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利用SPSS 20.0软件对HB省CD市农村地区老年人的235份调查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农村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和老年人月收入是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最大影响因素,老年人性别、婚姻状况以及自理能力均对其机构养老意愿产生一定影响。建议通过提高农村老年人制度保障水平、合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以提高老年人自身经济保障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养老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问题也日益凸出.在对安徽省芜湖县部分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村医疗资源供给,政策执行情况,老年人的经济、健康以及精神状况等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因素,以期促进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深,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尤为突出,随之而来的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农村老年人健康不平等问题。农村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程度过高会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建设健康中国产生不利影响。基于CHARLS_2018年调查数据,首先运用集中指数法测度健康不平等程度,其次选用二元Logistic模型测度各自变量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最后分解各自变量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的集中指数为0.040 8,健康不平等状况明显;从地区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农村老年人健康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42 4、0.058 7、0.018 0,中部地区健康差异性更严重。其中:收入水平、是否患慢性病、锻炼状况、受教育程度因素对加大健康不平等影响很大;婚姻状况、居住区域、社交状况、饮酒状况、吸烟状况等因素是造成农村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现状。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老龄化和"互联网+"的研究背景下,定义了"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内涵,指出在新疆农村地区推行"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对新疆农村地区老年人"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对健康医疗类和紧急救助类服务项目的需求度最高;年龄、子女数量、居住方式和是否患慢性病是农村老年人"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最后对新疆农村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系统研究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是创新符合实际需求普惠金融产品与流程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基于生理性弱势差异,使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了农村弱势群体之间正规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劳动供给和经济水平依次递增,农村弱势群体之间的正规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异质性。与农村老年人不同,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生产和投资性资金需求更高,面临的信贷约束稍弱,非农自雇等劳动因素和地区金融发展因素对且仅对其正规借贷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相对最高的劳动供给和经济水平,使非农受雇的负向影响、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正向影响仅显著于农村慢性病患者。而健在父母可有效弥补农村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对且仅对其正规借贷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作为一些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的重要享用者,对政府公共服务效果的反映更为敏感,研究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可以衡量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经统计软件SPSS18.0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分析,发现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健康水平以及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由此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的外流,农村空巢老人照料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基于江苏省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在设置7组满意度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从而总结出当前农村老年人对互助院的满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七组解释变量分别是:个性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状况、日常活动、医疗服务、人际关系以及精神状况。针对满意度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东明  舒曼 《农业考古》2005,(6):392-394
目的:调查农村地区老年人出现的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ES-D抑郁量表对465名60岁以上的农村地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有23%的老年人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女性抑郁症状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呈现随年龄增高抑郁症状显著的现象.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劳动能力,与子女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是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2009年江苏省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模型方法,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的"和子女过"的养老意愿依旧处于主导地位",自己过"的养老意愿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经济来源的稳定与否对养老意愿有显著地影响,个人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民养老意愿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地区年满60周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的实地调研,发现江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交互分析,发现性别、组织参与状况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家庭关系、个人健康状况、个人收入与社会保障方面对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陇东地方居住形态主要表现出两种形式:一是散居型,住民远离河川、大道,遁隐于偏僻之地;二是聚居型,聚族居住,建堡自卫。近现代陇东社会所呈现出的这种居住形态不仅受地方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安全防卫、抵御劫掠的安全需要同样深刻影响着近代陇东地方的居住形态。随着社会由乱而治,住民逐渐搬出深山,向河川、阔塬等水、路、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窨子、堡子等防卫性建筑因丧失使用价值而遭废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是全国苹果供应的主要产区之一,其种植户的可持续生计与国内苹果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生计资本是农户应对日常生产与生活风险的重要资源。笔者借鉴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的可持续性生计框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省洛川县、白水县、礼泉县、延安市210份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苹果种植户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水平均不足。其中,可获取社会资源有限,劳动力匮乏,居住环境差,自然灾害严重,金融服务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建议从加强社会资本网络建设,改善种植户生存环境,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完善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陕西省苹果种植户的生计资本水平,以增强其防范与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区域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雷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323-10325
以2011年对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留守老人经济收入状况相对较高,80%以上的老人认为家庭收入够用;大多数外出子女会对留守老人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并没有显著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与老人的年龄、婚姻状况以及是否有个人收入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农村传统孝道观念逐渐弱化、照料者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福利覆盖面窄和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落后等现状使得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成为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该研究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五泉镇周边农村的驻村走访,运用问卷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了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生活现状,分析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剖析影响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主要因素,尝试探索更适合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与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的荒漠化、沙化严重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准确掌握陕西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按照国家要求,陕西省已开展了4次(即1994、1999、2004、2009年)荒漠化、沙化监测工作。研究采用这4期监测数据,通过对15 a来监测数据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994 -2009年15 a来,陕西省沙化总面积减少了34 974.9 hm2,平均每年减少0.16%;1999-2009年10 a来,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66 337.9 hm2,平均每年减少0.53%。15 a来,陕西省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优化陕南产业结构,促进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方法]通过分析陕南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陕南地区产业发展存在总体经济实力薄弱,二、三产业水平明显偏低,优势产业缺乏规模效应,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资金短缺等问题.[建议]应进一步优化陕南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优化融资模式等,以推动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田园养生,指的是以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生活目标,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强身健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乡村性、"三农"性、生产性、养生性、时段性和生活性等特点。在设计中,必须做到村庄性与田园性相结合、自然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三农"性与生产性相结合、养生性与生命性相结合和生活性与劳动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采用陕西省安康市256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生态移民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中,家庭人口数量、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年人均纯收入对农户生态移民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原有居住条件中,原有房屋居住位置、房屋材质、原住地离集镇距离、原住地聚集户数对农户生态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压力方面,亲邻态度、村干部态度会对农户的搬迁行为产生影响;此外,是否具有退耕地及退耕面积的大小也是影响农户搬迁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critically examine mobile markets as an emerging approach to serving communities with limited healthy food options. Mobile markets are essentially farm stands on wheels, bringing fresh fruits, vegetables and other food staples into neighborhoods, especially those lacking traditional, full service grocery stores, or where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lacks transportation to grocery stores. We first trace the emergence of contemporary mobile markets, including a brief summary about how and where they operate, what they aim to achieve, who they serve, and the general constraints on their operations. We then report case study findings that examine the operational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two mobile markets operating in Syracuse, New York.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lthough Syracuse’s mobile market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alleviating geographic, economic and social barriers to fresh food access experienced by elderly, immobile and low income residents living in Syracuse’s urban neighborhoods, the impacts of the mobile markets are dampened by both operational constraints and large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c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探讨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方法]对江苏省南京市230名老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从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心理支持情况等方面深刻分析了老年群体在接受社会养老后的家庭养老资源输出变化情况,并研究了老年群体的福利水平变化感知情况。[结果]目前老年群体仍比较看重家庭养老资源的输出,但家庭养老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一定程度上有替代效应。[结论]应注意到家庭养老资源的薄弱,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并从经济、生活服务内容、精神层面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完善老年群体的晚年幸福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