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稻草粉和麸皮为主要原料,利用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 1)混茵固态发酵产纤维素滤纸酶.以初始pH、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装样量、含水量为研究因子,通过对拟康氏木霉和黑曲霉(1∶1)混茵固态发酵产纤维素滤纸酶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固体培养基含水量为50%,初始pH 5.0,装样量15 g/500 mL,接种量为8%,30℃恒温培养5d.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里氏木霉的固体发酵产孢条件。[方法]以产生孢子的数量作为响应值,应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m试验、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里氏木霉固体发酵产生孢子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里氏木霉最适合碳源为稻草粉和麦麸,其含量比值为3∶2,最合适量为15g;最合适无机氮源为(NH4)2SO4,最合适量为2g;利用Plackett-Burmam确定了含水量、起始pH和培养温度是影响里氏木霉孢子产量的显著性因素;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了最大孢子产量区域,并利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大产胞量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稻草杆粉6g、麦麸9g、(NH4)2SO42g、含水量65%、培养温度29℃、发酵周期72h、起始pH5.5,此时孢子数量为2×1010个/g,是优化前产量的1.4倍。[结论]该试验利用低廉的稻草杆粉和麦麸为碳源优化了里氏木霉固体发酵产生孢子的生产条件,有助于降低里氏木霉的生产成本,提高里氏木霉的孢子产量,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3.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最适产酶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实验室保存的57株菌株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哈茨木霉APS62,其滤纸酶活力(FPA)为4.981 IU.g-1,是对照里氏木霉模式菌株APS63的3.02倍.产酶条件优化研究的结果表明,以稻草粉为底物,APS62菌株产滤纸酶的最适条件为: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3 d,稻草粉与麸皮比5∶0,接种量6%,氮源为NH4NO3(总氮量0.4%),培养基起始pH为5.0,吐温80含量0.1%.此条件下的FPA为6.125 IU.g-1,比优化前提高8.10%.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高产纤维素酶里氏木霉诱变选育与发酵条件优化。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法处理里氏木霉,获得产纤维素酶高的突变菌,并对其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发酵时间、硫酸铵浓度、微晶纤维素浓度、接种量及搅拌速度等对里氏木霉产酶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里氏木霉产酶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诱变时间240 s条件下筛选到1株突变里氏木霉ATR-4,其滤纸酶活(FPU)最高可达2.01 U·mL~(-1)。对突变里氏木霉菌株ATR-4的发酵条件优化,筛选得到最佳产酶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78 h,硫酸铵浓度1 g·L~(-1),接种量10%,搅拌速度400 r·min~(-1)。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最高酶活可达4.57 U·mL~(-1)。本研究结果表明,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可有效对里氏木霉进行诱变育种,改善其产酶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离获得一株纤维素分解菌——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eroviride),在对其发酵条件的研究中发现:以稻草粉与麸皮为发酵固体培养基的条件下,最适稻草与麸皮比例为3:2或2.5:2.5;最适氮源为氯化铵;最适产酶温度为27~30℃,产酶高峰为发酵4d,通气条件变化,产酶能力变化不明显。液体培养中该菌有较高产量的β-葡萄糖苷酶形成,产酶活性高于绿色木霉As3.3711菌株。  相似文献   

6.
选取绿色木霉化L4C作为纤维素酶的生产菌株,分别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 H对液态发酵方法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绿色木霉化L4C液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培养时间对酶产量影响最大,液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分别以稻草粉—纤维素粉混合物和硫酸铵为碳源和氮源,初始p H 5.0,接种量15%,28℃培养5 d。在最佳产酶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为1 315.16 U·m L-1,滤纸酶活性为1 282.77 U·m L-1。  相似文献   

