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灌木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结构复杂、光能固定率高、对环境影响力大的植物群落,它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敖汉旗在科尔沁沙地大面积营造人工灌木(黄柳、杨柴等)林,  相似文献   

2.
沙生灌木资源与我区林业产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是我国林业大省区之一,森林总面积1866.7万hm^2,森林覆盖率14.82%。沙生灌木是广泛生长在内蒙古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多年生灌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高温、耐沙埋、适应性强、生长快等特性。主要树种有沙柳、柠条、红柳、乌柳、杨柴、花棒、枸杞等,其中,蓄积量较大的有沙柳、柠条、旱柳、杨柴等树种。近年来,灌木林在维护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992年以前,内蒙古自治区灌木造林面积还不到造林总面积的30%。从2001年开始,灌木造林已占到了当年全区造林总面积的70%,2002年灌木造林面积超过了1500万hm^2。据统计,全区现有天然灌木林360万hm^2、人工灌木林130万hm^2、未成林灌木造林地186.7万hm^2,灌木林在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沙生灌木开发利用现状及收获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沙生灌木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灌木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作用;同时灌木林可以作为能源林、工业原料林和饲料林,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沙生灌木在收获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收割效率低,没有通过性较好的配套动力装置等.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与总结,在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营造灌木林是获得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也是这一地区林木对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灌木有优越的生态学特性,它耐寒、耐旱,抗逆性强适宜于干旱草原地区生长,在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沙棘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在广大山区及丘陵区生态建设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棘优良品种的繁殖方法,对加快沙棘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辽西半干旱地区为例,总结沙棘硬枝扦插繁殖、嫩枝扦插繁殖生产中的技术要领,为该地区沙棘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实用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干旱、半干旱山区山地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建设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生态建设亟须克服的关键部分。文章以辽宁朝阳市为例,着重分析了在干旱、半干旱山区山地造林技术的研究进展,分别就集水造林技术、保水造林技术、供水造林技术、抗旱树种选育四个方面进行综述,这些造林技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他山区的山地造林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央领导同志号召西北地区种草种树的指示,是今后开发大西北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关系到该地区发展农、林、牧业和经济作物的关键性措施。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树,不仅能开辟用材和薪柴的来源,更重要的是能起到防风固  相似文献   

8.
对国内外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理论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介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特别是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及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国际及国内主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指导思想,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作用等,阐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趋势和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意在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将来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实现了生态、社会效益的提高。随着工程的开展,造林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树种的选择要具备多样性和稳定性,而且需要在建设区内通过近自然经营理念适地适树,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加强灌木林的营造。文章从灌木林的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灌木林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灌木林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国外干旱地区造林概况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约有45亿公顷,约占陆地表面三分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潜在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世界人口的增加对土地产生了强烈的压力,必然向尚未充分开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因此,干旱地区的造林问题,受到国外许多国家的重视。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