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鱼-蚌立体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区的许多珍珠生产大户为解决池塘内有机肥的来源,不惜以每只鸭补贴1元的方式招养鸭户到鱼蚌混养池养鸭,利用鸭粪中未被鸭消化的残料饲养底层鱼。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池塘水域和饲料资源,而且水上水下养殖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池塘鱼鸭混养是渔牧结合综合养殖模式之一,养殖面积逐年增加。从池塘的选择建设、鸭棚建设、鱼鸭混养模式、饲养管理等方面介绍池塘鱼鸭混养技术。  相似文献   

3.
鳖、鱼混养     
鳖、鱼混养是主养鳖、套养鱼的一种养鳖方式 ,试验证明 ,鳖、鱼混养比其它混养方式效益要高出 1倍甚至几倍。以下就其动物学习性、养殖方法等简述如下。1 混养的动物学原理鳖、鱼混养是指在同一池塘水体中进行鳖与鱼的混合养殖生产。从动物学上来看 ,鳖、鱼混养既充分利用了水  相似文献   

4.
一、鱼一蚌一畜一禽主体养殖以水面为依托,以渔业为中心,实行水中养鱼,水面育珠,水底(网箱)养蚌,塘边建舍养猪、养鸭或养鹅,畜禽粪便入塘肥水,转化成浮游生物,为鱼蚌提供天然饵料。综合养鱼配比,一般每667平方米池塘养鱼400~450尾,吊养育珠蚌1000只左右,养小蚌3000~4000只,配  相似文献   

5.
在池塘、水库中采用鱼、鹅立体化养殖,是家禽饲养与渔业综合经营的一种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很多地区发展迅速,并已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比较,同等条件下鱼鹅综合养殖比鱼、鹅单养能提高经济收益30%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单养和混养模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池昼夜塘溶氧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养和鱼、蚌混养两种模式下研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夏、秋两季的昼夜溶氧波动特征,结果显示:试验养殖池昼夜溶氧波动范围在4.18~20.92mg/L;最大波动幅度16.74mg/L;总体溶氧值偏高,表、底溶氧差别不明显,夏季波动幅度较大。单养池塘的波动幅度大于混养。尽管单养投蚌饲料模式下池水叶绿素和净初级生产力较高,但蚌的生长混养依然优于单养。而且混养模式下,有利于降低水体的CODMn。  相似文献   

7.
池塘鱼、鸭混养是鱼和禽综合经营中的模式之一。其优点:一是鱼塘养鸭可以为鱼塘增氧;二是有利于改善鱼池内的营养环境;三是鸭可以为鱼类提供有机饵料;四是有利于鱼、鸭寄生虫病的防治。现将鱼、鸭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池塘、水库中采用鱼鹅立体化养殖,是一种家禽饲养与渔业综合经营的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据比较,同等条件下鱼鹅综合养殖比鱼、鹅单养提高经济收益30%左右。  相似文献   

9.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新形式。生产实践表明,其667平方米池塘产鳜鱼30千克、收珍珠2l千克,纯利约3500~4000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在池塘、水库中采用鱼、鹅立体化养殖,是一种家禽饲养与渔业综合经营的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东部、中原及南方地区发展很快,并已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比较,同等条件下鱼、鹅综合养殖比鱼、鹅单养提高经济效益30%左右。  相似文献   

11.
鳜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实践表明,鳜蚌混养每667平方米产鳜鱼30公斤以上,收珍珠15公斤-20公斤,可获纯利3500—4000元。 一、养殖条件 鳜蚌混养池塘为标准的长方形土池若干口,水深2米左右。每口池设置  相似文献   

12.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始终是淡水珍珠的主要生产国家,在长江以南的多个省区中几乎都开展了三角帆蚌的养殖。在养殖的池塘中,通常采用的是鱼蚌混养的方式,并且添加大量的有机肥,这样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并且对周边的水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危害。因此,应加强对池塘养殖模式化学变化的分析,使水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价能够具备更加科学的依据。1.实验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本次实验的地点选为浙江省枫桥实验基地,所应用到的三角帆蚌属于2013年繁殖的小蚌,实验开始之前始终寄  相似文献   

15.
一、池塘的合理选择与设施建设1.池塘选择与建设鸭-鱼-蚌混养的池塘要求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养殖塘为东西走向的长方形,长宽比为2~3∶1,池基内坡比为1∶2~2.5,以延长日照时间,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增加水温。塘底要求平坦,  相似文献   

16.
在池塘、水库中采用鱼鹅立体化养殖,是一种家禽饲养与渔业综合经营的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据比较,同等条件下鱼鹅综合养殖比鱼、鹅单养提高经济收益3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正>在池塘、水库中采用鱼鹅立体化养殖,是一种家禽饲养与渔业综合经营的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据比较,同等条件下鱼鹅综合养殖比鱼、鹅单养提高经济收益30%左右。1鱼鹅立体化养殖的好处鹅是鱼池全自动节能高效增氧  相似文献   

18.
淡水池塘虾蚌混养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海盐县百步镇6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为对象,比较了罗氏沼虾单养与罗氏沼虾、三角帆蚌混养两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及养殖水化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混养池塘中TN、TP、NO3--N与DO均显著低于单养池塘,而其它水化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养殖期间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2种,其中枝角类13种,占总种类数的59.09%;桡足类9种,占40.91%。混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单养池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单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混养池塘。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总磷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浮游甲壳动物的时空分布主要受水温的影响。混养池塘罗氏沼虾产量(866.70±214.92kg/m2)极显著高于单养池塘(533.30±104.24 kg/m2)。结果表明,虾蚌混养对池塘中水质指标有一定的改善,虽然对浮游甲壳动物物种组成不造成影响,但明显地降低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并且虾蚌混养可提高虾类产量。  相似文献   

19.
鳜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实践表明,鳜蚌混养每667平方米产鳜鱼30公斤以上,收珍珠15公斤~20公斤,可获纯利3500~4000元。  相似文献   

20.
池塘养殖三角帆蚌的耗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水法现场研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不同规格(一龄蚌,蚌壳长分别为52和77mm;二龄蚌,蚌壳长分别为69、87和102mm)三角帆蚌的耗氧率.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2.7±0.7)℃,pH为8.07±0.02,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为(6.05±0.52)mg/L的条件下,蚌壳长为52、77、69、87和102mm的三角帆蚌的单位质量耗氧率分别为(27.85±7.15)、(17.94±4.89)、(18.76±6.55)、(14.26±3.24)和(14.25±2.51)mg/(kg.h);三角帆蚌个体耗氧率与蚌质量和蚌壳长均显著相关;在实验期间,三角帆蚌单位质量耗氧率存在昼夜差异,夜间(0:00)耗氧率高于白天(12:00);经过3d饥饿后三角帆蚌耗氧率未出现大幅度下降.本结果揭示池塘养殖的三角帆蚌代谢强度远远低于混养的淡水鱼类,说明三角帆蚌养殖不是鱼蚌综合养殖池塘中DO消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