7.
以糠醛渣与啤酒糟为混合底物,对绿色木霉(CGMCC3.2941)液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一些条件进行了考察和优化。结果表明:底物浓度为2%,糠醛渣:啤酒糟质量比9∶1,在(29±1)℃培养11 d时,绿色木霉(CGMCC3.2941)所产纤维素酶的滤纸酶活为0.189 FPU/mL,内切酶活为0.451 U/mL,外切酶活为0.392 U/mL。与单一底物糠醛渣相比,混合底物的滤纸酶活、内切酶活、外切酶活分别提高了45.0%、3.8%、38.3%。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因子及正交试验,对绿色木霉AS3.5455固体发酵稻草秸秆生产纤维素酶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最佳产酶条件为:稻草粉8 g,麸皮4 g,Mandels营养液20 ml,起始pH5.0,28℃固体发酵3.5 d。在此优化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可达0.34 IU/m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碳氮源对里氏木霉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以及纤维素酶水解稻草的条件。[方法]通过添加不同的碳源和不同浓度的酵母粉,探讨里氏木霉合适的发酵条件;使用不同添加量的纤维素酶对稻草进行酶解;分别利用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混合酶对稻草进行酶解反应。[结果]利用乳糖和稻草的复合碳源和12 g/L的酵母粉进行水解时,纤维素酶活性较高。酶解适宜的酶用量为每克稻草底物200 U的滤纸酶。用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混合酶酶解稻草96 h的酶解得率为65.4%。[结论]该研究可为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生产和酶解稻草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Rut C-30产纤维素酶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以滤纸酶活力(FPA)作为响应值。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玉米芯粉3.42%,牛肉膏添加量1.70%,吐温-80添加量0.08%,初始pH 5.04,此条件下发酵液中的滤纸酶活力为12.10 U/m L,较未优化条件下得到的最高酶活力7.03 U/m L提高了72.12%。  相似文献   

11.
以稻草粉与麦麸为主料,对影响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C-08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粉和麸皮为2∶4最适合产酶;铵态氮适合C-08产CMCase,NO3-利于产Xylanase,其中NH4NO3最好;料水比1∶2,适合C-08产CMCase,1∶2.5适合产Xylanase;稻草粉粒度40~100目时,适合C-08产CMCase,此范围外适合产Xylanase;pH值为4时,适合C-08产酶;孢子接种量为7.5×107孢子.mL-1时,适合C-08产酶;低于28℃时适合C-08产酶;最适发酵时间为72h。该菌株在以上条件下产酶效果较好,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稻草秸秆为原料,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磷酸、氨水、磷酸与氨水联合浸泡处理等方法对稻草桔秆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稻草用于纤维素酶固态发酵.以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和滤纸酶(FPA)酶活为指标,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磷酸与氨水联合预处理秸秆最有利于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和滤纸酶(FPA)酶活分别是未处理的283.25%和174.38%.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里氏木霉RutC-30产纤维素酶的液体发酵条件。[方法]以里氏木霉RutC-30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培养基不同氮源(硫酸铵、尿素、蛋白胨)及浓度、不同碳源(纤维素、乳糖、甘油、葡萄糖)及浓度和不同的初始pH(3.0、4.0、5.0、6.0、7.0)对产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氮源、碳源和pH为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探讨里氏木霉RutC-30产纤维素酶的优化条件。[结果]正交试验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酶影响顺序依次为碳源>氮源>pH,里氏木霉RutC-30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是:以1%纤维素为碳源、以0.5%蛋白胨为氮源,初始pH值为4.0,在30℃产酶发酵培养5 d,纤维素酶活力高达7.303 U。[结论]里氏木霉RutC-30经优化培养后,产酶能力可得到大幅度提高,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木霉(Trichoderma viride)与曲霉(Jspergillus sp.)混菌发酵制得的粗酶液降解经预处理的稻草粉,得到稻草纤维素糖化液,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糖化液进行柠檬酸摇瓶发酵,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表明,适宜的发酵条件是黑曲霉菌丝球接种量12%(V/V),在100 mL稻草糖化液中添加0.3%(NH42SO4和0.15%KH2PO4,发酵温度为35℃,摇瓶转速为300 r/min,初始pH值为5.0,发酵周期为72 h,在此条件下柠檬酸产量可达83 g/L。  相似文献   

