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植物生长和繁殖都需要氮素,缺乏氮素会降低作物生长量、产量和质量。栽培植物的有效氮素来自土壤的有机质、肥料和微生物的生物固氮作用。某些自生的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微生物共生,把大气中大量的氮气(近80%)转换成可供植物生长利用的化合物。用“生物方法”固定下来的氮素补充了土壤中氮素的贮备,并有助于增进土壤肥力。有一种称为根瘤菌的土壤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就能产生这种固氮系统。根瘤菌侵染豆科植物的根毛而产生肿块,称为根瘤。在根瘤里面,气态氮被转换成多种氨基酸,使植物能直接利用。植物反过来为假菌体提供光合碳水化合物。结果,大部份固定下来的氮素结合在土壤中而成为动植物残渣;随着微生物分解作用,被固定的氮就转换成含氮的物质供植物群丛使用。热带地区生物固氮每年每公顷为20—650公斤。而100公斤固氮量等于施用500公斤硫酸铵肥料,因此,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壤对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地球上,生物固氮是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氮素最大的源泉,因此,对土壤固氮微生物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茶树根际是摄取养分的主要区域,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2]。近年来,笔者对不同土壤类型的茶园中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的组成,出现机率以及一年...  相似文献   

3.
固氮菌肥对甘蔗增产效应试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试验目的固氮菌肥料是一类生物肥料 ,它通过固氮微生物在土壤中固定空气中分子态氮素 ,并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化合态氮素 ,供给植物利用 ,从而达到提高作物的产量。研究开发生物固氮菌肥旨在提高施肥效益 ,省工省料 ,减少污染。固氮菌肥和其它生物肥一样 ,将是今后施肥的一场革命。本试验正是着力培育、筛选出优质高效的固氮菌种。2试验材料与方法2 1试验材料与处理设计本试验固氮菌肥由广西大学生物与糖业工程学院樊妙姬老师提供 ,固氮菌为三个菌种 ,标记为①②③。利用固氮菌种给蔗种作六个处理 ,分别为 :A、对照(清水浸种) ;B、固氮…  相似文献   

4.
科技简讯     
高力肥的增产效果高力肥(Agrispon)是一种无毒的生物接种性的液体肥料。作物和土壤喷施高力肥之后,能促进作物体内的氮素循环和土壤对大气氮素的固定。它有促进土壤腐植质的形成、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作物生长状况等的作用。1981年,我们在广东省佛冈县龙南茶场进行了高力肥在茶园中的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力肥对茶  相似文献   

5.
大豆的氮素营养来源主要是根瘤菌共生固定大气中的氮和土壤供氮(包括施氮肥)。然而大豆播种后的一个月内共生固氮量甚微,且我国不少地区农田土壤缺氮。在缺氮的土壤条件下,如果早期不施氮肥,往往出现大豆氮素饥饿,营养生长势弱,并导致整个生育期间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光合作用效率不高,产量很低。配合其它肥料施用适量  相似文献   

6.
豆科作物氮素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氮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高产的需求,但过量施用带来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如何利用生物固氮提供的绿色高效氮素部分代替工业合成氮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虽然共生固氮体系效率较高,但肥料氮和根际微生物群落可能对结瘤固氮体系的利用产生消极影响。为此,本文从制约共生固氮体系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即土壤有效氮含量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入手,梳理了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建立及其对外源氮的响应以及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根瘤菌共生效率的关系,总结分析了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分子机制,通过优化调控技术提高氮素利用率,为豆科作物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大豆共生固氮在农业减肥增效中的贡献及应用潜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过度施用氮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有必要挖掘和寻求其它氮素来源。生物固氮是固氮微生物将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还原成氨的过程。其中,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占生物固氮量的60%以上,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豆是我国主要的蛋白质和油料作物,也是农业生产中优良的轮作换茬和间套种作物。因此,充分发挥大豆的生物固氮作用,对减肥增效及发展环境友好型可持续生态农业意义重大。文章概述了生物固氮的生态效益、大豆生物固氮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潜力、以磷增氮机制及存在的问题等,以期为农业减肥增效及国内大豆产业提供一些可参考的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氮素来源和测定指标 大豆结瘤品系主要是利用硝酸盐(包括土壤氮和施用的氮肥)和共生固定的大气氮(N_2)作为氮素来源,分别利用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和固氮酶活性作为测定的指标。(Harper 1974;Streeter和Bosler 1972;Hardy等1968) 檀株组织中的氮素含量 据Pal等(1976)报导,大豆茎、叶和叶柄的氮素浓度随着株龄增加而降低,荚的氮素浓度则随之而增加。茎、叶、叶柄和全株的氮素积累随着  相似文献   

