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科技文摘     
科技文摘小麦叶枯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研究/刘红彦...(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农业科学.─1996,(2).─13~15小麦叶枯类病害是由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sorokiniana)、雪霉捷氏霉(Gerlachianivalis)...  相似文献   

2.
70年代以前,小麦叶枯病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偶尔发生。1979—1985年我省引种春播小麦,根腐叶枯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减产一般在30%以上。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650万亩,仅尉氏县西部沙丘陵发生11万亩,产量损失平均30—40%。1991年全省发生此病1000多万亩,其中周口、商丘、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发生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小麦叶枯病成为严  相似文献   

3.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全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3.3万hm2。近几年来,小麦叶枯病突发为害,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控制其发展势头,笔者等自1998年以来对小麦叶枯病在本地区的发生特点、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1病原鉴定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原鉴定分析,鲁北地区发生的小麦叶枯病种类较多,初步确定的有根腐叶枯(Drechslerasorokiniana)、交链孢叶枯(Alternariatenuissima)、雪霉叶枯(Gerlachianivalis)、壳针孢叶枯(Septiriatritici)等11种。叶枯病多数是由病原真菌所致,个别是由细菌所致,生…  相似文献   

4.
河南小麦叶枯类病害春季流行的时间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枯病害在河南麦田春季的流行曲线基本呈S型曲线。始发期一般在3月20日~4月10日,指数增长期大约10~20d,该期流行速率最高;4月10~20日以后该病进入逻辑斯蒂增长期,可持续30~40d,流行速率比指数增长期稍低,没有明显的衰退期;影响小麦叶枯类病害始发期的气象因子为3月份的日照、降水量和气温,4月份的气温、日照、降水日数、相对湿度与发生程度关系密切。河南主栽小麦品种中没有对叶枯类病害免疫的品种,70%以上的主栽小麦品种为感叶枯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表形态复杂,跨越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366.7万~466.7万hm2,是我国最大的冬麦区。小麦白粉病在70年代后期成为本省常发病害,监测和防治小麦白粉病是本省小麦生产季节的重要任务。现就河南省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及综合治理成效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治理对策。1 发生现状1.1 年度流行动态70年代以来,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连续增长,由50~60年代的每公顷600~700kg增长到70年代后期的2250kg。到80年代…  相似文献   

6.
小麦雪霉叶枯病及其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鸿生 《植物保护》1989,15(6):31-32
小麦雪霉叶枯病是我国小麦的一种新病害,据现有的资料,至少在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已有发生。本文详细介绍其诊断依据,供进一步查明该病的分布与危害参考。 一、症状 小麦雪霉叶枯病菌自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侵染,引起芽腐、苗枯、基腐、鞘腐、叶枯和穗腐等一系列症状,但常以叶斑和叶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毒死蜱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红吸浆虫是河南省安阳市小麦的主要害虫。20纪80年代中期曾得到有效控制,90年代后期起在部地区虫量显著回升,发生面积达4.5万hm2,为害严,每年有5~10hm2小麦田绝收。2000年,安阳市植保进行了48%毒死蜱乳油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蛹用量为300ml/667m2,拌土10kg,撒施,成虫期用量0ml/667m2对水2.5kg,用工农—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防效达90%以上。与用6%林丹粉剂3kg/667m2和50%甲基对硫磷乳油50ml/667m2防效相当。毒死蜱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王朝阳$河南省安阳市…  相似文献   

8.
何家泌 《植物保护》1964,2(3):112-113
小麦根腐病主要为害小麦幼苗根部,引起根腐及茎基腐,有时亦能使成株出现叶枯、颖斑、穗枯及黑胚等症状。河南省历年在一、二月间曾有发生,大部分病株随着早春气温回升,和加强肥水栽培措施而减轻,仅有少数后期形成一些白穗(俗称青死),因而不易引起注意。1960年春,我们在方城县何庄公社,先后调查6,000多亩麦田,有20%  相似文献   

