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杆草螟属 Diatraea Guilding 中有不少种为害甘蔗、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严重影响甘蔗的生产,在甘蔗苗期造成枯心苗,在中后期蛀蚀蔗茎,影响产量和品质。本属种类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南美洲,有些种类在南美洲常造成严重损失。本属螟虫在我国大陆尚未有分布,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南方玉米杆草螟 Diatraea crambido-ides(Grote),主要为害甘蔗,玉米等。  相似文献   

2.
甘蔗螟虫是我国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类害虫。在广西发生的主要种类有二点螟、条螟、黄螟、大螟、沿海蔗区还有白螟发生为害,宿根蔗、高旱地、沙质地发生较重,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甘蔗整个生长期间,从下种到收获,均受到各种蔗螟不同程度的为害。苗期受蔗螟幼虫入侵造成枯心;中后期为害造成虫蛀节,甘蔗梢部枯萎,  相似文献   

3.
甘蔗是我省和珠海市重要经济作物,甘蔗螟虫是甘蔗主要害虫,1973年,甘蔗螟虫为害,苗期枯心苗率达10~15%以上,造成严重缺株,生长中后期,造成蔗茎螟蛀节常在8~10%。珠海市地近海边,大风和台风频繁,螟蛀节常达5~8%左右,使甘蔗倒伏,损失较大。由于甘蔗生长期长,植株高大茂密,蔗螟种类有条螟、黄螟、二点螟等,世代重叠,给化  相似文献   

4.
甘蔗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掌握目前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虫的主要种类和发生情况, 本研究于2019年4月-5月, 对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害种类及其为害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 并分析了螟害种类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宿根蔗地, 甘蔗苗期黄螟为害最严重, 造成的枯心苗率为5.59%; 其次为条螟, 造成花叶苗率为5.29%; 黄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枯心苗率以桂西南和桂南两大蔗区相对较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7.34%和6.76%; 条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花叶苗率以桂西南蔗区最高, 平均值达7.82%, 桂中和桂南蔗区其次, 其平均值分别为4.59%和4.46%?同一蔗区, 黄螟和条螟在宿根蔗地发生均比新植蔗地严重, 在宿根蔗地平均枯心苗率分别为7.13%和7.99%, 而在新植蔗地分别为2.31%和3.43%?以黄螟枯心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2.06%, 条螟花叶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6.16%?广西蔗区甘蔗苗期的主要螟虫为黄螟和条螟, 尤其是黄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表明广西蔗区的优势螟虫种类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 广西南部和西南蔗区的苗期螟害重于北部蔗区; 宿根甘蔗地的螟害重于新植蔗地, 宿根蔗地是螟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3%米乐尔防治甘蔗二点螟及蔗龟的药效试验贤小勇,周至宏,王助引,韦德卫,覃周平(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百色行署开发办)广西是我国蔗糖的主要生产基地。甘蔗二点螟及蔗龟是甘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甘蔗二点螟为钻蛀性害虫,为害后造成枯心苗,使甘蔗减产;蔗龟则是...  相似文献   

6.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田间自然条件下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时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情况,给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蔗螟发生严重蔗区,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并调查防治区和不治区螟害枯心苗率、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和有效茎数,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螟害调查结果表明,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严重,螟害枯心苗率为8.3%~65.8%、螟害株率为26.7%~96.7%、螟害节率为4.4%~27.9%;667 m2有效茎数减少296~1 846条,平均1 111.3条。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结果显示,667m2甘蔗实测产量减少354.7~4 706.7kg,平均1 822.2kg;甘蔗产量损失率为5.3%~44.5%,平均25.9%;甘蔗出汁率减少0.9%~3.8%,平均2.4%;甘蔗糖分降低0.8%~5.6%,平均2.2%;蔗汁锤度降低0.8~6.3°BX,平均2.1°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1.1%~12.5%,平均4.1%;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0.1%~1.6%,平均0.6%。可见,目前云南甘蔗主产区存在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甘蔗减产减糖严重,甘蔗螟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切实加强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减少为害损失,对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和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林钟 《植物医生》1998,11(2):23-23
怎样防治旱地蔗病虫害罗林钟卞光文(重庆市合川科学技术协会401520重庆市合川三江(涪江、渠江、嘉陵江)旱地蔗区虫害以蔗螟和蔗龟较多。蔗螟以二点螟为主,还有条螟、白螟、大螟。蔗龟主要是二点褐金龟发生较严重;甘蔗的病害则以黑穗病和叶斑病发生较多。现将其...  相似文献   

