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榆四脉绵蚜(Tetraneura akinire Sasaki)又名榆瘿蚜,秋四脉绵蚜,高梁根蚜等。属同翅目,瘿绵蚜科。国内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辽宁、山东、河南、河北、湖北、云南、黑龙江、新疆、台湾等省市(自治区)。国外分布于美国、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欧州等。  相似文献   

2.
(1) 绿线螟在广西分布较广,有甘蔗绵蚜和竹笋蚜的地区均有发生。 (2) 在自然情况下绿线螟主要捕食甘蔗绵蚜、竹笋蚜和竹叶蚜,其他蚜群中尚未发现此虫。 (3) 经在室内饲养,此虫每年能发生11个世代,主要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而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发生代次比较重迭,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较低,所以在田间冬春季除可见到蛹和老熟幼虫外,亦能见到成虫、卵和低龄幼虫。 (4) 绿线螟的卵散产于蚜群间,幼虫有吐丝结缀隧道潜居道内的习性,觅食时头胸部伸出隧道或爬出隧道把蚜虫拖至隧道内,然后啮食。当隧道附近无捕食对象时,则藉爬行或吐丝下垂迁移他处。其蛹多化于幼虫结缀的丝质隧道内或附近,化蛹前先吐丝结茧。常若干个聚集成堆。 (5) 绿线螟各虫态的发育情况经初步试验考查,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取食、脱皮均在日平均温度13.5℃以上,羽化成虫9℃以上,成虫交配产卵16.5℃以上。  相似文献   

3.
大突肩瓢虫是广西蔗区中甘蔗绵蚜的主要天敌之一,在南宁一年可完成四代发育,以第三、第四代成虫在蔗地及附近竹林越冬。此种瓢虫各虫态历期为:卵期5~6天,幼虫期10~15天,预蛹及蛹期5~8天,完成一世代发育需36~56天。越冬成虫寿命可达7~9个月。在适宜条件下,一头雌虫一生产卵量为400~700粒,最多达1235粒。冬季采集成虫保护饲养过冬,于次年甘蔗绵蚜发生初期补充散放到蔗地,是利用此瓢虫防治甘蔗绵蚜的一种有效途径。12月下旬以前采集的成虫,用适量肝糖代饲料饲养于14~18℃中,越冬存活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叶刺瘿螨亚科Phyllocoptinae的3个新种和3个新记录种,3个新种是:蓼四瘿螨Tetra polygoni Wei,sp.nov.、Cheng桐四瘿螨Tetra clerodendri Wei,sp.nov.和上思新顶背瘿螨Neotegonotus shangsiensis Wei,sp.nov.,所危害的寄主植物分别是: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Polygonaceae)、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Verbenaceae)和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 (L.)Mig(Rutaceae);3个新记录种是:桧平植羽瘿螨Platyphytoptus sabinianae Keifer、斑芒畸瘿螨Abacarus sacchari Channabasa-vanna和Siamina cruminae Boczek。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生境下浑善达克沙地榆(Ul mus pumila L.var.sabulosa J.H.Guo Y.S.Li)林下幼苗的密度、生长情况及林缘、单株下幼苗扩散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运用种群生态学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其更新规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榆幼苗的密度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动沙丘幼苗生长较差且流动沙丘幼苗死亡现象严重,半固定沙地幼苗生长较好更适于沙地榆的更新;幼苗主要集中分布于距林缘20m范围内,20m外幼苗密度显著降低;风向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化学农药过量施用不仅杀死了害虫和自然天敌,也影响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空间关系。桃园生态系统中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是桃蚜(Myzus persicae)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系统调查了化学农药长期胁迫下不同时期(4月中旬至9月上旬)桃树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数量,并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了桃树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并采用基于高斯模型、指数模型、球型模型和圆型模型的普通克立格插值法模拟了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在10次调查期间均呈随机分布格局;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空间分布距离相关性较弱,其变动范围均为6.863 0~43.174 1 m;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的空间结构比例分别为0.788 8~0.983 9和0.811 6~0.980 6,块金值分别为0.254 2~4.896 3和0.218 4~0.749 9,偏基台值分别为0.010 5~0.250 0和0.004 8~0.075 7。