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半湿润偏旱地区的冬小麦和春玉米机械化保护耕作地上,用人工模拟降雨的科学方法,研究机械化深松,免耕覆盖作物秸秆的保护耕作体系的抗水蚀效能。试验表明:机械化保护耕作体系具有减少径流量,降低径流强度,增加降水入流量,提高土壤蓄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抗土壤侵蚀效能,并能使旱地农业获得持续性增产,它是发展旱地农业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前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保护人类自身。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松山区进行了三年,经过对试验区内不同技术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动态观测和分析,整理了部分数据,试图为保护性耕作这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化、制度化以及为周边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些土壤学方面的参数和理论依据。2实验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试验区地处赤峰市东南部,松山区五三镇境内,属燕山丘陵区。气候特征为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38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  相似文献   

3.
水分和养分是促进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以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Excel统计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趋势为:免耕覆盖>浅松覆盖>条带覆盖>传统耕作;土壤齐分的变化趋势为浅松覆盖>免耕覆盖>条带覆盖>传统耕作.综合考虑免耕覆盖保水效果最好、浅松覆盖保肥效果好且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土壤环境、肥力变化,为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分别为平作不覆膜(TW)、平作覆膜(TM)、垄作不覆膜(RW)、垄作覆膜(RM),分析了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含水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对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与TW耕作方式相比,TM、RW、RM耕作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且对0~20 cm土壤酶活性影响最为明显。4种耕作方式对土壤表层0~10 cm范围内的含水率影响显著,与9月相比,7月4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更大。4种耕作方式中垄作覆膜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平均株高最高,产量最大(7.42 kg/m2)。【结论】4种耕作方式中,RM耕作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平均值最高,土壤肥力状况最好,而在深度为0~60 cm范围内,0~20 cm深度处土壤酶活性变化最为明显;与耕作方式相比,季节性因素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更大;RM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的更好。  相似文献   

5.
6.
试验处理方案包括浅松覆盖、压实覆盖、留茬覆盖、条带覆盖和留茬全覆盖,论文通过与传统耕作对照,旨在得出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出苗率、苗期土壤蓄水量及地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相应的最佳保护性耕作方式,为玉米高产提供条件。试验结果表明:5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均对玉米出苗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浅松影响最小,留茬全覆盖影响最大;各种处理对冬闲期到苗期内降水的储蓄量均大于对照,其中条带覆盖的效果最好;而各种处理下的苗期地温较对照组相比,除浅松覆盖处理外均偏低。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应用定位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翻耕的土壤容重大于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容重;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不断增大,进行5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团聚体比进行2年、3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团聚体有明显增加:进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养分除碱解氮外.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及速效磷、速效钾均高于免耕无秸秆覆盖和传统翻耕的土壤: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小麦和水稻产量均比传统翻耕高,其中以半量秸秆还田免耕增产幅度最高,分别达小麦14.45%,水稻6.47%。  相似文献   

8.
紫色土区土壤力学性质独特,造成土壤侵蚀现象严重,对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两种代表性土壤为例,通过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和快速剪切试验,测定土壤的液限及抗剪强度特征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紫色土和水稻土两种土壤的液限值差异较大;紫色土的液限值为13.37%~15.75%,平均值为14.42%,水稻土液限值为42.61%~47.64%,平均值为45.16%;紫色土为一般性粘土,而水稻土为高液限粘性土.粘粒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液限值的重要因素,且土壤液限受有机质影响最为强烈,三者之间符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相应的VAF和RMSE值分别为92.18,96.86和0.19,0.24,R2值分别为0.922和0.969.在100kPa固定压力下,紫色土和水稻土的抗剪强度差异明显,水平值分别为61.91 kPa和46.76kPa,水稻土的抗剪强度小于紫色土,且土壤液性指数与抗剪强度之间具有明显的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
2种离子固化剂改善黄土抗剪强度和抗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CONAID和LUKANG 2种离子固化剂的固土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对不同固化剂掺量、养护龄期、压实度和含水率的固化黄土进行了直剪试验和渗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固化荆掺量、养护龄期和压实度增大,2种固化土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呈上升趋势,渗透系数呈下降趋势,且规律比较接近.其中LUKANG固化剂对黄土抗剪强度和抗渗性的改善效果优于CONAID固化荆.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选用LUKANG固化剂,掺量宜取0.01%.为了达到更好的抗剪和抗渗效果,应尽量延长固化土的养护龄期,增加压实度.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以“免耕或保护性耕作并且土壤风蚀”为主题,检索至2020年底公开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田间试验均来自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田,研究方法以集沙仪野外测量为主;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对土壤风蚀方面的研究占比较少,产量效应一直是保护性耕作的研究重点;综合相关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71.2%;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土壤风蚀具有普遍性,少量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不能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水、肥保持能力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水、肥保持能力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选取2种坡度(15°,30°),2种降雨强度(92,119 mm/h)和6种砾石覆盖度(0,10%,20%,40%,60%,80%),探究砾石覆盖对海涂围垦区粉砂土坡面侵蚀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累积降雨量增加,土壤可蚀性参数先增大后减小,并趋于稳定.坡度对土壤可蚀性影响显著,坡度越陡,坡面土壤可蚀性越大.砾石覆盖度与土壤可蚀性参数并非呈单调关系.坡度较陡且低覆盖度时,砾石覆盖增加坡面侵蚀;而当高覆盖度时,砾石覆盖可降低坡面径流速率,增加入渗率,减小土壤侵蚀率.适当盖度砾石覆盖能够改变边坡表面粗糙程度,降低坡面土壤可蚀性.砾石覆盖坡面径流雷诺数与土壤可蚀性参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通过径流雷诺数与土壤可蚀性参数线性关系定量分析能够较好反映坡面高钠盐土颗粒输移水动力学过程,对于构建盐碱土边坡泥沙输移预测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滩涂土壤与植物根系复合体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滩涂辽阔 ,发展滩涂牧草种植业具有广阔的前景。据报道 ,许多沿海滩涂适宜种植从美国引进的名为“互生花大米草”(Sprartinaalterniflora简称“花米草”)的优质牧草[1]。由于沿海滩涂海泥松软且深 ,承载力很低 ,作业机械通过性差 ,所以影响机械化收获花米草。对于根系茂密且松软饱和海滩的机械行走方式 ,洪添胜等[2]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采用步行船式行走机构仿生行走方式 ,并获实用新型专利。而茂密的植物根系与松软饱和土壤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对行走机构的支承与推进 ,是土壤 -机器系统力学研究中有待深入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