9.
小麦真菌性叶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枯病是由病原真菌侵染小麦产生叶枯症状的一类病害的统称。据报道[1,3,6],我国较常见的叶枯病有20余种,鉴定出病原真菌10多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矮秆品种的推广,灌溉与施肥水平的提高及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该病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为害逐渐加重。到20世纪9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0.
叶枯唑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自主创制研发的杀菌剂,主要登记用于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防治。本文概述了叶枯唑的基本特性和浙江省叶枯唑生产销售情况,分析了叶枯唑在登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叶枯唑登记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叶枯唑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玉米叶枯类病害在郧西县已发展成为威胁玉米高产栽培的主要病害。玉米叶枯类病害发生与流行有几种原因,主要是由缺钾引起的生理性叶枯和由六种真菌性病菌侵染引起的叶枯,因此掌握叶枯病病症特征对症制定防治方法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我们对叶枯病类病害识别方法和防治方法进行总结。实践证明,搞好叶枯病防治工作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小麦雪霉叶枯病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雪腐格氏霉引起小麦成株期叶枯、鞘枯和穗腐。鞘枯使小麦穗粒重减少0.8%~32.9%,千粒重降低9.5%~16.9%;穗腐使小麦穗粒重减少9.6%~39.8%,千粒重降低7.8%~17.9%;鞘枯-穗腐复合症状使穗粒重减少10.2%~65.2%,千粒重下降9.5%~14.8%,叶斑-鞘枯-穗腐使粒重减少11.7%~51.5%,千粒重下降12.1%~18.3%。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80年代以来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无机氮肥用量的增加和种植密度的提高,小麦纹枯病在山东、河南及江淮麦区发展快,危害重。1991年山东省发病面积达100万hm2,为80年代初的5~6倍。经山东省11个县市296份标...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为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430064)孔令甲湖北省植保总站(43Q070)顾卫东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棉花,为全国主产棉和商品棉生产省之一。但是自80年代以来,棉花枯...  相似文献   

15.
粉锈宁防治小麦全蚀病最佳使用方法探讨盛秀兰,胥昕,白滨,朱福成(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兰州730070)小麦全蚀病近几年来在我省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我省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威胁之一。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曾有不少用粉锈宁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报道,为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刘永华 《植物保护》1997,23(5):32-32
广西肉桂枝枯病危害严重肉桂枝枯病又称肉桂瘟,始见于80年代末肉桂老产区,近年来在我区肉桂新老产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严重。据调查1992年全区受害面积266.7hm2,经济损失200多万元,而1995年全区受害面积达3.4万hm2,经济损失1500万元...  相似文献   

17.
1996~1998年在鲁北麦区不同地点采集小麦叶枯病标样263份,鉴定出病原物10种,其中交链孢叶枯(Alternariatenuisima)和根腐叶枯(Drechslerasorokiniana)出现频率最高,为害最重。在小麦抽穗扬花前后喷施32%克菌乳油、20%粉锈宁乳油等杀菌剂可控制病害的为害。  相似文献   

18.
皖东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叶枯宁的田间抗性水平较高,田间抗性菌株达11.3%;为合理使用叶枯宁,应适当增加叶枯宁的用量,开发利用叶枯宁混剂,减少叶枯宁的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甘薯茎线虫病危害严重王志民,赵云娥(河南省植保站,250002)(河南省农技总站)甘薯是河南省的主要秋粮之一,常年种植1000多万亩,80年代以来,甘薯茎线虫病发生并扩展蔓延,成为甘薯生产上毁灭性病害,平均年损失鲜薯2亿kg以上,占年总产的8%...  相似文献   

20.
绵阳系青山系两大主体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原因浅析与控制对策张富胜,陶培芳,张小基,韩忠权(甘肃文县农技中心746400)文县地处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地带的甘肃陇南。自80年代中期沿川推广绵阳系小麦品种,高半山区推广青山系小麦品种以来,在生产上基本解决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