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福建茶叶的兴起我国茶叶盛于唐,产区遍及现在南方的十四省。《唐史》载:“风俗贵茶,茶之品益众,”此际茶叶已成为商品广为销售。当时品质首推阳羡,但局处边隅的福建“方山露芽”亦已崭露头角,《三山志》载唐宪宗赐茶给僧怀晖,怀晖说;“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可见  相似文献   

2.
浓茶和薄茶浓茶和薄茶都以“覆下茶园”(控制在新茶一芽二叶初展时搭棚遮帘盖草,光线透过率在10~13%的茶园)采摘的鲜叶为原料。浓茶只采新梢上部的一芽二、三叶,和玉露茶的采叶标准相同;薄茶则采摘长达一芽五、六叶的整个新梢。两者的制造方法相同,蒸气杀青后不经揉捻而直接进行烘干。玉露茶(1835年创制)是日本煎茶类型(条形茶)中的最高级品,而浓茶是日本碾茶类型(广叶茶)中的最高级品。浓茶有“初昔”和“后昔”等品名,白色的叫“初昔”,青色的叫“后昔”。薄茶也有“极(扌前)”和“别仪(扌前)”等品名。饮用时,通常饮浓茶吃鲜果,饮薄茶吃干果。  相似文献   

3.
潘丽Pan  高英起 《茶叶》1996,22(3):45-48
在饮料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洋饮料、洋茶充拆市场,人们以“洋”为贵的当今社会,作为一个中医保健医生,我们呼吁“振兴国饮,提倡饮茶保健”。  相似文献   

4.
十三、晏殊、苏辙——日铸茶北宋词人晏殊有《烹日注茶》诗:“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问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北宋散文学家苏辙有《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君家日铸山前住,冬后茶芽麦  相似文献   

5.
建茶的传播     
巩志 《福建茶叶》2003,(4):46-46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生地。凡名山胜地都产茶。但很难说清何处是原生地,它们是相互移植而成为名茶的。神农氏发现茶而利用茶,同时武夷茶亦有“古时一位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的记载。周武王“伐纣会盟”,就有闽濮族酋长献茶之事。秦统一中国,建立闽中郡,福建的茶已有“闽中茶品天下高”。在汉朝初就开始向外传播,繁植成各地名茶。汉代道教初形成,道人喜云游名山,发现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利益,道侣以茶贵为仙饮,为道人所利用,从而开始茶的传播。据四川《名山县志》记载:“孙惭《智矩寺留题古碑记》云:‘倚…  相似文献   

6.
早在本年度的三月中旬,当杭州西湖龙井茶的主产区龙坞、狮峰等地的龙井43号茶还刚刚抽芽时,却在上海等地的茶叶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西湖龙井”,这些冒充者是用非西湖产区的“乌牛早”等品种。当时每斤售价少则数百元,多则高达2000元。三月底四月初,山西太原的一些茶商打出广告语“:飞机空运鲜叶、现炒西湖龙井茶”,每斤售价高达2680元,太原市民或拒绝,或“抢鲜”上钩。西湖龙井为传统名茶,以新为贵,每年西湖龙井新茶上市是茶市的重大行情,但是往往有利欲熏心的茶商为谋取暴利以冒牌茶业鱼龙混珠,上海、太原的出现冒牌龙井决非巧合和偶然,那…  相似文献   

7.
页茶,是古代茶叶生产者被迫以无偿或税收形式将上等茶叶进献(上供、上页)皇朝。我国最早的带有进贡形式的茶叶起始于周武王,发于公元前113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代纣之后,诸民族首领带好茶进页周朝。①建州最早贡荣记我是“通文二年(oav年)……国人贵建州苗青,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耐重儿,凡八枚.”②其后至宋朝“前丁后蔡”、“制愈精,数愈多,跨式屡变,而品不一”。③一至登峰造极。武夷山好山好水出好茶,自古为人所重视,所歌颂。那么,其何时有贡茶、所贡何荣、中间如何、最后又怎样?冒昧探讨,诸多指教。一、武夷茶人灵…  相似文献   

8.
建盞(续)     
五、地位 建盏与建茶珠联璧合,得到上至皇帝、高官重臣,下至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和歌咏推崇,双双入贡,辉煌鼎盛于宋、元时期。同时,建盏和建茶还被大量销往日本、高丽(朝鲜)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为国人争得荣耀和财宝。 (一)皇帝与文人的推崇 宋徽宗《大观茶论》(1107年)中写道:“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在“盛世之清尚”的氛围中,虽有了“名冠天下”的“建茶”,但应配何种茶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这种盏正是时任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茶录》所进言之建盏:“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官至尚书都员外郎的梅尧臣(1002~1060年)茶诗《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苏东坡《送南屏谦师》  相似文献   

