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对玉米籽粒离体培养技术及其在子粒发育生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果穗离体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报道过棉属种自交和种间杂交授粉后两天的胚珠离体培养及幼苗培育的研究(《棉花》1980,5:1—3),阐述了培养的方法、过程与结果,但未谈及胚胎发育的情况。从本文开始将介绍授粉后离体培养的胚珠胚胎发育的情况。从胚胎发育观察的结果表明,授粉后胚珠离体培养的技术,可将品种自交的及种间杂交的尚处于合子—受精卵或发育最早期的原胚培养为成熟的胚,进而萌发及培育为植株。这是采用一般的幼胚离体培养技术不能达到的。这一技术为更好地克服棉属种间杂交不亲和性或将某些野生棉的有益性状转育至栽培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报道陆地棉自交授粉后两天,胚珠离体培养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1946年,罗士苇首先观察到菟丝子属的Cuscuta compestris茎尖在离体培养中形成花芽.自从他的这一报告以后,许多研究工作者研究了一些植物种类茎尖离体培养中的开花生理学及其(或者)环境因素的控制作用,这些  相似文献   

4.
很多实验证明,在花药离体培养工作中,准确地选择适宜的花粉发育时期进行培养,是诱导花粉启动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棉花花药离体培养工作中,发现棉花花粉的外壁较厚,不透明,并且有明显的短刺状突起,用常规的  相似文献   

5.
基因型依赖及白苗再生等问题限制了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潜力的充分发挥。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提高花药离体培养效率,国内外学者采用传统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分子标记、基因克隆、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等方法,在小麦、大麦及小黑麦花药预处理、胚状体和愈伤诱导、绿苗再生及白苗形成遗传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离体组织的人工培养,实现由细胞到再生植株的循环,是解决许多理论与育种问题的基础。可惜,迄今为止,对大多数禾本科作物来说,获得再生植株还是困难的。但对包括高梁在内的一些种,已经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本文研究了 Sorghum 属不同类型离体培养  相似文献   

7.
小麦穗和小穗离体生长的培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穗粒发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有必要使麦穗或小穗在离体状态下生长至籽粒成熟。本文介绍了开花前麦穗、开花后麦穗及开花前小穗离体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小麦穗粒发育的生理调控机制,有必要使麦穗或小穗在离体状态下生长至籽粒成熟。本文介绍了开花前麦穗、开花后麦穗及开花前小穗离体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麦花粉的离体萌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适合小麦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基配方,建立有效的离体萌发方法体系,以小麦品种西农137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组合的蔗糖和聚乙二醇4000(PEG4000)在小麦花粉离体萌发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硼酸(H3BO3)、钙离子(Ca2 )以及生理活性类物质维生素B1(VB1)对小麦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定浓度的蔗糖、PEG4000、H3BO3、Ca2 对小麦花粉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VB1对花粉萌发的效果不明显;(2)18%蔗糖 9% PEG4000 2 g/L Ca(NO3)2·4H2O 60 mg/L H3BO3的培养基成分比较适合小麦花粉的离体萌发;(3)在28℃的条件下培养50 min最适合小麦花粉的萌发及观察与统计;(4)在上述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直接采用本研究设计的离心管封闭培养方法可使西农1376的花粉萌发率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茶叶文摘     
茶离体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组织细胞学的研究王毅军关于茶树离体培养胚状体的发生,曾在子叶阳刚片中有过报导,但有关叶片离体培养的胚胎发育过程,目前尚没有详细的报导和确切的细胞组织学证据,为此,我们对茶树叶片培养中愈伤组织通过胚状体发生途径形成小植株这一过程,进行细胞组织学观察,为进一步研究茶树抗性突变育种、快速繁殖及细胞工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与结果:以茶树叶片为外校体,以MS培养基附加4mg·L-16-BA,2mg·L-1IAA,3mg·L-1GA3和0.2-0.3%活性炭诱导出愈伤组织开’”状体、进一步形成小植株.切片…  相似文献   

