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 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两树种细根在北京市潮白河沿河沙地加拿大杨(27a生)刺槐(22a生)混交林中的分解情况进行了研究,从细根养分循环角度探索了两树种混交协调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1)加拿大杨和刺槐林木细根的分解特点不同,杨树细根在分解前期的N、Ca、Mg元素浓度逐渐升高,P、K元素浓度则逐渐降低。刺槐细根分解过程中N、P、K元素浓度逐渐降低,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混合分解中各元素含量变化介于两树种细根单独分解之间;(2 )细根的N、K、Mg年归还量以刺槐纯根最大,两树种混根次之,杨树纯根最小;(3)混交林中N素归还量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杨树的N素状况,杨树细根的P素归还量大于刺槐细根,有利于改善刺槐的P素营养,混交林杨树与刺槐在细根N、P养分方面形成协调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杨树刺槐混交林太阳能利用率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用林分现存生物量估算太阳能利用率、CO_2吸收量、O_2释放量和水化合量的方法,并对黄河林场25年生的加杨刺槐混交林和加杨纯林的这几个指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混交林的这几个指标比纯林高50.0—53.8%。  相似文献   

4.
5.
杨树刺槐混交林与杨树纯林生物量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河林场的加杨刺槐混交林和加杨纯林的皆伐标准地中,用等株径阶标准木法结合实际测材积测定了林分生物量。研究表明,混交林单位面积的现存生物量和年均增长量为纯林的1.83倍;混交林加杨的单株生物量为纯林加杨的1.77倍;纯林加杨的根系生物量比重大,单位根量的干材生产力不如混交林加杨高。  相似文献   

6.
杨树刺槐混交林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沙地条件下,杨树剌槐混交造林能显著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生物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病虫害明显少于杨树、刺槐纯林,是一种较好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7.
杨树刺槐混交林下沙质土壤腐殖物质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沙质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腐殖物质特性变化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林地相比,沙地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有机C和腐殖质C增加,土壤胡敏酸的光密度值增大,胡敏酸 富啡酸比值上升,E4和EC 值提高,色调系数(ΔlogK)降低和相对色度(RF)升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物质(Ⅰ)和紧结合态腐殖物质(Ⅲ)以及松 紧(Ⅰ Ⅲ)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稳结合态腐殖质(Ⅱ)的含C量占土壤全C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土壤腐殖物质的聚合程度提高,腐殖物质的芳香核原子团增多,芳化度和芳化分子的复杂程度以及腐殖化程度均得到提高,腐殖物质的品质变佳,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培肥土壤的效果以种植杨树刺槐混交林为最大,其次为刺槐纯林,再次为杨树纯林。  相似文献   

8.
山杨沙棘混交林生产力及改良土壤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建忠 《沙棘》1994,7(2):16-23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山杨沙棘混交林及4种对比林草类型的试验研究表明,山杨沙棘混交林年生产力最高(为各对比的2.2~8.2倍),改良土壤作用最好,其林地土壤水分储量、供水能力、养分容量、供肥能力均为最大。用试验区各对比土壤水肥的数量和强度指标为主建立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很成功的,土壤质量评价结果与各对比年生产力相当吻合并有极显著线性关系。黄土高原应重视山杨沙棘混交林的营造工作。  相似文献   

9.
混交林土壤养分效益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抚顺地区人工落叶松阔叶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天然次生林等林地的土壤养分进行分析,混交林与纯林相比,缓解了酸化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含量,同时对各类林地进行综合评价,表明在维护土壤养分平衡功能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次生林、混交林、荒山、落叶松纯林,说明局长 人工针阔混交林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刺槐、臭椿纯林及其混交林中不同土层在不同季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林分间的土壤酶活性在各个季节和土层均表现出差异。经统计分析,土壤酶活性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的来说,随着土层逐渐加深,土壤酶活性逐渐减弱。在树木生长表现和土壤酶活性发挥方面,混交林优于纯林。  相似文献   

11.
匈牙利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是在17世纪初从北美引入到欧洲的第一个森林树种。在匈牙利,刺槐是非常重要的速生树种,为经济和生态目的,可以成功营造刺槐人工林。结合该树种的生长特点选择营林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刺槐人工林的成活率和生产力。本文根据林分结构和森林产量长期实验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刺槐林的抚育作业次序。制定好的营林计划和模式将会培育出效益刺槐林,并能使土地经营者更好地接受该树种。同时,刺槐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能源生产树种,本文展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图2表1参8。  相似文献   