9.
过去研究报导,花生根部根瘤菌能固定氮素,施用氮素肥料不适量,就会影响根瘤菌固氮能力,影响土壤供氮最佳水平。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氮素作为花生主要的养分已由许多研究材料报导指出了氮在花生生理中的重要性。为了摸清高产花生各生育期土壤供氮最佳水平和整株组织液中硝态氮最佳浓度,并从中寻找出美宜指标,以便更好的为花生高产的时候施用氮素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  相似文献   

10.
用A_N值法测定了吉林省三种主要土壤(白浆土、黑土、淡黑钙土)上和14个大豆品种在黑土上的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量。查明大豆从空气中固定的氮量占植株全氮产量的50—70%,以黑土为最高,淡黑钙土最低。在黑土上,每公顷约可固氮98公斤。在施用大量有机肥条件下,淡黑钙土上的固氮百分率也显著提高。说明土壤基础肥力对根瘤固氮起重要作用。不同大豆品种的固氮量差异很大,在45公斤—100公斤/公顷之间。说明选育高固氮品种的潜力很大。除固氮外,大豆可通过根、叶,每年向每公顷土壤归还氮素26公斤,针对重玉米轻大豆的现状,通过和玉米比较,从粮食品质、产品价格、节约化肥(能源)、培养地力等方面,讨论了发展大豆的经济效益,建议在白浆土地区大豆面积恢复到30%,黑土地区20%,淡黑钙土地区10%,1990年前全省增加大豆440万亩。由固氮和节约氮肥共计相当标准氮肥15.1万吨。可获总经济效益近两亿元。  相似文献   

11.
1983—1985年我们应用同位素示踪方法,对大豆氮磷营养中的一些特点,土壤养分供应和根瘤固氮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植株三种氮源(肥料氮、土壤氮、根瘤固氮)之间和两种磷源(肥料磷和土壤磷)之间互相制约关系,同时还看出氮营养和磷营养之间的联因效果及氮肥发挥肥效的条件。即在磷肥,钾肥与马粪配合施用基础上,凡增施氮肥的都有增产效果。 大豆的氮素来源以根瘤固氮为主,其次是土壤氮,对所施化肥氮摄取量最少,而且随施氮肥量的增加以及随施肥时间的拖后,植株固氮量也有降低的趋势。 大豆在磷素吸收过程中,对肥料磷和土壤磷的吸收量随大豆的生育都有不断增加,但土壤磷素是大豆的主要磷源,各生育期吸收量都高于肥料磷。  相似文献   

12.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肥料。而肥料中以氮肥最为重要,要提高作物产量,必预施大量的氮肥。豆科植物根部附有根瘤菌,可以把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供生长所需。因此,即使在贫瘠土地上也能正常生长。所以,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开始对能否使水稻、小麦等也象豆科植物那样具有固氮能力进行研究。如果能使水稻、小麦等具有固氮能力,就可大幅度地节约氮肥。这对无法足量施用氮肥的亚洲、非洲地区的粮食增产将是个贡献。  相似文献   

13.
花生是一种对铁敏感的作物。铁能促进花生氮素代谢的正常进行与叶绿素的形成,并具有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花生缺铁时叶片失绿变黄,影响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酶的活性降低,影响氮素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根瘤固氮能力减弱,并限制了对氮、磷的吸收。因此,必须重视花生的铁营养问题。土壤中铁含量是比较高的,一般都在3%左右。但是,引起缺铁的原因是土壤条件,而对作物生长发育起作用的主要是有效态铁。我们考察了豫东、豫北花生产区,发现花生普遍  相似文献   

