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正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为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本文详述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要点。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林建军 《内陆水产》2000,25(8):18-19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ontor)属鲤形目 ,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 ,其味道鲜美 ,肉质细嫩 ,营养丰富 ,“泥鳅钻豆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名菜。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 ,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这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 ,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 ,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现就泥鳅的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作一简单的介绍。1苗种培育1.1池塘条件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 ,面积以30~100 为宜 ,池深40~60c…  相似文献   

3.
泥鳅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且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几年泥鳅开始向日本、韩国大量出口,养殖效益十分看好。现将泥鳅苗种的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称,不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一种美昧佳肴,还有补血益气、壮阳利尿等药用价值,不仅为国内各地消费者所喜欢,还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泥鳅的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增,价格不断上涨,人工养殖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根据近几年实践和探索,现将池塘精养泥鳅高产高效技术分成苗种培育和成鳅养殖两方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泥鳅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肉质细嫩,肉嫩鲜美,有调中益气、解渴、醒酒、利便、壮阳等功效,在日本、韩国市场上素有“水中人参”之称,价可高达4美元/kg。养殖泥鳅具有产量高、疾病少、饲料来源广、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朋友一条很好的致富门路。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池塘条件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m2为宜,池深40~60cm。养殖成鳅的池塘以100~250m2,池深70~100cm,水深40~50 cm,土池、水泥池均可。如水泥池池底要铺上20 cm厚的泥土。无论苗种池还是成鱼池,池中要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铺垫15~20 cm淤泥层,池中投…  相似文献   

6.
北方高寒地区泥鳅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并且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2006年我们在德善乡选择了20亩的池塘进行养殖试验。现就泥鳅的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泥鳅的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济宁市任城区水产局承担了“泥鳅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项目,认真对泥鳅养殖场设施的建设、泥鳅苗种的人工繁育、泥鳅的工厂化养殖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2007年11月26日邀请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鉴定,共实施面积774m^2(18个池),其中苗种培育池3个(99m^2),成鳅养殖池15个(675m^2)。总产泥鳅鱼苗230万尾,培育泥鳅鱼种1082kg。养殖成鳅8159kg。鳅种平均规格9.0g,成鳅规格40.2g。综合技术居省内先进水平。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台湾泥鳅在分类学上属于副泥鳅属、大鳞副泥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日常管理操作容易、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相比本地泥鳅品种其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台湾泥鳅养殖发展较快。2014年在珠三角该泥鳅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亩,该养殖品种已得到广大泥鳅养殖户以及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笔者开始培育台湾泥鳅苗种,现将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一、放养前准备工作塘口面积2~5亩,东西向、长方形,这样便于投喂、施药和起捕等操作管理。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10.
<正>将稻田改造成池塘养殖泥鳅,是丰南区西葛镇丰越泥鳅养殖有限公司参照江苏、浙江一带养殖模式摸索出的适合本地区泥鳅养殖新技术。放养泥鳅苗种15 000kg/hm2,经过5~6个月的养殖管理,单产泥鳅30 000~37 500kg/hm2左右。效益在30万元/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不同面积、水深的池塘,采用不同的放养密度、不同规格的苗种进行高密度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泥鳅养殖池塘以长条形为佳,面积2亩~3亩,水深保持在0.4m~0.5m,池底铺设腐殖泥土10 cm,养殖效果较好;泥鳅苗种规格为70尾/kg~80尾/kg,放养量1000kg/亩~1200kg/亩,单产较高,效益最好;放养苗种规格越大,养殖成活率越高;随着放养密度增大,成活率逐渐降低;试验条件下,放养规格为70尾/kg的泥鳅苗,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12.
黄河滩区泥鳅集约化养殖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范县地处黄河背河洼地,1999~2002年,该县在我站指导下,在陈庄乡、杨集乡等相继建立了6个泥鳅养殖示范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泥鳅养殖。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亩产均达到1000千克以上,亩利润达4000元。现将几年来泥鳅养殖过程中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一、泥鳅的苗种培育技术(一)清塘与施基肥1.池塘的清整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米2为宜,池深40~60厘米。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厘米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或水草起遮…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泥鳅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虽已获得成功,但夏花鱼种培育成活率一直不稳定,这影响了泥鳅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为了提高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我们探索了水泥池与土池接力式泥鳅养殖技术,并在江苏省苏州、南通等地进行了连续3年的试验,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泥鳅夏花培育成活率和商品育成率。现对2012、2013年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高前村试验点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泥鳅是我国主要经济淡水鱼类之一,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江西省上饶县从2000年开始开展泥鳅人工繁殖和养殖,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泥鳅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一、场地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本地泥鳅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常常自然发生,形成泥鳅不同的种群在自然界同时存在。从引进台湾泥鳅进行养殖后,台湾泥鳅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夏花养殖当年上市、苗种培育成活率高等优势逐渐展现出来,使得各地养殖户养殖台湾泥鳅的热情迅  相似文献   

16.
正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低,是目前泥鳅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笔者通过近年来的生产实践与研究,针对泥鳅苗种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对环境条件、饲养管理等方面不同要求,总结出部分技术要点,以期与广大泥鳅养殖者共同探讨与提高。泥鳅苗种培育一般分为夏花培育和大规格鱼种培育两个阶段,两个阶段需要的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技术有所差别,下面分别予以阐述。1夏花培育该阶段为从鱼苗放养到长到3 cm左右,养殖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省泗阳县位于洪泽湖北部,是苏北水产养殖大县,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26.8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达15.6万亩。河蟹池塘养殖主要采取无公害高密度精养模式,河蟹产量较高,但养成规格较小,效益不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位水面养殖效益。2012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河蟹池混养泥鳅生态高效模式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现将养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池塘准备与苗种放养泗阳县众兴镇基地实施50×667 m2泥鳅大规格苗种培育,同时,在该镇及其他基地开展河蟹池塘  相似文献   

18.
养殖泥鳅具有产量高、疾病少、饲料来源广、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并且由于泥鳅肉质细嫩,肉味鲜美,且具有调中益气、解渴、醒酒、利便、壮阳等功效,在日本、韩国市场上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倍受欢迎,价可高达4美元/kg。由于泥鳅的人工养殖起步晚,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它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  相似文献   

19.
袁成玉 《水产科学》1992,11(6):26-29
日本佐贺县开展泥鳅养殖,至今已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主要养殖当地产的真泥鳅,但苗种的利用率不超过50%。近年来,又培育出杂交第一代苗种,苗种的利用率可达90%以上,从而发展了泥鳅养殖业。真泥鳅具有当地泥鳅特有的美味,但缺点是对环境适应力差,与从中国进口的扁平的“平形”泥鳅相比,对栖息环境的温度适应能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目前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够成熟,导致苗种生产成本高,养殖的鳅种主要靠野生捕捞,数量、质量和规格没有保障,严重影响泥鳅产业的正常发展。本文是笔者对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人工培育实践所作的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