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致使桃树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的空间结构比例值均大于0.7500,这表明化学农药胁迫下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之间的跟随效应不明显,草间钻头蛛对桃蚜的捕食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阿尔蚜茧蜂(Aphidius ervi Haliday)对寄主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龄期的寄生偏好及其后代适合度特征,在24℃下进行了阿尔蚜茧蜂对不同龄期豌豆蚜的寄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豌豆蚜被寄生时的龄期大小对阿尔蚜茧蜂的寄生和后代适合度有显著影响(P0.05)。阿尔蚜茧蜂能寄生各发育期豌豆蚜,但对2龄若蚜的寄生率最高(56.67%),其次为1龄若蚜(30.67%),而对4龄若蚜和成蚜的寄生率最低;寄生低龄蚜虫的后代蜂羽化率显著高于寄生高龄若蚜和成蚜。阿尔蚜茧蜂寄生1龄若蚜后,僵蚜出现历期最长(9.47 d),后代蜂羽化历期也最长(5.51 d),随着被寄生时寄主龄期的增大,僵蚜出现历期和后代蜂羽化历期都逐渐缩短;后代蜂发育历期在寄生1龄若蚜时最长(14.85 d),而寄生成蚜时最短(7.87 d)。后代蜂雌性比例在寄生1龄若蚜时最低(24.52%),而寄生成蚜时最高(57.33%),且后代蜂体型随寄主龄期(体型)增大而增大。寄主龄期(体型)与阿尔蚜茧蜂后代适合度呈正相关。因此,从后代适合度的角度,阿尔蚜茧蜂偏好选择龄期(体型)大的寄主寄生,但取得较高的后代适合度的代价是降低其寄生率。说明寄主龄期(体型)大小对阿尔蚜茧蜂的寄生选择及其后代适合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豌豆蚜随光周期变化时的种群繁殖策略以及性蚜分化规律,在4个光周期(8L∶16D、10L∶14D、12L∶12D和14L∶10D)条件下,研究了绿色型豌豆蚜经光周期连续诱导2代后(G_1和G_2),后代(G3)中的性蚜分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地区豌豆蚜性雌蚜均为无翅型,而雄蚜均为有翅型。光周期对豌豆蚜性蚜分化有显著影响(P0.05)。在14L∶10D光周期条件下,豌豆蚜后代中无性蚜分化;在12L∶12D、10L∶14D和8L∶16D 3个光周期条件下均有性蚜分化,而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变短,豌豆蚜G_3中雄蚜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小,性雌蚜所占百分比逐渐升高。在12L∶12D光周期条件下,雄蚜比例最高(30.39%),而性雌蚜比例最低(55.67%);在10L∶14D光周期条件下,G_3中胎生蚜比例最高,而性蚜比例最低;在8L∶16D光周期条件下,无雄蚜分化,而性雌蚜比例最高(90.76%)。在同一短光照条件下,G_1产仔日龄对G_3中性蚜分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性蚜分化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即先产性雌蚜,后产雄蚜,由性雌蚜向雄蚜过渡过程中伴随产生胎生蚜。表明绿色型豌豆蚜性蚜产生的临界光照时长介于12~14 h,相对较长的光照条件下有利于雄蚜产生,而光照时间越短性雌蚜比例越高。说明光周期变化是豌豆蚜生殖模式转变和性蚜分化的重要因子,而且豌豆蚜亲代经历光周期处理时间的长短影响后代中性蚜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陕北地区黄绵土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自立 《土壤学报》1987,24(3):266-271
黄绵土是在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幼年土壤,没有明显的发育层次,不具有地带性土壤剖面特征,土壤性状与母质类似,剖面层次由Ap—C层或A—C层组成。根据土壤诊断层和诊断剖面特性划分为原始黄绵土和淡黄绵土两个亚类。以作物生长季节(4—9月)土壤水热状况划分温灌黄绵土、温潮黄绵土、温润黄绵土、温干黄绵土、凉润黄绵土、凉干黄绵土等土属。以表层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的等级差异和组合划分出28个土种。黄绵土的分布,在延安以南海拔低于1200米以下的地区,阴、阳坡土壤均属温潮黄绵土,再向北,阴坡为温润黄绵土,阳坡为温干黄绵土。海拔高度在1400米以上阴阳坡两边的土壤属凉干黄绵土,阴凉沟底地土壤属凉润黄绵土。河川地土壤通常为温灌黄绵土。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抗生素及其处理方式对绿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将盐酸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 HCl)、氯霉素(chloraomycetin)、盐酸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HCl)、青霉素G钾盐(penicillin-G K salt)和硫酸链霉素(streptomycin sulfate)5种抗生素分别按同时喷洒蚕豆植株和蚜虫虫体、只喷洒蚜虫虫体和只喷洒蚕豆植株3种方式处理,了解不同处理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平均体重、体质量差、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和平均产蚜量等生物学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对绿色型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影响大小顺序为: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喷洒植株处理喷洒虫体处理。5种抗生素对绿色型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影响大小顺序为:盐酸土霉素盐酸金霉素硫酸链霉素氯霉素青霉素G钾盐。经过喷洒蚜虫虫体和植株表面联合作用处理,土霉素对绿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若虫期延长2.25 d,整个世代周期延长3.70 d,体重减轻52.37%,体质量差减小55.84%,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减小53.85%,产蚜量下降79.07%;金霉素处理表现为延长发育历期,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为缩短发育历期;经5种抗生素处理后的绿色型豌豆蚜体重均减轻,产蚜量下降。