8.
云南蔗区甘蔗蛀茎象近年发生趋重甘蔗蛀茎象是云南蔗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严重蛀食蔗茎的新害虫。自1992年首次在西双版纳发现以来,连年猖獗发生,为害严重。为此,我们在省科委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下,于1995~1997年对其发生种类、分布范围及为害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东乡县系春植蔗区。每年春季选种后,有大量的废弃蔗种茎散落田头地角,这些被蔗农废弃的种茎均为有虫或病变坏死的茎节。据笔者1987-1991年的调查,废弃的蔗种茎中集中了大量的冬后残存二点螟活虫,其虫口密度:多的年份平均每根有活虫0.25-0.3条:一般的年份0.11-0.12条:少的年份为0.02-0.07条。这些残存的活虫是春植蔗区第一代二点螟发生的主要虫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线虫防治突背蔗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突背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是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其成虫和幼虫取食蔗根和蔗茎基部,严重为害时造成整片植株干枯。广东省红旗华侨农场1980年种蔗面积14,200亩,为害面积达3,078亩,蔗苗平均枯心率为9.28%,降低糖份的甘蔗15,205吨,不能进糖厂的干枯蔗3,315吨,损失巨大。过去长期采用六.六.六等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造成环境污染,蔗龟抗药性提高,甚至使甘蔗生长受到抑制。目前采用呋喃丹防治,效果虽好,但使用成本高。 1981年,我们试用昆虫寄生性线虫对突背蔗龟幼虫、预蛹、蛹和成虫进行室内毒杀及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配合力分析探讨甘蔗家系抗黑穗病的育种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选配的第1次无性种茎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浸渍接种黑穗病菌条件下,估算了9个亲本及其组合在新植蔗和宿根蔗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①20个家系抗性差异较大,以CP67/412、ROCl为母本的半同胞家系表现较强抗病性,而以CP72/1210、CP65/357为母本的半同胞家系表现一定感病性;②甘蔗抗黑穗病遗传是由加性效应基因和非加性效应基因共同控制;③发现CP67/412、ROClgca效应值较高,CP57/614次之,均具有可作为抗源亲本的育种潜力,④根据配合力总效应值评价组合,认为CP67/412×崖84/153、ROCl×崖71/374、CP67/412×崖71/374、ROCl×崖84/153、CP67/412×崖73/512、CP57/614×崖84/153是抗黑穗病较强的组合,可用于今后抗黑穗病育种计划。  相似文献   

12.
1981—1984年广东省开展甘蔗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试验、示范。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释放赤眼蜂防治蔗螟;科学用药,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制多种害虫的作用”。在10万亩大面积上,收到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防控甘蔗梢腐病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及精准施药技术, 为甘蔗梢腐病精准高效防控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支撑, 选用多菌灵、苯菌灵、百菌清、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甲·嘧菌酯6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和生产示范验证。结果表明, 3个配方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 500 g/hm2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00 mL/hm2分别与磷酸二氢钾2 400 g/hm2和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复配后对甘蔗梢腐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其病株率均在8.62%以下, 防效均达90.73%以上, 较空白对照甘蔗实测产量平均增加15 489 kg/hm2以上, 糖分增加1.8%以上, 每公顷用药成本仅270元。本研究显示3个配方药剂是防控甘蔗梢腐病理想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 可在7月-8月发病初期人工和无人机飞防叶面喷施、7~10 d喷1次, 连喷2次, 可有效控制甘蔗梢腐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以来,双江县部分水田和水浇地甘蔗相继受到一种攀援植物的侵害,由于未引起足够重视,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到2008年11月中下旬,在最初发生地严重发生该有害生物,致使成片甘蔗倒伏、腐烂和枯死。经形态特征识别和同田对比调查,确定该有害生物系当地野生非归化种植物钮子瓜,在其严重发生时,可使每公顷甘蔗的有效茎损失29.03%;株高平均降低0.21 m;理论产量损失34.1%;蔗糖分降低3.34百分点,同时可导致简纯度、重力纯度下降,还原糖升高,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防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甘蔗绵蚜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是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甘蔗种植区,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叶部害虫。为探明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甘蔗绵蚜对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的为害损失和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情况,给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翔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4—2016年,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为害区和未为害区,调查评估绵蚜为害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含量,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研究结果显示,甘蔗实测产量减少2 503~4 123kg/667m~2,平均3 079kg/667m~2;产量损失率为28.5%~45.7%,平均35.9%;出汁率减少2.4%~4.13%,平均3.01%;甘蔗糖分降低5.48%~8.16%,平均6.38%;蔗汁锤度降低6.95~9.05°BX,平均7.66°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8.43%~19.97%,平均12.35%;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1.01%~1.3%,平均1.21%;新植出苗率降低24.7%~27.3%,平均26.0%;宿根出苗数减少3 829~5 083株/667m~2,平均4 456株/667m~2,相对出苗损失率为57.6%~58.0%,平均57.8%。可见,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绵蚜为害造成的甘蔗产量及糖分损失十分严重,甘蔗绵蚜为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挑战之一。研究结果对加强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和支持中国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现代甘蔗产业过程中,有效防控甘蔗病虫害是"双高"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甘蔗病害有120种以上,甘蔗害虫上百种,不同国家、不同蔗区甘蔗病虫害种类不同,病菌生理小种、病毒株系也不相同,而许多重要的甘蔗病虫害都是通过种苗传播的。提高对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认识,有效地阻止危险性病虫随种苗传播蔓延,增强减灾防灾能力,对确保甘蔗品种质量和甘蔗生产安全,促进甘蔗种植业和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潜在的检疫性甘蔗有害生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博白县发现一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病害-甘蔗心腐病。根据对病原细菌的个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及其对菠萝果实的致病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鉴定甘蔗心腐病病原细菌为菠萝欧文氏杆菌(Erwinia ananas Serrano)。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闽糖70/611,闽选703,F134,福引79/8,福引79/9,NCo310和Co740等7个抗病性不同的品种,受甘蔗花叶病毒感染后叶片叶肉细胞质膜,大、中、小维管束韧皮部筛管和伴胞质膜以及伴胞细胞质中ATPase活性均明显高于其健株相应部位;而维管束鞘细胞质膜ATPase活性则底于其健株相应部位。褪绿斑部位叶肉细胞叶绿体基本解体或消失;富含叶绿体的维管束鞘细胞多为淀粉粒所占据;结果表明染病后ATPase活性的变化程度似乎与品种抗病性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9.
浙江甘蔗花叶病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一种在浙江省北部地区发生的甘蔗病毒病害。病毒粒子呈线状,长度为740 nm,在甘蔗病组织中形成风轮状内含体,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约36 kDa,表明其病原为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血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与高粱花叶病毒(Sr MV)反应强烈,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及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反应次之,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的反应较弱,认为该病毒可能是甘蔗花叶病毒亚群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