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采用滤纸片法和直接法,通过考察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在WA平板上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率,研究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镰孢菌属(Fusarium spp.)和厚垣轮枝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um)的12个不同菌株代谢物滤液对大豆胞囊线虫J2趋性的影响。滤纸片法结果显示,WA培养基上0~1 cm区间内,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在12个寄生真菌菌株代谢物滤液中分布率均较低,F-9-3、V-2、F-5和V-1菌株代谢物滤液中的分布率分别为17.3%、17.3%、18.0%和18.3%,显著低于对照水的分布率26.0%,也低于J2在根系分泌物中的分布率32.3%(P0.05)。直接法结果与滤纸片法基本一致,大豆幼根蘸取寄生真菌代谢物滤液后,线虫幼虫在0~1 cm区间内分布率范围为18.0%~31.3%,显著低于幼根蘸清水对照(P0.05),说明大豆胞囊线虫J2对12个寄生真菌菌株代谢物滤液存在一定的趋避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处理的接种试验研究了2种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分布和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35 d后,与空白对照相比,接种明尼苏达被毛孢1-10和HLJ07-21-3后大豆植株鲜重分别增加了30.98%和27.66%.明尼苏达被毛孢显著降低了(P<0.05)线虫卵、根部雌虫和土壤中胞囊的数量.与对照相比,...  相似文献   

3.
大豆胞囊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性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的自然抑制性是存在的,并且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胞囊线虫生态抑制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研究在温室条件下接种真菌后以扰动(土壤过0.5 cm孔筛)为土壤微环境并与无干扰对比,用厚垣轮枝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um)、镰孢菌(Fusarium spp.)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的混合代谢物分别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处理,探讨其对大豆胞囊线虫温室盆栽防效的影响。在接种二龄幼虫(J2)35 d后,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扰动条件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数量降低20.0%~35.9%,胞囊数量降低18.3%~35.0%,卵量降低21.5%~38.5%,根内J2数量降低14.6%~35.3%,其中以4号混合代谢物扰动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降低作用显著;土壤不扰动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密度降低19.5%~32.7%,胞囊密度降低19.5%~35.2%,卵量降低21.1%~37.8%,J2数量降低8.0%~27.6%,仅雌虫和根内J2数量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对照差异显著,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调查结果表明:扰动可能会促进植株生长、植株鲜重增加,但与不扰动差异不显著。试验证明:扰动对盆栽大豆胞囊线虫雌虫、胞囊、卵和J2的密度有一定的影响,扰动有增强寄生真菌代谢物对胞囊线虫温室防效效果的趋势,对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起到积极作用。真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土壤扰动干扰和真菌代谢物的配合应用会降低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并影响真菌在土壤中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对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4种不同抗性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离体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幼根和不同时期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抗性不同苗龄大豆根系分泌物作用下,二龄幼虫在根系分泌物周围0~1 cm区间内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感病品种辽豆10在根系分泌物周围0~1 cm区间内的平均分布率最高,达到12.21%,最高峰出现在6 d苗龄.而灰皮支黑豆等抗病品种对二龄幼虫的吸引高峰均出现在大豆出苗18 d后.研究二龄幼虫对离体幼根的趋性时发现,感病品种辽豆10的幼根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二龄幼虫具有强烈的吸引性,而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的幼根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二龄幼虫具有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5.
HND1生物种衣剂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药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厚垣轮枝菌HDQ18活性产物制备的生物种衣剂HND1原液、稀释5×、10×、20×、50×处理大豆胞囊线虫J2.研究其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结果表明:HND1对J2有较高的毒性,其死亡率分别为94.0%、83.3%、61.0%、54.3%、29%.用不同剂量的75% HND1生物种衣剂包衣大豆种子,在大豆出苗1个月后,调杳大豆根系胞囊线虫数量.结果表明:施用HND1种衣剂的3种不同处理的平均防效分别为45.5%、57.5%、60.5%,均好于对照药剂35%多克福种衣剂.对大豆株高和根瘤数等的调查结果表明,HND1种衣剂对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淡紫拟青霉菌、镰孢菌属和厚垣轮枝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3个属的12种供试菌株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胞囊、卵孵化的抑制作用和对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结果表明:这3个属的12个菌株的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各种虫态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线虫的胞囊和卵孵化,对二龄幼虫有致死作用。供试菌株发酵原液对胞囊孵化抑制率为57.5%~81.2%,稀释5倍、10倍、20倍和50倍发酵液对胞囊孵化也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3.0%~77.0%。发酵液对线虫卵孵化抑制率为41.6%~80.6%。菌株发酵液均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具有致死作用,原液处理1 h有83.0%菌株对胞囊线虫幼虫出现致死毒性,48 h致死作用达到80.0%以上。供试菌株中以镰孢菌的F-9、淡紫拟青霉菌的P-E和厚垣轮枝菌V-25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作用最显著,以此3种菌株进行盆栽试验的结果显示,真菌发酵液可降低盆栽大豆根部雌虫、胞囊、卵量和根内J2的密度,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加大豆鲜重。  相似文献   

