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之一,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花生产区。本研究连续两年在田间开展了春花生和夏花生主要害虫分布调查与减药控害试验。结果表明:春花生和夏花生害虫均以蛴螬、蓟马、棉铃虫和花生蚜为主,其中花生蚜、蛴螬为害春花生重于夏花生。从防效来看,试验所采用的减药处理效果与常规用药差别不显著。通过采用特色地膜覆盖、性诱剂和食诱剂配施农药,春夏花生减药量为32.41%~44.33%,产量分别增加3.88%和4.07%;药剂成本分别增加1.18%和-4.55%,人工成本减少33.33%~40.00%;春夏花生总成本减少21.89%~28.15%,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于常规管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害虫治理可以达到减药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灌溉条件下水药一体化程度、降低喷药人工成本。[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微喷灌溉系统施药筛选花生疮痂病防治的有效药剂及其防治经济效益。[结果]试验筛选的5种药剂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60%百泰水分散粒剂、爱苗乳油、秀特乳油防治效果较好,3种药剂处理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以爱苗的防效最高,达到了75.4%,3种药剂的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5.5%、16.7%和13.4%,喷施爱苗、百泰和秀特的亩增加纯效益分别为3 978、3 714和3 162元/hm2。[结论]较之传统化学药剂与传统人工喷施方法,借助灌溉系统随水喷施药剂可实现花生水药一体化和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3.
选用白沙101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15℃、20℃、25℃和30℃)的升高,花生出苗率、株高、侧枝数、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也逐渐增加;土壤相对湿度60%时,花生的出苗率和幼苗长势均优于相对湿度40%和80%,且土壤相对湿度80%时,花生的烂种率显著增加,在高温和播种过深时尤其严重;播种深度为4~6cm时最为适宜,播种过浅或过深会降低出苗率,延长出苗时间,影响花生长势。因而,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质地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及农艺操作可有效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用代号为9011和9013两种药剂分别处理春花生种子,进行密闭贮藏早春播种后继续进行非密闭贮藏,翌年在实验和田间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比未处理的高,与秋花生种子相当,产量高于没有药剂处理的春花生种子和秋花生种子;药剂处理时间越长,与对照比较效果越显著;药剂处理密闭贮藏的春花生种子经一段时间后进行非密闭贮藏,仍能有效保持种活力;秋花生种子早季播种发芽率高,但以后种子活力下降快,  相似文献   

5.
利用前茬小麦秸秆设置半覆盖(播种行覆盖,T1)、全覆盖(T2)及无覆盖(对照,T0)平播花生3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盐碱地花生生长发育及土壤水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花生出苗率较T0分别提高22.8%和29.3%;播种54 d后,T1和T2使盐碱地花生叶面积指数较T0显著增加20.9%~43.1%;T1和T2土壤温度随花生生育期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相对含水量和电导率则呈"W"型下降趋势,且花生生育后期T2土壤返盐程度较T0和T1分别降低33.8%和63.7%。可见,盐碱地花生播种后覆盖前茬小麦秸秆有利于提高花生出苗率,提高叶面积指数,达到控碱抑盐、保苗增效的目的,且全覆盖优于播种行覆盖。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条件下,通过使用百菌清、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在连作3年花生的苗期、始花期和盛花期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喷药处理,探讨3种药剂对连作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药剂处理区对叶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其中以醚菌酯施3次药处理发病率最低,苯醚甲环唑施3次药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百菌清施3次药的增产效果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0%噻虫胺悬浮剂、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5种药剂对花生拌种受土壤温湿度影响的安全性,本文采用小杯法测定了5种药剂拌种在不同土壤温湿度条件下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25℃、30℃下,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毒死蜱使用田间推荐剂量拌种在60%和80%土壤相对湿度下对花生安全性均较高,出苗率均在85%以上,并且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对花生地下根茎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辛硫磷田间推荐剂量拌种对花生出苗有轻微抑制作用。当5种药剂使用加倍推荐剂量拌种时,在25℃和30℃条件下,除吡虫啉和噻虫胺外,其余3种药剂在60%土壤相对湿度下均不同程度抑制花生出苗和生长,其中噻虫嗪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在80%土壤相对湿度下,5种药剂均显著抑制了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因此在生产中不能随意增加拌种剂的用量,并注意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海南加代繁殖已成为目前花生加快育种进程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很多人对南繁花生最佳播期把握不准。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南北方气温的差异,本研究设置了6个不同的播期,从南繁花生各个生育期积温需求、植株性状、产量、品质等方面分析了海南省冬季花生种植的特点。得出结论为:从产量结果来看,在11月1日-26日期间播种越早,产量越高,各处理分别比最晚播种日期(11月26日)处理增产114.9%、60.1%、26.6%、27.2%、7.5%。为了规避台风的影响,南繁花生最好在台风过后播种,一般年份在11月初。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每公顷用10%益舒丰颗粒剂30kg、5%涕灭威颗粒剂45kg、98%毖速灭颗粒剂60kg对花生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55.9%、63.8%、63.7%;施用益舒丰以播种沟撒施和花生墩间施用为好,施用该药剂的深度以10~15cm为宜;采用深耕、增施有机肥(鸡粪)及轮作换茬、地膜覆盖栽培等措施,对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齐卫  尚涛  黄晓伟  丛霞 《花生学报》2003,32(Z1):457-459
论述了各种化控药剂对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选择出了适宜的化控药剂,在花生生产上使用药剂化控,能对花生生长及最后的产量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但药剂的选择不容忽视.三种调控剂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化控效果,但产投比率以花生宝最高达到12,比其它两种药剂处理结果增幅在45%~50%之间,三种调控剂特点也不尽相同.多效唑,易引发锈病,造成早衰,对下茬作物影响也较为明显,壮丰安,化控效果不明显,花生宝作为一种新型化控药剂,化控保叶功能均十分显著,可以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种衣剂对花生的保苗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播种后常遭受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侵袭,出苗后蚜虫又为害幼苗,有时传染病害,造成花生缺苗,有时甚至补种几次仍不能全苗,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防病虫保全苗,1990年作了种衣剂对花生的保苗效果试验,现简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国产种衣剂4号、美国产FMC种衣剂、日本产大扶农种衣剂(均由中国农科院提供,胶体),辛硫磷(市售)。  相似文献   

12.
