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实践上论述了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路线及其应用技术,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为在北方大力推广该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应用于西红柿种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西红柿为种植对象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介绍,给出了试验结果,可为同类模式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四位一体”沼气利用技术在西北地区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是近年来在我国北方推广较快的一类生态农业模式,它已成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个较好模式,能有效解决农村能源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诸多问题。随着国家对西北生态家园建设投资比重的提高,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将更加普及。以甘肃省临洮县推广该技术为例,介绍对沼气池的建设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并对其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为在西北农村地区推广该模式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陕北农户“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米脂县对岔村一农户为研究对象,对该户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种养分离,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分离造成的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农村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东昌府区基本概况,指出水资源污染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科技教育落后为制约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建立高效稳定生态农业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其建设指导思想;依据因地制宜,循环、再生、整体优化,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原则。提出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建设任务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农田基本建设规范化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培肥地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定“四位一体”模式、观光农业模式、庭院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为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模式及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析了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中果农牧渔综合发展模式、开放复合型生态、经济结构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种养模式、枣粮间作模式、“上农下渔”模式和产业化主导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况、效益及评价。  相似文献   

7.
鉴于目前没有一套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对环境贡献的计算方法,文章以北方“四位一体”能源模式为例,通过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得出一套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对环境贡献的计算方法,并根据此方法计算出北方“四位一体”能源模式建设对环境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理论与实践上论述了卤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路线及其应用技术,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为在北方大力推广该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建设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典型地区--四川省苍溪县为例,通过对标准建设模式和非标准建设模式农户的定点调查与监测,确定了"猪-沼-果"标准模式建设内容为"三建三改",即每个试验户建1口沼气池、建1个标准化果园、建1个微水池和改厨房、改厕所、改猪圈.此标准模式在生猪饲养、果树种植、土壤肥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该区1户示范户开展标准模式建设共需投资6560元,财务净现值为2.87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28年.该标准模式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适宜在我国南方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对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该研究结合沼气生态农业模式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生态农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选择了17个指标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均权法确定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宝鸡市2个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陇县“沼气池—厕所—畜舍—菜(果、粮)”庭院生态农业模式和千阳县“桑—蚕—双孢蘑菇—畜舍—沼气池”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研究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旬合成的光谱植被指数和NOAA-AVHRR第4和第5通道亮温计算的陆地表面温度资料,利用水分亏缺指数(WD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了全国近20 a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并对近20 a来各月份发生干旱的频率进行了分析.提取全国雨量观测站点的水分亏缺指数和20 a干旱发生频次,分析了它们与降水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干旱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四川盆地属于冬春旱型;西北为常年干旱型;黄淮海平原为春夏旱型;西南青藏区为常年湿润型;华南为冬春旱型;(2)在年降水量少于500mm时,20 a平均降水量与20a平均水分亏缺指数和20a总干旱发生频次都呈明显线性关系,但在年均降水大于500mm时,水分亏缺指数及干旱发生频次与降水量关系都不显著,表明WDI可以很好地评价干旱胁迫的程度,但并不适宜评价湿润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宽幅精播麦田的节水灌溉模式,2010-201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关主要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增产的原因在于显著增加了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且以灌拔节水和抽穗水条件下增产潜力最大。常规播种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籽粒蛋白质产量仍以宽幅精播最高。