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两系不育系的繁种是两系杂交水稻生产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4个北方粳型两用核不育系在海南不同年份间的育性表现,研究不同光温背景对不育系育性转换及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育系育性转换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其中温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育性恢复程度,在育性敏感期间,适时低温有利于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提高,而高温对自交结实不利。针对海南地区的生态条件,选育临界温度适当、光温互补性强的不育系类型,以降低繁殖风险。  相似文献   

2.
一个超低临界温度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育性转换彻底性鉴定为特点,通过诱变、花药组织培养育成超低临界温度温敏型水稻不育系。实现了花粉育性双向彻底转换——在制种基地“终年不育”,同时在繁殖基地像常规稻一样自交结实。  相似文献   

3.
董一洪  潘启民 《种子》1995,(2):18-20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连云港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各材料出现的时间不同,中粳,中籼型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初,早籼、晚粳型发生在9月上、中旬、粳型育性转换比籼型迅速、彻底。各不育系对低温,日长的反应不同,其对低温的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至减粉分裂期。  相似文献   

4.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PTGMS)在连云港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各材料出现的时间不同,中粳、中籼型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初,早籼、晚粳型发生在9月上、中旬,粳型育性转换比籼型迅速、彻底。各不育系对低温、日长的反应不同。其对低温的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至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5.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全称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是湖北省沔阳县沙湖原种场石明松1973年在农垦58一季晚粳大田中发现。该材料雄性不育到可育的育性可以相互转化,即在长日照条件下抽穗雄性不育,在短日照条件下抽穗雄性可育,并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  相似文献   

6.
刘圣全  邬玉成 《种子》1999,(4):76-77
通过对5088s育性转换情况观察得出:5088s在8月份花期不育性较为稳定,根据本地气候特点,该不育系应在4月底至5月初播种,花期安排在8月10日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7.
徐艳  盛焕银 《种子科技》2009,27(11):32-33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是用水稻的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统称两用核不育系)作母本与恢复系杂交,利用其杂种优势生产杂交种子的活动。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最大特性是存在育性转换的现象.导致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温度(籼型)和光照(粳型),气候条件(温度和光照)是影响两系制种的关键因素。所以,与三系法制种相比,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有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须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相似文献   

8.
应用花培技术育成粳稻光敏核不育系1647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杂交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光敏核不育系1647S,在北京平原地区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在15h长光照条件下不育性稳定。该品系株型好,米质优良,配组优势较强,花培效率高,可以在华北平原北部稻区扩大配组试用,也宜作为优良的中介亲本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在15小时长光照下减数分裂期的不同温度(23.3~30.3℃)对籼稻光敏不育系W6154S和5460S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育性的影响因温度的高低及处理持续时间长短而异,不同的材料对温度的反应不同。5460S从不育转为可育的临界温度在26.4℃左右,而W6154S在处理温度范围内均出现自交结实现象,表明供试的W6154S株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可能超过30.3℃。提出了深入研究影响籼稻光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不育临界温度值不同的增矮64S近等基因系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汉来  张端品 《作物学报》2001,27(3):351-355
采用人工控制的系列温度条件,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5株系的高世代自交(近交)群体进行单株雄性育性鉴定与系统选择,再经10代自交纯化,获得一套不育临界温度分别为23℃、24℃、26℃和28℃的培矮64S近等基因系。这套材料对研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高低的遗传规律和花粉的育性温度控制机理有重要意义,其中不育临界温度为23℃的培矮64S具有较好的不育稳定性和遗传纯合性,可直接应用于两系杂交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1.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N422S的广亲和性及分类地位初探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任华  杨振玉 《作物学报》1996,22(4):495-499
N422s是以晚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1s为供体,广亲和系轮回422为受体,经过杂交转育而成的稳定的中粳型光敏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2.
不育临界温度值不同的培矮64S近等基因系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汉来  张端品 《作物学报》2001,27(3):351-355
采用人工控制的系列温度条件,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5株系的高世代自交(近交)群体进行单株雄性育性鉴定与系统选择,再经10代自交纯化,获得一套不育临界温度分别为23℃、24℃、26℃和28℃的培矮64S近等基因系。这套材料对研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高低的遗传规律和花粉的育性温度控制机理有重要意义,其中不育  相似文献   

13.
杨菊芬  唐平徕  覃明 《种子》2007,26(6):91-92
一个三系不育系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除了育性好,符合育种目标外,再就是其异交习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但最基本的就是该不育系的经济性状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和一些特殊的配合力。要选育出突破现有三系组合在产量、米质、抗性等方面的组合,必须选育出配合力好的三系不育系是现在育种工作者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4.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紫标S—1、S—2的选育鹿占黔,谭协和,孙延璋,肖乾一,陈祖国,陈运华,赵高凤,王梅(黔南州农科所水稻籼粳亚优育种课题组)育成育性稳定的两用核不育系(S系)是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的关键。我国自前育成的S系育性受气温影响很大,在气温异常波...  相似文献   

15.
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绵阳市农科所育成的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原代号MS1)是运用两系法以重庆温光型两系不育系C49S-89与自育恢复系J17杂交组配而成的强优势杂交组合。本文介绍绵阳32特征特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高产制种以及亲本繁殖等技术,以期为生产应用提供参考。1亲本选配及选育过程1992年重庆市作物所成功育成居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为小麦杂优利用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年,我所引进其核不育材料C49S,并连续两年对其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以观察和验证其育性变化和育性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C49S的不育期长、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高,…  相似文献   

16.
用两系不育系SE21S作母本与龙恢158、新恢2号等恢复系测交,进行两系制种技术研究.通过调查SE21S的特征特性可知,SE21S属光被型核不育系,育性稳定、制种纯度高,是较为理想的两系优质不育系.  相似文献   

17.
谢军  李必湖  吴厚雄  宁鹏 《种子》2004,23(1):16-17
本试验是将8个新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置于湖南怀化进行分期播种,让其在自然条件下充分表现,以选育出雄性不育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综合农艺性状好、易于繁殖制种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结果表明:糯S、粳38S、C40S、9771S、德早S、H155S、怀4S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在23.5℃左右,而德es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在23.5℃~24℃之间.文章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鉴定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迄今,国内外水稻科研工作者已发现多个籼型短日、低温诱导不育系和长日、高温诱导不育系,而粳型短日、低温不育系却少见报道。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选育出粳稻短日低温敏核不育新种质8608S,其在长日高温条件正常结实,在短日低温条件下不育;遗传分析表明:8608S的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且与农垦58S和培矮64S中的长日、高温不育基因存在非等位关系;该两用核不育系可降低长日、高温不育系的育性起点温度,对增强两系杂交稻田间制种安全性和提高杂种结实率有重大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滇一型粳稻不育系黎榆 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偏粳型保持系实现杂种优势利用是滇型杂交水稻育种的一条重要途经。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通过人工制保选育出的滇一型粳稻不育系黎榆A,育性稳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合力强。用其配制的新组合滇杂32,杂种优势强,米质优,抗稻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下对编号为Ms-3,Ms-7,Ms-8,Ms-9的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分期播种,进行育性观察、差异性分析及稳定性研究,从而鉴定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是否彻底以及育性是否稳定.结果表明: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在元江可以繁殖,同期播种品种间育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对育性的影响较大,以3月8日播种水稻温敏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最高;建水不同播期对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影响不大,但品种间育性差异显著,除Ms-7外,其它几个温敏不育系在不同播期不育度达99%以上,育性转换彻底,自交结实率的变异系数小,不育性稳定,可以制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