林的树种,在福建省福安市进行了不同海拔阔叶树造林树种选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适应的阔叶树造林树种有木荷、枫香、杜英等3种,其适应性好,生长量高,造林成活率均在87.5%以上。防护林造林应选择与立地条件相适宜的阔叶树造林树种,才能发挥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王凯  曹国华 《江苏林业科技》2021,48(2):50-51,57
利用在2020年江苏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中获取的全省成片造林数据,对区域结构、造林地类型、主要树种组成、林种、珍贵彩色树种占比等进行了分析,从全省造林总量、区域分化状况、造林树种结构等方面总结了造林实绩特点,并就当前造林空间受限、缺乏有效管护、基层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及各地主要造林树种现状为研究重点,通过省营造林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对江苏近十年的造林树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全省营造的乔木树种中以用材为主的杨树造林比重逐年降低,以生态景观功能为主的杂阔树种造林比重不断增加,营造的经济树种中各造林树种呈动态变化的总体趋势。造林树种动态变化趋势与江苏林业生态建设实际相符,根据动态变化结果,并对用材树种减少与木材需求缺口矛盾、生态公益林比例和优化调整树种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