宽幅精播灌两水处理提高了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宽幅精播条件下于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为宜。该研究可为中国北方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及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北方水资源约束愈发严峻的情境下,旱作区粮食产量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1995—2015年县域粮食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栅格数据等资料,应用空间平滑法,对东北及华北平原旱作区粮食产量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农业区影响粮食产量的自然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近20a东北-华北平原旱作区粮食产量整体稳步提高,高产区范围逐渐扩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华北平原旱作区粮食总产高于东北平原旱作区;2)粮食产量增速以中速增产为主,其次依次为慢速增产、高速增产、绝对减产,且东北平原旱作区粮食增产速率高于华北平原旱作区;3)东北平原旱作区粮食单产整体高于华北平原旱作区,且经过空间平滑处理后粮食单产栅格像元频率分布基本呈高斯分布,与客观规律相契合;而随着时间演替,直方图像元的峰值逐渐右移,且单产栅格呈逐渐分散的趋势,表明耕地生产力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差距也随之扩大;4)自然因素中的年均气温与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的粮食单产的相关性最高,年降水量及汇流能力与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的粮食单产的相关性最高,土壤类型与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的粮食单产的相关性最高;5)粮食单产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对研究区特别是东北平原旱作区的贡献尤为明显,化肥投入对研究区粮食增产始终发挥着巨大作用,而灌溉条件对于华北平原旱作区粮食生产的保障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粮食产量时空格局研究的方法创新方面有所裨益,并对不同农业区保持高产、稳产及耕地保育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应用修正的IPCC2006方法对中国农田N2O排放量重新估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农田土壤是其排放的重要源。本研究通过本地参数修正的IPCC2006计算方法,结合统计资料计算中国农田土壤的N2O直接排放量。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07年中国农田N2O排放年均增长7.6%,2007年N2O-N排放量达到288.4Gg。2007年化学氮肥投入、有机物质投入、作物秸秆投入、有机土排放对农田N2O直接排放的贡献份额分别为77.64%、15.57%、6.46%和0.33%。从分布格局看,2007年农田N2O直接排放总量较大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四川盆地,单位耕地面积N2O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2001-201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为及时、准确地获取华北平原冬小麦时空分布信息,构建多源遥感监测系统,基于MODIS EVI时间序列数据和两景TM影像,建立华北平原冬小麦时序波谱曲线库,并结合农作物物候历制订统一规则,在此基础上,重建华北平原2001-201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多源遥感监测系统提取华北平原2001-2011年冬小麦信息,在栅格尺度上获得了稳定的较高分类精度,平均为76.36%;在县域行政单元尺度上,2011年的冬小麦遥感监测面积与统计数据的耦合度也较高(决定系数为0.89,均方根误差为1.29×104 hm2);2)华北平原2001-2011年的冬小麦播种面积呈持续上升趋势,2011年比2001年增加了156.05×104 hm2(14.96%);3)冬小麦播种面积大致呈"南增北减"的时空变化格局:平原中南部的鲁西南平原、胶莱平原、豫东平原和皖北平原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张趋势显著;而北部的京津冀地区冬小麦面积明显收缩。该研究旨在为华北平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订粮食安全策略及优化水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为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作物播种面积时空变化遥感监测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6,他引:51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该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保护性耕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土壤的含水率。其对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保护性耕作引起的土壤容重增加、温度降低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初步表明:以免耕加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可以在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地区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灌溉频率对冬小麦产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探讨中国北方冬小麦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采用了3种灌溉处理:在拔节期一次灌溉120mm,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及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灌溉40mm,研究了在总灌溉量为120mm的情况下,灌溉频率对冬小麦产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显著提高乳熟期和蜡熟期旗叶...  相似文献   

18.
简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主要畜种的生态、经济适应性 ,提出草畜一体化生产模式 ,即在沙化耕地、退化草滩发展以青刈莜麦为主的人工草地 ,舍饲圈养绒山羊。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高产粮区不同水氮管理下农田氮素的淋失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降低集约化种植制度下华北平原农田硝酸盐的淋失,该研究选择华北平原高产粮区,开展了为期2 a (2006-2008年)的田间试验,试验设计了2个灌溉处理(常规灌溉处理和基于土壤水分实时监控的优化灌溉处理)和2个施氮处理(传统施氮处理和优化施氮处理),利用张力计结合土壤溶液提取器对土体2 m处的水分和硝酸盐通量进行了监测和计算。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施氮条件下,优化灌溉能够有效降低农田水分的渗漏量,渗漏量仅为传统灌溉渗漏量的50%左右。优化施氮能够有效降低2.1 m土体硝态氮含量,在相同灌溉条件下2.1 m土体硝态氮的残留量都在传统施氮的60%以下,而灌溉方式对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不大。优化水氮管理相比传统水氮管理氮素的淋失量下降了60%,淋失率也下降了50%左右,粮食产量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都市野花的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为例,于2005—2010年对华北地区城市绿地常见的都市野花资源进行了调查和记录。从对种群分布格局的分析入手,综合考察都市野花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分布性状等因素,得出以天津市为代表的华北地区都市野花主要有6类分布格局,即高大单柱型、线性型、散点型、聚集型、辐射型和攀援型。在对每一类型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可能途径和方法,为野生花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