15.
康氏木霉REMI突变株产纤维素酶固态发酵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康氏木霉REMI突变株适宜的产酶条件,通过正交试验对其固态发酵培养基、接种量、料水比、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分为稻草粉:麦麸为9:1(质量比),料水比1:1(质量比),硫酸铵1%,Tween-20 0.1%,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7.5%,培养温度30 ℃,培养时间96 h,pH自然;该突变株的FPA酶活和CMC酶活分别达6.097,8.123 IU/g.  相似文献   

16.
纤维素酶是一类可以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其利用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串珠霉利用稻草产纤维素酶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实验,最终得出最佳产酶条件为:稻草粉6%,麸皮3%,豆饼粉3%,玉米粉2%,KH2PO40.5%,CaCl22.03%,pH 4.5,接种量3mL,28℃,发酵7天。  相似文献   

17.
以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滤纸酶活力为考察指标,探讨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化L4C 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混合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时间;并以降解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混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优化,以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缓解粮食危机,降低环境污染。结果表明,绿色木霉化 L4C 和黑曲霉混合固态发酵最佳时间为3 d,最佳总接种量为10%,绿色木霉化 L4C 与黑曲霉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培养基最佳氮源为硫酸铵,麸皮与稻草秸秆粉最佳质量比为3∶7,最适宜培养基含水量为50%。在该条件下稻草秸秆半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4·83%,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9·75%,木质素降解率可达27·41%。  相似文献   

18.
生防木霉SS003菌株(Trichoderma atroviride)的固体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酷绿木霉SS003菌株固体发酵产孢子的较优工艺条件.分别以酷绿木霉SS003菌株为供试菌和以玉米秸秆、麦麸发酵基质,分别进行了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筛选,试验设计均采用单因索试验.试验最终检测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倍量稀释法镜检孢子量(108个/g).分别获得了酷绿木霉SS003菌株产孢固体发酵的较优培养基配方和较优固体发酵条件,即80目的玉米秸秆与麦麸配比1:3,接种1×106个/mL的SS003孢子液,保持含水量55%和充分通气,培养11d后,酷绿木霉SS003菌株固体发酵产孢量达到最大(76.14×108个/g).初步探索到绿木霉SS003菌株固体发酵产孢的较优工艺条件,为该菌的深入研发提供了有益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9.
张帆 《河南农业》2016,(24):58-62
目的:研究表明,纤维素酶对于纤维素的分解可应用于环保、畜牧、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有重大意义。找到绿色木霉生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一株高产绿色木霉进行滤纸酶活测定,对其液体发酵条件进行研究,以3因子4水平正交试验对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初始pH值进行分析优化。结果:发酵过程中发酵时间影响结果为:1 d时酶活为23.56U/g;3 d时酶活为43.57U/g;5 d时酶活为80.24U/g;7 d时酶活为68.79U/g。发酵初始pH值影响结果为:pH为4.5时,酶活为65.31U/g;p H为5.0时酶活为73.06U/g;p H为5.5时酶活为81.21U/g;pH为6.0时酶活为72.09U/g。发酵温度影响结果为:温度为25℃时酶活为11.24U/g;温度为30℃时酶活为79.05U/g;温度为35℃时酶活为68.69U/g;温度为40℃时酶活为47.67U/g。结论: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出发酵时间5 d,初始p H值5.5,温度30℃条件下绿色木霉菌所产纤维素酶的较多,其酶活可达到82.25U/g。  相似文献   

20.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189-2191
[目的]探讨嗜热侧孢霉TH3-9突变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单因和正交试验对嗜热侧孢霉TH3-9突变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研究,并测定CMC酶和滤纸酶(FPA)活力。[结果]单因子试验表明,该突变株产CMC酶和FPA酶的最适条件是:碳源为麸皮+甘蔗渣,氮源为(NH4)2SO4,培养温度45℃,培养时间3 d,起始pH值5.5,含水量60%。正交试验表明,最适产酶培养基为:麸皮+甘蔗渣(1∶2)40 g,(NH4)2SO41.0 g,K2HPO40.1 g,MgSO4.7H2O 0.03 g,含水量60%,pH值5.5;在45℃下培养3 d后测得的CMC酶和FPA酶活力最高,分别达832.56和70.38 IU。[结论]该突变株在高温下能利用廉价天然纤维素类物质生产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