土霉素处理对绿色型豌豆蚜的若虫期、世代历期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与其他4种抗生素差异显著(P0.05),土霉素和金霉素对平均体重和体重差的影响与其他3种抗生素差异显著(P0.05),但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喷洒植株表面的间接作用处理,土霉素对绿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若虫期龄期延长1.63 d,世代历期延长3.38 d,体重减轻50.28%,体质量差减小51.49%,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减小41.67%,产蚜量下降75.45%;金霉素的影响作用次之,表现为延长发育历期;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为缩短发育历期。5种抗生素处理后绿色型豌豆蚜均体重减轻,产蚜量下降。土霉素处理对绿色型豌豆蚜的若虫期、平均体重和产蚜量的影响与其他4种抗生素差异显著(P0.05),土霉素和金霉素对世代历期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但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直接喷洒蚜虫虫体间接作用方式处理,土霉素对绿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若虫期延长0.34 d,体重减轻24.32%,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减小26.32%,产蚜量下降44.23%,其他4种抗生素对绿色型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影响较小。土霉素处理对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与其他4种抗生素差异显著(P0.05),土霉素和金霉素对若虫期和产蚜量的影响与其他3种抗生素差异显著(P0.05),但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不同抗生素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多重比较得知,对绿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3种处理组合为:土霉素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组合土霉素喷洒植株处理组合金霉素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组合,3种作用处理间对绿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土霉素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组合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与除土霉素喷洒植株处理组合和金霉素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组合之外的其他组合处理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捕食偏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的偏好性及对种群的控制作用,本文将异色瓢虫捕食豌豆蚜的总密度设置为90头?皿?1、120头?皿?1、150头?皿?1,多异瓢虫捕食豌豆蚜的总密度设置为42头?皿?1、60头?皿?1、78头?皿?1,分别进行了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选择捕食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2种色型豌豆蚜共存时,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红色型豌豆蚜在低密度(90头?皿?1)和中密度(120头?皿?1)时均不表现喜(偏)好性,而在高密度(150头?皿?1)时表现正喜(偏)好性,对绿色型豌豆蚜在各密度条件下均不表现喜(偏)好性;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转换效应因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即红色型豌豆蚜在低密度(90头?皿?1)时无转换行为,在中密度(120头?皿?1)和高密度(150头?皿?1)时均表现负转换效应,而绿色型豌豆蚜则在各个密度条件下均不表现转换效应。多异瓢虫雌成虫对2种色型豌豆蚜在各密度下均不表现明显的喜(偏)好性;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转换效应因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在低密度(42头?皿?1)时对2种色型豌豆蚜均不表现转换效应,在中高密度(60头?皿?1和78头?皿?1)时,对2种色型豌豆蚜均表现为负转换效应。由此可知,多异瓢虫对2种色型豌豆蚜无明显的选择偏好;异色瓢虫在红绿色型种群数量较低时,对2种色型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作用,但当红色型和绿色型种群数量较高时,异色瓢虫对红色型豌豆蚜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可能影响2种色型豌豆蚜虫种群动态变化。说明优势天敌瓢虫是引起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甘蔗绵蚜在广西的发生为害情况,因蔗区的生态结构的不同而略有不同,根据广西甘蔗研究所报导,我区各蔗区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不同,可分为桂南南亚热带区,桂中中亚热带区和桂北中亚热带区三大区和八个类型。南宁、武鸣等县市的蔗地属于桂南南亚热带台地型蔗区,这类型蔗区的主要特点是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温  相似文献   

13.
