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以甘肃省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区内的孙家岔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确定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以典型流域孙家岔为样地,分析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多数年份,坡耕地平均面蚀模数接近或小于荒坡地,多年平均面蚀模数小于荒坡地,孙家岔流域及部分同类地区小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3 000~8 000 t/km2。从地貌上看,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峁及坡面上,并且从上到下逐渐由弱变强,孙家岔流域发生水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3.26%,其中面蚀62.21%,分布范围广,是面蚀的突出特征之一。孙家岔流域发生重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9.96%。切沟和早期还在下切的冲沟对土地破坏严重,对土壤侵蚀模数的急剧增加乃至对流域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壤—草本植被根系复合体抗水蚀能力的土壤力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用渗水模数、径流模数和泥沙模数这3个指标来衡量土壤-草本植被根系复合体的抗水蚀能力。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别建立了渗水模数、径流模数和泥沙模数与地面坡度、降雨强度、复合体渗透系数或抗水蚀强度之间的相关方程式,即土壤-草本植被根系复合体抗水蚀能力的土壤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 ,旨在为因害设防 ,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 ,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 ,并结合以往关于黄土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坡长和坡度与侵蚀的关系 ,研究表明 :随坡长和坡度的增大 ,径流增大 ,侵蚀量越大 ,侵蚀模数增大 ;年侵蚀模数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坡长增大 ,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明显增强 ;坡耕地坡长最好小于 15m .  相似文献   

4.
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旨在为因害设防,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并结合以往关于黄土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坡长和坡度与侵蚀的关系,研究表明:随坡长和坡度的增大,径流增大,侵蚀量越大,侵蚀模数增大;年侵蚀模数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坡长增大,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明显增强;坡耕地坡长最好小于15 m.  相似文献   

5.
张勇  李彦军  杜轶 《农学学报》2021,11(5):51-56
设置标准径流小区进行长期定位监测,探讨天然降雨条件下,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以期为该流域土地利用规划、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汾河上游阳坡小流域内2种坡度、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8个径流小区,开展自然降雨观测、径流泥沙观测。结果表明:(1)试验期降雨超过多年同期平均雨量,属于丰水年;且年内雨量分布较多年平均差异较大;(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坡面产流量差异明显,坡面为15°时,各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大小顺序为裸坡地>坡耕地>草地;而18°各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大小为裸坡地>草地>油松林地>灌木林地(黄刺玫);(3)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坡面产沙量差异明显。15°径流小区坡面产沙量裸坡地>胡麻>土豆>草地;相比之下,18°径流小区产沙量以灌木林地和油松林地最少,均为0.30 t/hm2;裸坡地产沙量最多,是林地的92.08倍;林草地减流减沙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可为该流域的生态重建,土地利用以及汾河上游其他小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砂页岩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不同坡度下生态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相应的裸露荒地相比,坡度5°时,坡改梯、横坡种植、杨梅林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10%、18%、37%和94%;10°时,坡改梯、刺槐、枫树和枣树林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7%-60%和15%-86%,而林间除草的藤茶林增加30%和77%;15°时,草地恢复结合谷坊工程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30%和40%.坡改梯、横坡种植、经果林和水保林可在较低坡度(≤10°)降低水土流失,但须减少土壤扰动、增加林间或林下植被覆盖;人工或自然植被恢复结合谷坊工程可在较大坡度(15°)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砂页岩紫色土的地表径流系数与土壤侵蚀模数呈显著指数相关(R2=0.73-0.98,P<0.01),说明地表径流系数可用于指示和评价易分散岩性土壤的水土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樟子松是北方地区贫瘠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树种,但不同地形条件及其与土壤的互作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旨在探索塞罕坝地区微地形对土壤特征和樟子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干旱石质阳坡12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平地和不同坡度(10°~20°、20°~30°、>30°)坡地的12块固定标准地,获取了地径、树高、冠幅等单木属性因子、叶面积、比叶面积、叶曲率等叶片功能性状和土壤石砾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等土壤指标,对比分析各类指标在不同微地形下的差异。[结果](1)坡度、坡位对樟子松树木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坡地樟子松幼树地径均高于平地,缓坡和中坡的冠幅、树高与平地差异不显著;坡位幼树单木因子均表现为下坡位高于上坡位。(2)坡度对叶面积、比叶面积影响显著(P<0.05);坡地叶片比叶面积平均比平地减少4.1%,而叶面积和叶曲率平均增加2.6%和6.3%;坡位仅对比叶面积影响显著(P<0.05),总体表现为坡上>坡下。(3)坡地土壤容重比平地减少了13.5%,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坡度相较于平地分别增加了2...  相似文献   

8.