生物药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花生叶斑病防治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生物药剂,经室内外试验测定了7种生物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毒力和药效。丁子香酚、申嗪霉素对花生褐斑、黑斑、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mg/L,明显低于生产上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的EC50值。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800、1000倍的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80%乙蒜素乳油1000倍防效达到45%,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1%申嗪霉素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覆膜、裸露、秸秆还田、麦套等不同种植模式对春、夏花生蛴螬发生和播期对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本文对春花生和夏花生上发生的蛴螬进行了田间调查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春花生上蛴螬发生量明显高于夏花生,花生覆膜种植较露地种植的蛴螬发生减轻,秸秆还田的较不还田的花生田蛴螬发生量增多。夏播花生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按有效成分用量36g/667m2拌种,对蛴螬防效达94.23%;但对早播春花生和晚播春花生蛴螬的防效分别为55.36%和69.23%,防效显著降低。早播春花生采用噻虫嗪拌种+噻虫嗪灌根对蛴螬的防效最高,防效达92.04%;采用噻虫嗪灌根对蛴螬的防效为87.18%,也可有效控制其危害;但仅用噻虫嗪拌种处理的防效仅为55.36%,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相同处理方式下噻虫嗪的防效均显著高于毒死蜱。建议在春花生田防治蛴螬应采用拌种+灌根的施药方法,在夏花生播种时采用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蛴螬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32.5%嘧菌酯·苯醚甲、12%氟环唑、490g/L丙环·咪鲜胺、30%苯甲·丙环唑、46.1%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30%以上。从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增幅在10.53%~25.00%之间,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增产效果分别为25%、20.8%和20.3%,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总体来看,12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呈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保持花生种子的活力,在高温加速老化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药剂及不同剂量处理对花生种子活力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药剂处理能有效保持种子活力,种子发芽率高,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明显高于未经药剂处理的对照。不同药剂对种子活力的保持效果是:9011 剂型> 9013 剂型> 9012 剂型。不同药剂应采用的适宜剂量不同, 9011A 以低中剂量的效果好。药剂处理是通过防止酸败来保护花生种子活力的。研究结果对花生种子活力保持和花生生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引言 大黑金龟甲是花生蛴螬中发生面广、为害重的一个主要虫种。据初步调查,仅山东省每年发生面积约200万亩,减产花生l亿余斤,是影响花生生产持续增产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所在过去研究基础上,根据大黑金龟甲发生早、历时长、夜间分散活动,范围较小,白天就近潜伏等生活习性,采取在花生播种时,用高效、高毒、低残留、强内吸持效期长的药剂来防治花生田的大黑金龟甲代治其蛴螬,达到控制危害的目的,自1981年开始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1982年进行了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药剂拌种对花生地下害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药剂拌种,筛选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的药剂。结果表明,在花生果实膨大期,三种药剂各处理对花生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20%氯虫苯甲酰胺SC450g/hm2、22%吡虫·辛硫磷EC6750g/hm2。的防治效果达70%以上,但各处理差异不显著;花生果实收获期,20%氯虫苯甲酰胺SC450g/hm2、22%吡虫·辛硫磷EC6750g/hm2、地鹰20kg种子/100g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22%毗虫·辛硫磷EC、地鹰在花生播种时拌种可用来防治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8.
那颖 《杂粮作物》2010,30(6):431-433
沈阳种植花生地区春季干旱,水浇地少,给花生适期播种保全苗带来不少困难。为了解决花生的缺苗断垄问题,达到抢墒播种、拿全苗的目的,我们进行了花生带壳覆膜早播试验。本试验在4月10日播种之后,经历了4月21日一场26 mm的降雨,4月23日夜间最低0℃的低温、高湿考验,覆膜的不覆膜的,果播的米播的,出苗率是100%。结果表明在4月12日果膜播种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花生常用拌种药剂的苗期安全性及田间防效,采用盆栽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拌种在不同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出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综合比较得出安全性依次为毒死蜱>氟虫腈>吡虫啉;分别加入4种杀菌剂混配拌种后发现,出苗率和其它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萎锈•福美双效果最好。田间试验得出:毒死蜱单独拌种具有较高的杀虫增产效果,加入杀菌剂有一定的增效;吡虫啉与萎锈•福美双混配拌种可提高出苗率及防虫效果,增产率为53.59%;氟虫腈拌种后防虫效果较差,与4种杀菌剂混配后增效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杀虫剂对花生蚜毒力及拌种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噻虫胺等9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毒力和拌种处理对花生蚜虫的控制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剂拌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对蚜虫的毒力最高,其毒力分别是毒死蜱的49.2、40.7、26.6和26.1倍;其次是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哒螨灵的毒力是毒死蜱的3.9倍。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50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花生蚜的防效达仍在89%以上。田间拌种处理后25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均达100%,药后45d防效达87.07%~92.67%,其中以噻虫胺防效最高,而对照药剂毒死蜱几乎无控制效果。采用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花生苗期蚜虫控制效果优异,并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且对天敌保护作用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