光周期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光周期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设定了低(103μmol-m-2-s-1)、中(212μmol-m-2-s-1)和高(313μmol-m-2-s-1)3个光照强度,3个光周期(10L∶14D、16L∶8D和22L∶2D),测定了两种色型豌豆蚜的龄期、发育历期、体重差、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低光照强度下,光周期10L∶14D时,绿色型比红色型豌豆蚜4龄期延长0.21 d(P0.05),发育历期延长,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光周期16L∶8D时,红色型比绿色型豌豆蚜3龄期延长0.52 d(P0.05),发育历期延长;光周期22L∶2D时,绿色型比红色型豌豆蚜2龄期、4龄期延长0.12 d、0.22 d,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中光照强度下,光周期10L∶14D时,绿色型比红色型豌豆蚜体重差减轻6.76%,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减小14.63%,均为差异显著(P0.05),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P0.05);光周期16L∶8D时,绿色型比红色型豌豆蚜1龄期、2龄期、4龄期延长0.23 d、0.60 d、0.33 d,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差减轻28.84%,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减小37.21%,均为差异显著(P0.05);光周期22L∶2D时,红色型比绿色型豌豆蚜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增高12%(P0.05)。高光照强度下,光周期10L∶14D时,绿色型比红色型豌豆蚜4龄期延长0.58 d(P0.05);光周期16L∶8D时,绿色型比红色型豌豆蚜1龄期延长1.63 d(P0.05);光周期22L∶2D时,红色型豌豆蚜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差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照时间越长,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越好;光照强度越强,光周期越短,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显著迟缓。由此可见,光周期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光照强度相关,且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对光周期的反应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农业部重点实施入侵生物灭毒除害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 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和 2 3种入侵微生物 ,其中对我国农业带来严重危害的植物有水葫芦、水花生、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薇甘菊和银胶菊等 ,虫害有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和桔小实蝇等 ,动物有福寿螺和非洲大蜗牛等 ,微生物或病害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玉米霜霉病、马铃薯癌肿病、大豆疫病、棉花黄萎病、柑橘黄龙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和番茄溃疡病等 ,这些外来物种给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畜牧和鱼类栖息环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5.
豌豆蚜是我国苜蓿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了我国绿色型豌豆蚜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相似性、基因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和海拔之间的关系及其基因结构。选取15对引物扩增300个个体,共检测到41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100%。10个豌豆蚜地理种群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592 7,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56 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6 6,Shannon-Wiener指数(I)为0.307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青海省种群相对较低。然而,10个地理种群豌豆蚜(绿色型)的遗传分化较高(Gst=0.399 6)。种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部豌豆蚜种群明显聚为两大类群,山东省、河南省种群为一大类群,其余为另一大类群。Mentel检测表明,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海拔无显著相关性。我国豌豆蚜种群具有非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应加强豌豆蚜的监测和治理。  相似文献   

16.