鲁中山区坡面尺度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土壤侵蚀问题日益严重。坡面作为土壤侵蚀研究的基本单元,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土壤侵蚀特征对于水土保持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市莱芜栖龙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径流场为试验区,对2008—2012年的降水数据以及模拟降水试验观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坡长一定时,25°为侵蚀临界坡度,坡度大于或小于25°,侵蚀量减少;(2)在10°~30°坡度范围内,降水量达到12.95 mm时才会产生径流,并且与径流量和泥沙损失量均呈现正相关趋势,并且降水强度越大,面蚀转为细沟侵蚀的时间越快,前期侵蚀量的波动越大;(3)10°~20°的坡度范围内,梯田种植方式比顺坡种植方式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25°~30°坡度范围内,林草工程和鱼鳞坑等措施结合可以有效减弱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分析研究炼山与不炼山的水土流失差异。通过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后第一年水、土、肥流失十分严重,炼山的年径流量为2743.49m~3/ha,年土壤流失量为24.811T/ha,分别是不炼山的11倍和88倍。大量水土流失伴随着养分流失。有机质、速效氮、磷和钾的流失量分别为不炼山的15倍、24倍、16倍和5倍。经回归分析、炼山因素在影响本区水土流失诸因子中占主导地位。在本试验条件下24°—32°可能是水流面蚀强度的临界坡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了不同坡度(3°,5°,7°,9°,12°,15°)、不同降雨强度(70,100,120mm/h)条件下,黑土坡地产流和产沙特性随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小,产流时间长且坡度对产流时间影响小。降雨强度大,产流时间短且坡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明显;在坡度较小的条件下,降雨强度对坡面径流量的影响较小,较大坡度条件下,降雨强度对坡面径流量的影响较大;在同一降雨强度下随坡度的增加,侵蚀产沙率基本呈现增大的趋势;坡度对侵蚀产沙率的影响程度与降雨强度有一定关系;在12°~15°之间存在本试验条件下的临界坡度,超过临界坡度12°后侵蚀产沙率和总产沙量都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基于USLE模型的重庆仙鱼小流域土壤流失减少比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鱼小流域为例,通过对各项措施图斑的平均坡度、坡长、保土措施、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方式等调查,采用USLE方程的各参数因子,计算土壤流失减少比例.仙鱼小流域通过治理后,水土流失减少比例为28.19%,水土流失防治达到目标要求;通过对不同措施图斑水土流失减少比例分析,水土流失减少比例随着坡度或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以25°坡度、70 m坡长作为变化的分界点,当坡度在25°以下或坡长小于70 m时土壤流失减少比例变化趋势较缓,当坡度在25°以上或坡长大于70 m时土壤流失减少比例增长趋势较快;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中,以石坎坡改梯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最好,坡面水系工程措施可有效提高坡耕地抵御季节性干旱的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伊犁河谷缓坡地融雪侵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坡面径流小区试验法,于2009年3月3~10日,对伊犁河谷缓坡地的春季融雪侵蚀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8°坡融雪强度始终较3°和5°坡的大,其径流强度的日变幅也最大;8°坡坡面日产流量和产沙量均最大,日产流量分别比5°和3°坡高24.5和28.7 mL/d,泥沙侵蚀量多4.23和5.85 kg/m3;坡度间坡面冲刷细沟的分布和细沟侵蚀强度也有差异,8°坡坡面的冲刷细沟多呈网状交错状,主要分布在坡面下部,冲蚀沟多而较长、浅且宽;5°和3°坡的冲刷沟则在坡面的中、下部呈分散状分布,冲蚀沟少而短、浅且窄;融雪后,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8°坡显著低于5°和3°坡.该研究结论将为伊犁河谷及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相似区域春季融雪径流的集蓄利用、侵蚀坡地的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降雨和坡度对植烟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探明了紫色土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为植烟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坡度(5°、10°、15°、20°、25°和30°)野外径流小区开展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坡面产流、产沙随降雨强度及坡度的变化特征。【结果】(1)通过近10年降雨资料分析,研究区域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2%~92.5%;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的雨量分别占6-9月总雨量的14.6%、26.7%、31.5%、22.5%、4.7%,中到暴雨占雨季降雨总量的80.7%,是土壤侵蚀强度大的重要原因;(2)坡面径流系数随最大30 min雨强的增大而增加,5°、10°、15°、20°、25°和30°坡面径流系数最小分别为0.033、0.034、0.063、0.092、0.093、0.112,最大分别为0.646、0.666、0.673、0.738、0.742、0.786,同等雨强条件下,降雨量能显著影响坡面径流系数;(3)产沙量随最大30 min雨强的增大而增加,5°、10°、15°、20°、25°和30°坡面产沙量最小分别为1.7、1.6、3.1、4.8、2.3、1.7 t·km~(-2),最大分别为75.4、234.7、440.5、486.7、489.5、477.1 t·km~(-2),产沙量随最大30 min雨强的变化过程受到植被覆盖度的影响;(4)在小雨(0.14~0.46 mm·min~(-1))、中雨(0.54~0.88 mm·min~(-1))、大雨(1.1~1.9 mm·min~(-1))下,坡面径流系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径流系数分别为0.326、0.565、0.712。不同雨强下,坡面产沙量随坡度的变化存在差异,小雨和中雨下,产沙量变化的临界坡度为20°,最大产沙量分别为113.8、193.5 t·km~(-2),大雨下临界坡度为25°,最大产沙量为389.1 t·km~(-2),临界坡度随雨强的变化而改变。【结论】雨季是区域土壤侵蚀发生的关键时期,坡度显著影响土壤侵蚀强度,加强雨季水土保持对区域土壤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1丹凤县水土流失的类型全县总面积2 438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329.7 km~2,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515 km~2,占流失面积38%,中度流失491.7 km~2,占流失面积23%,就侵蚀类型,属于水力侵蚀为主,其侵蚀形态主要以面蚀、沟蚀为主,其次是重力侵蚀。1.1面蚀。面蚀多出现在大暴雨时节,由于降水来不及下渗,极易形成坡面泾流,顺坡而下,产生侵蚀。  相似文献   

15.