14.
植物促生菌对桉树幼苗生长及其氮素来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辉林  康丽华 《热带作物学报》2016,37(12):2256-2260
利用~(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施氮水平对接种或不接种植物促生菌的桉树幼苗生物量、N和P吸收量及其吸收氮素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桉树幼苗植株生物量、N和P吸收量均显著增加。接种PGPR SZ7-1植物促生菌能显著促进桉树幼苗生物量的增加和养分量的吸收。未接种植物促生菌的桉树幼苗,其植株吸收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其次是肥料;而接种PGPR SZ7-1植物促生菌的桉树幼苗,其植株吸收的氮素则主要来源于生物固氮。PGPR SZ7-1植物促生菌具有较好的固氮能力,固氮率达40%以上。结果还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接种植物促生菌的桉树幼苗生物固氮能力下降,植株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氮,其次为生物固氮和肥料氮。在较低的氮素水平下,接种植物促生菌能有效促进桉树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是一种减少肥料施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蚕豆是一种亦粮亦肥作物,它既为人们提供粮食和蔬莱,又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实现地力常新,永续利用。同时,蚕豆的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含量仅次于大豆,尤其是富含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必须氨基酸,且其配比又符合人、畜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目的在于获取盐渍条件下氮素循环的基础资料。首先调查土壤中盐分应力对固氮的影响。设置3种处理,选NaCl含量分别为0(S_0),4000(S_0),8000(S_2)ppm的稀释海水作培养基,在不施N条件下种植4个星期,所种作物分别是紫色苜蓿(不耐盐),豇豆和扁豆(耐盐豆类)。分别测定这3种植物生长期内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其次以土壤培养法和洗脱法评价盐应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气热     
土壤水气热1土壤水分土壤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生长需水的主要来源和作物吸收养料的煤介。是土壤中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过程的必要条件,也影响土壤的通气和温热状况及与耕作有关的物理性质。通常讲的土壤水是指在105~110℃温度下能驱逐出来的水。1.1...  相似文献   

18.
大豆保护性施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晓波 《大豆科学》2001,20(2):138-140
大豆籽实的需氮量相当于一般禾谷类作物的二倍 ,淀粉类作物的三倍 ,但由于大豆具有根瘤共生固氮 ,其氮素营养特性与其它作物不同[1] 。加之作为肥料的化合态氮时常对根瘤的固氮作用产生强烈地抑制 ,从而使大豆的氮素施肥技术更为复杂。自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发展的大豆保护性施氮技术已成为大豆氮素营养与施肥研究的热点 ,并将在大豆的优质、高产栽培中发挥巨大的作用。1 大豆保护性施氮技术的理论依据大豆生育初期依靠消耗种子储藏氮素维持根瘤固氮是可能的 ,但发芽数周后开始出现氮素缺乏症 ,施用氮素基肥又往往抑制根瘤的着生、肥大和固…  相似文献   

19.
在同一类型土壤上按同样方案(例如在固定1、2种磷、钾的基础上改变施氮量)所进行的多次豌豆试验中,曾得出过与给豆类作物施无机氮合理性相矛盾的结论。其原因首先在于决定产量的多种因素作用及其互作的极端复杂性。对于豆类作物,在其产量因素中还增加了一个固氮作用,而固氮效应本身又决定于植株营养条件和气候条件。因此,豆类作物营养规律研究在目前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尤其是  相似文献   

20.
油菜在轮作中普遍认为是好茬口,但在解释其原因时,却存在种种争议,主要有“培肥养地”和“还肥省地”之说。也有人认为,油菜既无根瘤菌固氮,又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养分取之于土,何以肥地?由此认为,油菜本身不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和其它营养物质。因此,搞清楚油菜培肥养地原因,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一定的意义。 试验设小麦、油菜(白菜型)、豌豆和休闲(头年7月至次年8月共休闲14个月)四个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