紫外线(UV-B)辐射对不同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紫外线(UV-B)辐射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将2种不同色型豌豆蚜的初生若蚜经过40 W UV-B波段紫外线每日照射30 min,在3种温度梯度(16℃、20℃、24℃)和2种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甘农5号"条件下,在人工气候箱中单头饲养,测定各个处理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在"甘农3号"上,16℃时,在UV-B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20℃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体质量差无显著变化(P>0.05);而在24℃时,UV-B辐射下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甘农5号"上,在16℃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20℃和24℃时,UV-B辐射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由此可知,UV-B辐射对豌豆蚜的影响与温度和苜蓿品种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影响中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选用99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对54份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一致的小麦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麦长管蚜抗性关联分析。结果表明,99个SSR标记共鉴定出1 03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10.48个,变异数目在2~30个之间;SSR标记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178 6~0.973 8,平均为0.717 8。聚类分析表明,54份小麦品种聚成2大类群,大部分地理来源相近或麦长管蚜抗性相似的材料聚于同一亚类群。通过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两种关联分析模型,分别获得16个和4个麦长管蚜抗性相关联的标记,这些标记分别位于11条染色体的14个染色体臂上,GLM分析中各标记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0.221 9~0.556 7,MLM分析中各标记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0.029 5~0.063 3。研究结果为小麦抗麦长管蚜杂交育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温度对红色型豌豆蚜的世代累积效应,为利用生态措施防治豌豆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人工设置的5个温度条件下(12℃、17℃、22℃、25℃和28℃)调查了红色型豌豆蚜连续3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力及生命表等。研究结果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12℃时F_2代的若虫期较F_0和F_1代分别缩短16.0%和6.8%,而22℃和25℃下若虫期在3代间无显著差异;12℃时世代历期在F_2代较F_0和F_1代分别缩短10.5%和12.4%,17℃、22℃和25℃条件下世代历期在3代间差异不显著。在12℃下红色型豌豆蚜F_2代平均产蚜量较F_0和F_1代降低;而在持续高温25℃条件下后代繁殖力下降幅度最大,F_1和F_2代平均产蚜量较F_0代分别下降49.3%和50.9%,22℃下F_1和F_2代产蚜量与F_0代无显著差异。连续饲养红色型豌豆蚜,其成蚜体重在12℃和25℃下受影响最小,体重在3代间无显著差异;22℃下F_1代成蚜体重显著高于F_0和F_2代,12℃时体质量增长率有随代数增加逐代增长的趋势。随世代数增加红色型豌豆蚜在12℃和25℃条件下净增殖力(R0)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缩短;25℃时F_1和F_2代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都较F_0代显著增长。表明在连续较低温或较高温胁迫下,红色型豌豆蚜后代繁殖力下降,体重无明显变化,但发育历期缩短,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长,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可能是其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抗虫彩色棉对棉蚜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已获得的抗棉铃虫、蚜虫转基因 (Bt GNA)彩色棉纯合品 (株 )系进行了棉蚜抗性评价 ,包括罩笼接蚜试验和田间自然感蚜。结果表明 ,在天彩科技园 ,罩笼内抗虫转基因彩色棉蚜害指数减退率分别比受体对照品种减少 2 1 7%~ 30 43%,蚜体变小 ,蚜重减轻 ;罩笼外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比对照略有下降 ,蚜害指数减退率在 - 1 4 2 9%~ 5 4 1 6%之间。在卡尔墩彩色棉试验基地 ,在罩笼内抗虫转基因彩色棉蚜害指数减退率为 - 33 33%~ 5 8 34%;罩笼外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比对照略有下降 ,蚜害指数减退率在 - 2 7 76%~ 40 0 0 %之间。不同品种间棉蚜抗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冷藏后的僵蚜羽化率,延长僵蚜产品有效冷藏期,比较了不同保湿及冷藏处理方式对僵蚜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保湿处理能有效提高冷藏后僵蚜羽化率;综合生产成本和生态因素,采用蒸馏水+荞麦壳基质进行保湿,效果更好;变温冷藏(1~4℃、2~5℃)对提高僵蚜羽化率有明显增益作用;低温冷藏对僵蚜羽化率、产卵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