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一、佳木斯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退化情况佳木斯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98%,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平均含量4.95%下降1.9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高于全省水平。据调查统计:按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标准(一级为有机质含量大于6%;二级为4~6%;三级为3~4%;四级为2~3%;五级为1~2%;六级小于1%)。全市一级的耕地面积为1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二级的耕地面积为33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三级的耕地面积为4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四级的耕地面积为368万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杭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状况,笔者利用近期获得的耕地土壤肥力测试数据,统计分析了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以中量水平为主,大部分土壤的有机质在20~40 g/kg 之间,约有1/4(27.00%)的土壤有机质偏低。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以水网平原最高,其次为丘陵区和河谷平原区,滨海平原最低。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全市水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趋于下降,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增加趋势。杭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区域变异大,高低差异明显;应增加水田土壤有机肥料的投入,防止水田土壤有机质的进一步下降,并重视滨海平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正>土壤问题严峻:超量施用化肥、农药,已致2-2.4亿亩耕地受到严重污染地膜残膜致作物减产可达17%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1%~2%左右全国耕地土壤pH平均下降0.8个单位全国盐碱化耕地面积约为76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永德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永德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3.13 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值37.73 g/kg下降了4.6 g/kg,下降幅度为12.2%。永德县耕地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以每年0.45%的速度递减,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且末县将为耕地土壤资源更有效地加以利用及进一步做好且末县土壤改良工作,为农业种植提供指导,对且末县土壤养分分析,提出耕地土壤利用及改良措施。1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特点1.1耕地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平均含量为9.74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在6-10 g/kg范围内,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2.3%。从行政区域分布看,巴格艾日克乡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03g/kg(变幅6.71-12.76 g/kg),琼库勒乡有机质平均含量为  相似文献   

6.
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地统计、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调查研究了平山县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平山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正态分布,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8.08 g/kg;耕地土壤有机质(SOM)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的趋势;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机质含量标准,平山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总体处于不缺水平;处于Ⅰ级(丰富)、Ⅱ级(富)和Ⅲ级(较富)等级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7.9‰,Ⅳ级(不缺)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1%。  相似文献   

7.
<正>21团对全团3 866公顷耕地土壤进行化验,结果表明,5连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4级,属于较缺;碱解氮含量3级,属于中等;有效磷含量3级,属于中等;速效钾含量4级,属于较缺,地力状况远不如4连。4连耕地土壤地力评价:有机质4级,碱解氮1级,有效磷2级,速效钾3级。但2014年,5连春小麦生产水平位于全团首位。一、春小麦生产概况1.2014年产量  相似文献   

8.
临沂市耕地养分现状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临沂市耕地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2006~2018年在全市设置耕地质量监测点394个,对耕地养分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pH平均为5.92,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7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02.73、66.12、149.08 mg/kg,全市耕地质量状况良好,土壤养分总体呈稳中向好趋势发展。2006~2018年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pH呈微酸性,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018年土壤pH较2006年下降了3.9%;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较2006年增加了14%,但总体还处在中等偏低水平;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2006年增加15.9%、30.8%;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先小幅下降后又上升趋势,2018年土壤有效磷含量较2006年增加了7.2%。  相似文献   

9.
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30年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分析扬州市1984、1994、2005、2014年4个时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成土母质、土壤质地以及各时期的耕作制度、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参照第2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5级,研究扬州市近30年肥料用量、有机物料投入、秸秆还田等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4、1994、2005、2014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1.62、16.15、28.39和27.63 g·kg~(-1); 1984~2014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里下河地区、沿江圩区、丘陵地区、通南高沙土区呈递减趋势。1984、1994年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以Ⅲ、Ⅳ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5%以上; 2005、2014年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以Ⅱ、Ⅲ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5%以上。30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30年间成土母质、土壤质地的有机质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30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有机物料投入呈正相关关系,其中1984~1994年有机物料投入量大幅度下降是导致前10年土壤有机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后20年合理施肥及秸秆还田量增加是土壤有机质大幅度大面积上升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合理施肥、有机物料投入、秸秆还田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安徽砀山县域土壤有机质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统计学的分析技术,对砀山县城内各土属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有机质水平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砀山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差异较大,最高淤土属有机质含量为1.09%,最低飞沙土属有机质含量仅为0.42%。砀山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4、5、6级占分布面积的82.59%,平均为5级。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3,与pH值呈中等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7,与土壤客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09。  相似文献   