9.
一项由四川省科委下达计划,海峡两岸茶叶专家合作进行的新香型绿茶开取得成功。一种名为“叙府真香”的清香绿茶在“2000年中国(成都)国际茶博览会”上与广大消费者见面,受到热烈欢迎。该项研究成果在成都通过了专家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对此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一致认为,该项技术属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绿茶生产的一项空白。我国西南是茶树原产地之一,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国家出口的需要,西南茶区(云、贵、川)以生产出口红茶为主,随着国际茶市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日趋激烈,我国…  相似文献   

10.
品贵翠毫茶     
游青山 《中国茶叶》2007,29(1):51-51
品贵翠毫茶产于素有“茶乡”之称的湖北省赤壁(蒲圻)市。明清时期,该地就有大小茶叶加工厂100多家,从事茶叶商贸和茶叶加工的达4万之众,是驰名中外的茶工商基地和钦定的茶叶贡品基地。新中国成立后,赤壁市一直是湖北省名优早茶和内销边茶生产板块基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2012,(8):21-21
在7月13日开幕的2012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上看到,由著名影星林志玲代言的“贵天下”都匀毛尖茶的视频亮相企业展台,开创大牌明星代言贵州省茶产业品牌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叶》2009,31(3):18-19
1999年,浙江省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由此,我国茶坛中悄然增加了一只新名茶——绿剑茶。曾几何时,绿剑茶的名字时时回响在人们的耳畔,它的身影开始在各种茶界领奖台和荣誉榜单中频频出现,“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如今,它的名字已经唱响大江南北,在名茶林立的我国茶坛中,绿剑茶锋芒闪耀,熠熠生辉。浙江省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也先后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国家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浙江省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农业科技型企业”、“浙江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相似文献   

13.
陈新森 《中国茶叶》2012,(12):18-19
一、磐安茶历史上曾是贡品 磐安历史上曾属东阳,1938年设县,1958年又并入东阳,1983年复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磐安悠久的产茶历史。在晋代,就有许逊道士在境内研制“婺州东白”,并四处施茶游说的传说。唐代历宝元年(825),李肇的《国史补》载:“风俗贵茶……婺州有东白”。  相似文献   

14.
福安种茶历史悠久 ,新形成的饮茶、用茶习俗也与之相辅相成 ,历史漫长。一、饮茶、用茶已成为福安人民“开门七件事”之一 民谣“油盐酱醋米茶柴 ,件件都在别人家”。这是旧日贫苦人民的生活写照。二、茶哥米弟 福安民间把茶叶叫做“茶米” ,与谷、麦、豆、麻同列五谷类中 ,足见其重茶的程度。有趣的是福安人历来有先喝茶后吃饭的习惯 ,特别是来了客人 ,很少有不喝茶先吃饭的。他们认为先喝点茶 ,保持肠胃通畅 ,然后再吃饭 ,有利于身体健康。故把茶称作“哥” ,把饭 (米 )称作“弟” ,茶哥米弟之称便由此流传。三、“无意冲茶半浮沉” 福…  相似文献   

15.
商务印书馆新出的《茶典:四库全书茶书八种》是结集《四库全书》收录的八种茶书精华的一部著作。该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装帧精美,享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年“世界最美的书”的美誉,是爱茶之人的圣经。  相似文献   

16.
王丽红 《福建茶叶》2023,(3):155-157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茶文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文化根基与文化底蕴。茶做为一种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对茶的文化解读可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而当前因我国“茶文化”外宣缺乏系统的整合、品牌宣传力度不足、传播渠道局限等因素,导致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外宣没有达到理想的外宣推介效果,本文基于“新文科”的内涵与特性,赋予了“茶文化”外宣推介策略新思考、新启示。本研究从“新文科”的“创新性”、“融合性”、“中国性”、“全球性”四大特性着力,对策性地提出了中国“茶文化”相关外宣推介策略,旨在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洞庭春茶,品质优异,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青睐。因此,如何“开发洞庭春茶创造世界名牌”,让“洞庭春”茶与君山银针、西湖龙井一样驰名,让“洞庭春”牌象永久、凤凰那样普及,是摆在我场面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新选育的具有适应性强、开园早、产量高、持嫩性强、品质优、低氟特点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中茶108”和“中茶302”已落户名山示范种植,为此中茶所和四川省茶叶研究所分别补助引种费5万元。据悉,  相似文献   

19.
1966年秋天,我们攀登了双牌县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仙女种茶圣地—“茶婆岭”。(编者按:据清道光五年(1825年)《永州府志》“零陵婆婆店,道州道江源出茶,味颇厚”“(旧志)”。这里的“婆婆店”可能是本文报导的“茶婆岭”地方。)这里位于零道公路中段,站在峰顶,可北眺永州,南瞰道县。据说,在抗日战争前,尚有“茶婆庙”遗址残存。庙里有三尊女性偶像,人们称之为“茶婆仙女”,这就是传说在这山岭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进程中,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的“竹筒茶”、“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竹简茶”、“喃咪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喃咪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简茶”等等饮茶习俗。这些饮茶习俗的形成,与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