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上海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晓东  杨仲江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46-11248
利用1971~2008年上海地区11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38年来年均雷暴日为26.1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平均为-0.4185d/10a,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各月都有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发生在3~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6.4%,其中夏季雷暴日(6~8月)约占全年64.9%;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上海地区雷暴具有3年、5年的短周期和12年、20年的长周期震荡变化。  相似文献   

2.
桂林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7-2010年桂林所辖13个站点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近50年桂林地区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9.4d,属高雷区;全市南部县年雷暴日比北部县多,北部地区初雷日最早都在1月7日,南部都是1月4日,初雷日最晚为4月11日,各地最晚终雷日基本都在12月30日;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1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单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4:00-17:00,深夜和凌晨是雷暴活动的低谷;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雷暴日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辽宁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几十年来统计的辽宁各站资料,对辽宁省各地雷暴日数的时间、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平均雷暴日数辽东山区、辽北和朝阳地区较多,达30 d以上,其他地区多在30 d或以下,大连较少,仅19 d;雷暴集中出现在6~9月,占年雷暴日数的75%以上;近50年辽宁年平均雷暴日数呈略减少趋势,减少趋势为1 d/10a;从雷暴日数的空间变化来看,从东部、西部、北部向中部、南部递减。辽宁西北部、东部和北部年均雷暴日数最多,辽宁中部次之,南部沿海地区的雷暴日数最少。  相似文献   

4.
韦丹  肖稳安  陈红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62-16364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46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雷暴的空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低,东南地区的雷暴频率较高;雷暴强度等值地区总体呈水平分布。雷暴活动20世纪60年代相对较高,直至80年代后期呈逐渐减少趋势,而近年来雷暴天气呈逐渐上涨趋势,雷暴活动开始频繁;每年的3~8月,雷电在各区域发生概率迅速递增,9月以后又呈递减趋势;一天中16:00~20:00为雷暴发生的高峰时段。河南省雷暴分布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雷暴频率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雷暴的年际变化呈一个不太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王广生  邵志明  孙长鹏  王庆江  赵慧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29-14530,14534
利用呼伦贝尔16个气象站1971~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地区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地区雷暴天气38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牧区偏少,林区偏多;呼伦贝尔地区雷暴集中发生在5~9月,其中7月雷暴日最多。  相似文献   

6.
利用西藏地区38个气象台站的年、月、日、时等各个时段的雷暴资料,分析了西藏各个地区雷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特征、雷暴日和西藏气候的关系,以及年雷暴日的气候突变和异常年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沿江一线的大部分地区和那曲地区是青藏高原雷暴最多的地区;西藏地区雷暴具有出现次数频繁、生命史短的特点,有60%以上的雷暴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全区雷暴日内主要出现在13:00~20:00,占总数的98%;拉萨和那曲、林芝和聂拉木的月雷暴日分布曲线分别十分类似;历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除沿江一线和林芝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年雷暴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那曲地区减少趋势最为明显,为2.9 d/10a;那曲地区和昌都地区分别在1990~2013、1985~2013年呈现年雷暴日显著偏少趋势;全区年雷暴日异常偏多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前,而异常偏少年出现在80年代后,异常年平均为26年左右出现一次。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1~2010年武当山风景区周边十堰、丹江口和房县3个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变换和M-K分析,讨论了武当山景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雷暴日数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0.7d,全年雷暴天数达21.7 d;除12月无雷暴发生外,其余11个月均有雷暴发生,4~9月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4.4%,其中7~8月占59.6%,属于强雷季节。武当山风景区雷暴地域分布南部多于北部,雷暴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6年的显著年际周期,同时还存在2~4年8、~10年的振荡周期。雷暴突变最为集中的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8.
强玉柱  刘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52-4754
为了研究天水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周期性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天水市7个观测站1971~2010年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天水市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2 d,一年中雷暴发生在4~10月,7、8月份最多,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过去的4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52d/10a;Mann-Kendall检验得出,在1995年天水雷暴日数开始明显减少,突变点出现在2008年,2008年后雷暴日数显著减少;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雷暴日数同时存在3、6、12及22年的准周期变化;根据EOF分析,天水雷暴异常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全市一致型和经向型,其中关山区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渭北区,河谷区最少。  相似文献   