11.
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比较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对于大豆菌核病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比较了子叶接种、离体茎段接种、离体叶片接种和离体茎的草酸反应4种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子叶接种法接种5 d后所有植株的子叶全部干枯皱缩,10 d后敏感品种合丰25植株开始萎蔫变黄,接种部位周围开始出现白色菌丝;15 d后植株布满白色菌丝;20 d后发病植株开始死亡;而耐性品种MAPLEARROW出现这些症状的时期较晚,死亡率也较低.离体茎段接种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基本上体现了大豆菌核病的主要致病特征.在离体茎的草酸接种中,合丰25和MAPLE ARROW对草酸的敏感度明显不同,且受害程度有明显差别,是一种方便快捷而且准确性较高的鉴定方法,对于大量种质资源筛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甘薯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龚一富  高峰 《作物研究》1998,12(2):46-48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在甘薯组织及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和子房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苎麻体细胞植株再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苎麻叶愈伤、茎切段、离体叶片和下胚轴四种外植体类型的体细胞植株再生的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影响诱导效果的因素包括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外植体的取材部位和生理年龄、培养基组分以及培养温差等方面。基因型是不容随意改变的,但研究的结果得出一条思路:选择适当的外植体类型,注意取材部位和控制适合的生理年龄、筛选与之相适应是最佳培养程序,采取昼夜变温培养。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诱导效果。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君子兰花粉和柱头为材料,研究君子兰花粉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和柱头可授性.[方法]比较TTC、I2鄄KI、亚甲基蓝、醋酸洋红、卡宝品红5种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鉴定君子兰花粉活力,并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柱头可授性.[结果]I2鄄KI染色法、卡宝品红、醋酸洋红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是君子兰花粉活力测定的适宜方法,离体...  相似文献   

15.
水稻花药培养中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药培养育种是近代育种学的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杂交育种和系统选择,以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为基础,结合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成为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综合育种的新技术体系。本文简要概述了水稻花药培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褐化、污染和白化苗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小孢子和花药培养技术在作物定向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剑华 《作物研究》2007,21(3):167-169
介绍了小孢子/花药离体培养系统的特点以及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优点;回顾了研究室已有的单倍体细胞工程及育种的一些进展;对小孢子/花药离体培养系统在作物定向遗传改良应用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利用水稻体细胞和性细胞无性系离体筛选,获得7个高赖氨酸突变体的初步研究结果。材料和方法供试材料包括公交11号和姬糯两个粳稻品种以及桂朝2号,闽稻3号,闽稻17和红新1号等八个籼稻品种。体细胞和性细胞无性系,分别由萌发后的种子幼芽下胚轴或花药(粉)离体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并进行继代培养而建立。诱导和继代培养基均为  相似文献   

18.
离体培养的玉米胚乳愈伤组织的分化取决于一般遗传背景及基因型中的特定等位基因。已报道过胚生愈伤组织分化的基因型相似差异。本研究旨在评价含特定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在授粉后8至10天离体培养中的生长反应。此外,还报道了培养基中2,4-D对所取得的易碎  相似文献   

19.
高温胁迫对玉米自交系父本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中种集团提供的10份骨干玉米自交系父本花粉为试验材料,通过TTC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研究不同胁迫温度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花粉不易储藏,高温胁迫会导致花粉生活力显著下降,在35℃胁迫处理6 h之后花粉生活力全部丧失;在40℃胁迫处理4 h之后有8个自交系的花粉丧失生活力。TTC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均能有效测定玉米花粉生活力,离体培养法测得的花粉生活力低于用TTC法测得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化学诱变结合离体选择选育胡椒抗瘟病无性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胡椒(PipernigrumLinn.)茎尖丛生芽增殖技术的基础上,以印尼大叶种“LampongType”无菌实生苗作外植体源,采用EMS(ethylmethanesulphonate)对胡椒茎尖进行化学诱变处理,并结合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培养滤液对胡椒茎尖及其增殖形成的丛生芽进行离体选择。结果表明,利用EMS在胡椒茎尖接种前进行化学诱变可提高抗瘟病变异体的产生频率。利用EMS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对胡椒实生苗茎尖处理后接种,不经离体选择,直接在再生植株上进行抗病检测,抗性植株频率在4.3% ̄26.67%之间,而不施用化学诱变的处理则未获得抗性植株。利用不同浓度EMS和不同诱变处理时间结合不同浓度的辣椒疫霉培养滤液离体选择,各种组合所获得的抗性植株比率在33.33% ̄100%范围,但各种组合均较EMS和辣椒疫霉培养滤液单独处理的要高,其中以1.0%EMS处理60min结合25%辣椒疫霉培养滤液处理的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