11.
醴陵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其空间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地统计、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调查研究了醴陵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和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表明:醴陵市耕地土壤有机质总体呈正态分布,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8.1g/kg;土壤有机质(SOM)含量的空间分布有自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高的趋势;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各养分分级标准,醴陵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较高的,总体处于较丰富水平,处于Ⅰ级(丰富)和Ⅱ级(较丰富)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2.83%。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质是作物养料的重要来源,增加土壤有机质是改土肥田、提高土壤肥力的最好途径。近些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和有机肥施用较少等原因,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较快,据资料记载,柳河县上世纪80年代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4%,如今调查数量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2%~3%,下降了1%,为此提高土壤耕地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势在必行,成为当前和今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山西农业科学》2016,(11):1664-1668
为明确河北省山前平原高产类型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利用河北省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及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时,河北省山前平原高产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磷含量均处在低至极低水平,平均含量分别为10.45 g/kg,0.68 g/kg,7.50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为191.50 mg/kg。从土壤养分状况变化趋势看,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第2次土壤普查的10.45 g/kg提高到2014—2015年的19.50 g/kg,增长86.60%;土壤全氮含量由0.68 g/kg提高到1.18 g/kg,增长72.79%,全氮含量水平由5级上升到3级水平,达到中等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由第2次土壤普查的7.50 mg/kg提高到2014—2015年的16.75 mg/kg,增长123.33%,速效磷含量水平由4级上升到3级水平,达到中等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由第2次土壤普查的191.50 mg/kg下降到1998—1999年的65.50 mg/kg,下降65.80%,速效钾含量水平由2级下降到4级水平,速效钾含量偏低。1998—2015年,随着钾肥投入增加,河北省山前平原高产类型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由65.50 mg/kg提高到128.50 mg/kg。速效钾含量水平中等偏下,仍需要继续培肥,加强平衡施肥及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津南区土壤耕层养分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连续多年对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盐、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7项理化指标的监测分析表明,我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园田区增长较明显,粮田区为持续下降趋势,以平均每年1%的幅度下降;土壤速效磷含量保持原等级;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原等级内呈下降趋势;土壤全盐含量下降,PH值上升。按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划分,我区近80%的耕地土壤肥力为3—4级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06~2011年结合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获嘉县农田耕地土壤养分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依据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的划分等级标准,获嘉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和有效锰平均含量均属于3级及以上水平;除速效钾略有降低外,其他养分含量均较第2次土壤普查值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级为3级及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0.56%、96.87%、83.78%和79.21%。并提出在稳氮、控磷、控钾的基础上,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实行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以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6.
利川市耕地铜、锌、铁、锰有效态含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统计并分析了湖北省利川市604个耕地土样的pH和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及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利川市耕地土壤pH平均为6.21±1.15,变幅为3.95~8.58,变异系数为18.49%,属中等偏弱变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7.17±10.84) g/kg,变幅为5.39~88.50 g/kg,变异系数为39.90%,属中等变异。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平均含量分别为(1.39±1.31) mg/kg、(1.07±0.92) mg/kg、(58.84±52.67) mg/kg、(39.22±32.49) mg/kg,按辽宁省DB 21/T 1437-2006地方标准评价,有效锌含量中等,其他3种含量高;变幅范围分别在未检出至8.28 mg/kg、未检出至8.41 mg/kg、2.89~311.15 mg/kg、3.29~234.38 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93.99%、86.25%、89.52%、82.83%,皆为中等偏强变异;缺锌比例达63.57%,因此要加强锌肥的应用。耕地土壤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含量与土壤pH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初步摸清了利川市耕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及在不同耕作方式、土类及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一、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现状2008—2011年依据土样化验分析技术规程,伊川县对6 518个(剔除异常值59个)土样化验了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和pH值6个项目。从化验分析结果来看,全县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现状是:有机质平均为19.4g/kg、全氮平均为0.98 g/kg、有效磷平均为10.5mg/kg、速效钾平均为163mg/kg、缓效钾平均为786 mg/kg、pH值平均为8.2。(一)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汉中盆地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根据地貌特征,以位于汉中盆地中部的平坝区作为研究区,于2010-2011年共采集土样3 568个,测定土样有机质含量,对获得的有机质含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综合运用传统统计、地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汉中盆地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结果】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20~38.00g/kg,平均值为21.53g/kg,变异系数为24.48%,属中等强度变异;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为空间聚集式分布,呈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尺度为4.70km;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系数为0.55,表现为中等强度空间相关性;研究区61.13%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20~<30g/kg),整体分布格局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其中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结论】研究区大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论述研究区耕地环境特点入手,介绍了研究区耕地整理的主要措施,详细地分析了耕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南方裸露岩溶峰丛洼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情况下,进行耕地整理是改善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途径.耕地整理能显著增加峰丛洼地地区有效耕地面积,使研究区有效耕地面积增加10.18hm2,增幅达46%;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58.17%,有效N、P、K含量平均增幅均超过80%,有效Cu、Zn含量平均为整理前的2.87倍;减少水土流失,整理后地表径流深度与土壤侵蚀模数均下降70.68%;降低以NO3-、总磷等为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污染,降幅约40%;改善小气候并使区域耕地景观更富多样性,耕地整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分析祊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选取林地、草地、耕地和园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利用克里格插值法研究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祊河流域林地、草地、耕地和园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20cm土层深度中,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林地>草地>耕地>园地;0~40cm土层深度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具有一定差异.(2)祊河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中西部和中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中间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平坦地形下土地利用方式多为耕地、园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丘陵崎岖处土地利用方式多为草地、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