9.
根据1959—2011年马鞍山市、含山县、当涂县、和县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2005—2010年安徽省闪电定位监测资料,运用surfer、ArcGIS软件以及本地GIS信息分析了马鞍山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马鞍山多雷区主要集中在含山县中东部、和县北部、市区北部;时间分布上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季节性分布上主要集中夏季;日变化明显,主要发生在午后13:00至夜间;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雷暴日数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王丽  毕伊红  庞丽英  毕伊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443-11445
利用1971~2010年铁岭市4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t检验和山本(Yamamoto)法,分析了铁岭市雷暴的气候特征、突变情况及雷暴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铁岭市雷暴年变化大,40年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月分布为6~8月多、11月~次年2月少;滑动t检验法和山本(Yamamoto)法检验显示,雷暴没有发生突变;月雷暴日与温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庆34个观测站1973-2008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EOF与REOF、最大熵谱分析,研究了重庆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8 d;重庆雷暴季节变化显著,由冬至夏,雷暴逐渐增多;由夏至冬,雷暴逐月减少;夏半年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9.4%.一致性异常分布特征是重庆夏半年雷暴日数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重庆夏半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可分为4个主要区域.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4个区为显著的减少趋势;最大熵谱估计分析表明,近37年来重庆夏半年雷暴日数各区之间的周期振荡不太一致,均存在2年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不同的分区主要还存在着5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和12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云南省不同地理位置的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定位系统获得的2008年云地闪电资料对云南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还利用同期云南省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对云南省的雷电灾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闪电密度高值区以中部地区为主,呈辐射状逐渐减少;就同纬度地区而言,雷电活动东部较西部频繁;全省雷电活动的月变化呈单峰单谷型,5—9月为雷暴活动的高发期。雷电灾害主要发生于4—9月,电力和通信行业受灾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秦皇岛地区寒潮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方法]基于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5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资料以及最新的寒潮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对发生在该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共计出现蓝色寒潮2334站次,黄色寒潮105站次,出现寒潮最多的地区是青龙县,最少是卢龙县;主要是因受下垫面、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寒潮发生的月份从当年的9月一直到次年5月均有可能发生,寒潮最早开始为9月9日,最晚结束为5月26日。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月,最少的月份是5月。达到寒潮蓝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2和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是1984年;黄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有9年;从年代际来看,寒潮出现最多的是70年代,最少的是90年代。随着气候变暖,寒潮总次数趋于减少,寒潮开始期趋于推后,而寒潮结束期提前,说明气候变暖是寒潮发生变化的主要气候背景。[结论]该研究为气象防灾减灾和地方农业服务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4.
广东梅州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州现有野生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6种,隶属26科33属.介绍了它们的分布特点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为研究和合理利用梅州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和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资源时空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以1986年和1997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分析和评价了11a间该场森林资源的数量、种类及其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全场天然林面积增长6.98%,有林地面积增长7.66%,疏林地减少5.48%。人工林的面积也有所增加。全场活立木蓄积量下降了6.70%,且下降的主要是天然林。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郁闭度、平均年龄5个因子均减小。各龄组中,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都有所增加,其中以中龄林增加幅度最大。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有所减少,尤以近熟林和成熟林减少幅度最大。至1997年,幼、中、近、成、过各龄组的面积和蓄积比例仍不合理,以中龄林和近熟林占的比例最大,无过熟林。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并恢复林场的合理森林结构,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6.
丹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丹东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月雷暴日数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丹东地区的雷暴特征,并对产生雷暴的天气进行日、月和年的统计分析和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都比较特殊。雷暴次数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3个区域:北部山区(宽甸县、凤城市北部),中部丘陵(凤城南部、浪头站),南部沿海(东港市);其中北部山区雷电密度最大,自南向北雷暴频数明显增多,南部沿海发生雷暴的几率比较稳定,接近平均值。  相似文献   

17.
涝渍是影响油菜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利用行业标准(QX/T 107—2009)中油菜涝渍等级指标,分析了1961—2010 年安徽省油菜涝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油菜开花期和抽薹期涝渍指数值最大,此时期涝渍发生的次数占全生育期的70%~80%。近50 年来,抽薹期涝渍指数值呈上升趋势,灌浆期呈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油菜不同生育期涝渍指数均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规律。安徽省涝渍害主要发生在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江淮区涝渍发生的几率为5~6 年1 遇,沿江区油菜涝渍害为2 年1 遇,其中轻度涝渍发生的几率是3~4 年1 遇,中度涝渍的几率是5~6 年1 遇,重度涝渍的几率是15~16 年1 遇。皖南山区涝渍害为1~2 年1 遇,其中轻度和中度涝渍的几率均是3 年1 遇,重度涝渍的几率是5年1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