河北片麻岩山区坡地产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片麻岩山区坡地的产流特征,结果表明:在人工降雨条件下,水分蒸散量与气温有关,蒸散率为5%~18%;土壤入渗速率与土地利用状况关系紧密,土壤入渗率油松〉刺槐〉荆条灌木林〉荒坡草地,隔坡沟状梯田〉鱼鳞坑〉荒坡草地;坡面工程措施和造林可减小径流系数,能有效地拉蓄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16.
植被过滤带是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工程措施之一。采用径流槽人工降雨试验,在不同坡度(5°、20°、35°)、降雨强度(30、60、90 mm/h)和植被过滤带设置方式(整块布设、两块布设)组合下,对侵蚀坡面径流和沉积物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在降雨历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配置组合条件下的植被过滤带坡面总氮、总磷含量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个别组合之间变化趋势相同;降雨强度、坡度和植被带设置方式3种参数组合对植被过滤带氮磷去除作用的效果产生综合影响,与各单一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植被过滤带防治坡面水土流失时应与当地气候及地形条件相结合。该结果可为北方小流域侵蚀坡面水土保持治理及植被过滤带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整地1.旱坡甘蔗的主要特点。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有一定的坡度,缺乏水源;暴雨季节,地面水分径流大,水、土、肥冲刷较严重,以致耕作层逐渐浅薄;不少旱坡地沙质较重,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因此,旱坡地整地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土壤冲刷流失。(1)坡度不大而坡面宽阔的地段,可平整为大梯田;坡面小、地形复杂的可平整为小梯田,但每块梯田必须筑田埂,以防雨水流失。(2)坡度较大(15度以上):①坡面斜度小、土层深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省平顺县白马小流域标准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试验,以裸地作为对照,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和降雨强度下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量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各坡面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研究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和降雨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雨和暴雨是造成各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类型;在中雨强和高雨强条件下,各坡面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占总产流量的71.94%~73.60%,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80.78%~90.35%。(2)在各降雨类型条件下,各坡面的产流产沙量为:裸地自然荒坡人工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的产流产沙最少,能够有效防治该地区的水土流失。(3)各坡面径流小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变化趋势与降雨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土壤含水率变化受降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人工模拟降雨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旨为北方土石山区坡改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北方土石山区典型砂质壤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在室内模拟不同坡度(10°、15°、20°和25°)、不同降雨强度(40、90、120和180 mm/h)下的坡面产流和产沙过程,研究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坡面开始产流所需的时间不受坡度的影响,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坡面产流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2)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产沙量逐渐增加,本试验坡面最高产沙量的临界坡度约为22°;(3)产流量随坡度变化并非单调的递增或递减趋势,而是随着坡面由缓变陡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4)在降雨量相等的前提下,大降雨强度能够带来较大的单位时间产流量,但并不能保证总产流量也最大;在其他条件一致时,坡面侵蚀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在降雨强度一定的条件下,坡面产沙量存在临界坡度,不同土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临界坡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黄土台原坡耕地常年耕作种植传统作物小麦和玉米,或因坡耕地不能机械化作业,人工耕作辛苦且收成靠天不稳定而撂荒,致使黄土台原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为了调整坡耕地资源利用结构,减少水土流失,进行坡耕地种植多年生牧草试验,对不同坡度的坡耕地种植小麦、玉米和裸地对照种植多年生牧草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牧草比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好;5°坡面的坡耕地产流量和产沙量远小10°和15°坡耕地产流量和产沙量;建议5°以上坡耕地改造成坡面小于5°的梯田,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若梯田种植多年生牧草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