12.
北京石质山地燃料型能源树种刺槐无性系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槐因其抗性强、生长速度快、薪材产量和热值均较高而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燃料型能源树种.针对北京石质山地优良高产燃料型能源刺槐无性系的筛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造林成活率、林木萌芽物候期、两个采薪周期树高和地径生长、两个采薪周期产薪量等方面对鲁刺12个无性系、豫刺6个无性系以及当地刺槐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豫8059号、豫8033号和豫8017号等是适应北京石质山地立地条件的优质高产无性系,豫8026号、豫8062号和鲁9号也有潜力.建议在华北石质山地通过试验推广所选出的豫8059号、豫8033号、豫8017号和鲁9号等刺槐无性系,并推广其优化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刺槐是 17世纪初由北美引入欧洲的第一批林木树种 .刺槐之所以在世界快速传播 ,归功于其对环境条件的广泛适应能力 ,易于培育的特性 ,结实频繁、结种量大 ,萌蘖力强 ,种苗保存率高而且速生高产 ,同时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 .事实上 ,很少有什么病虫对其造成伤害 .刺槐是匈牙利现有林分中最重要的成林树种之一 ,它覆盖 2 0 %的林地 .匈牙利的刺槐的木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 18% .鉴于许多国家对培育刺槐的兴趣越来越浓 ,在此将匈牙利的经验和研究结果整理成文 ,期望在刺槐课题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KarolyREDEI 《林业研究》2002,13(4):260-264
匈牙利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是在17世纪初从北美引入到欧洲的第个森林树种。在匈牙利,刺槐是非常重要的速生树种,为经济和生态目的,可以成功营造刺槐人工林。结合该树种的生长特点选择营林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刺槐人工林的成活率和生产力。本文根据林分结构和森林产量长期实验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刺槐林的抚育作业次序。制定好的营林计划和模式将会培育出效益刺槐林,并能使土地经营者更好地接受该树种。同时,刺槐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能源生产树种,本文展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图2表1参8。  相似文献   

15.
四倍体刺槐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所建立的四倍体刺槐高频再生体系为基础,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以GUS染色组织分析法为依据探讨了影响转化效率的各种因素,建立了优化转化体系,结果如下:20mg·L~(-1)乙酞丁香酮可显著提高转化效率;菌液浓度OD_(600)值0.3~0.7、预培养2d为宜;转化后暗培养对转化效率没有影响。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成功地建立了高效、可重复的遗传转化体系,选择培养基上头孢霉素400mg·L~(-1)可有效地抑制农杆菌;卡那霉素50mg·L~(-1)时愈伤组织的白化死亡率达96.4%。经PCR检测,外源基因已成功的整合到植株的基因组DNA中,获得了15个转基因株系。  相似文献   

16.
邓磊  张文辉 《林业科学》2010,46(12):15-22
为了鉴别黄土沟壑区不同生境刺槐林持续发育潜力,以延安地区纸坊沟和柳林镇公路山的刺槐群落为对象,对阴坡、阳坡生境造林后10,25和40年的刺槐人工林建群种径级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阴坡和阳坡刺槐人工林在经过25年发育,林木达到成熟阶段,个体平均胸径、高度和林下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达到比较稳定状态; 刺槐人工林造林后,随着时间推移,建群种树高、胸径增加迅速,体现群落生境质量参数也迅速增加,但25年以后增加不够明显。阴坡与阳坡生境的人工刺槐林比较,阴坡生境的林分,建群种在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生长发育良好,均具有足够数量萌生幼苗,林地物种多样性丰富,土壤养分水分相对优越,群落具有持续发育潜力。而阳坡刺槐人工林建群种个体发育不良,缺乏足够幼苗数量,林分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养分相对较差,不具备持续发育特征。未来该区域刺槐人工林培育,丘陵沟壑区应尽量避免在阳坡营造刺槐林,现有刺槐林也应该通过更换树种,改造成稀疏灌木-刺槐林。在现有阴坡刺槐林经营管理中,造林25年后就可以适当间伐一些劣质木、病虫木,促进幼苗萌生更新,促进群落向异龄方向发展。间伐中,应尽量减少对灌草层破坏,完善群落复层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