7.
采用蔗糖梯度离心法和传统真菌鉴定技术,研究定位试验条件下长期连作、麦豆迎茬、米豆迎茬和麦米豆轮作不同轮作方式下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虫口密度和寄生真菌情况.结果表明:连作大豆田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寄生真菌只有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其它轮作方式中,寄生真菌有2种即洛斯里被...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大豆根瘤内生芽孢杆菌Snb2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毒性和大豆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用菌悬液处理和对峙培养法分别测定了Snb2对两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Snb2的菌悬液能够明显抑制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的孵化,相对抑制率达到94.9%;菌悬液处理J2 96 h时死亡率达到66.7%;Snb2菌株对4种大豆根系病原真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对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最明显,抑菌圈达到10 mm左右,抑制作用可持续10 d;经细菌悬浮液浸种测定,处理后的大豆子叶节到根尖的距离为9.1±4.54 cm,较对照增加了15.19%%,对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温室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表明Snb2菌悬液进行种子浸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达到62.5%.  相似文献   

9.
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自然衰退土壤中的胞囊线虫卵上分离得到6株厚垣轮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该6株厚垣轮枝菌发酵液原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及对二龄幼虫(J2)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株厚垣轮枝菌的发酵液原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除了菌株E-13的发酵液对J2活性无影响外,其他5株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活性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尤其以E-7和E-8的作用最为明显,J2在作用24h后全部致死。  相似文献   

10.
赵晓晖  许艳丽 《大豆科学》2011,30(3):468-470,474
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自然衰退土壤中分离得到3株镰刀菌,F-9-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chwabel),F-2、F-15-尖孢镰孢芬芳变种(F.oxysporum var.red0lens(Wollenw)Gordon).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这3株镰刀菌发酵液原液对...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育成抗病品种抗性稳定性及胞囊线虫生理小种侵染力的变异,于2005~2008年,应用黑龙江省发生的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及已经通过鉴定的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哈尔滨小黑豆、灰皮支等8个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Lee68为材料,进行抗病基凶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选择作用研究.在盆栽条件下,强迫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群体在抗病品种上繁殖10代,选用5个标准鉴定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重新鉴定经抗病基因选择后的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小种类型.结果表明:原来为3号生理小种的线虫群体,经在抗病品种抗线虫1号、抗线虫2号、抗线虫3号、抗线虫4号、抗线虫5号上连续选择10代之后,变为6号小种;经在厌皮支黑豆上选择之后变为10号小种;经在Peking上选择之后变为14号小种,经在哈尔滨小黑豆上选择之后变为15号小种.上述鉴定结果说明,原大豆胞囊线虫生理种群体,经过在抗病品种上连续强迫繁殖后,形成新的生理小种,并使原扰病品种变为感染品种,认为在生产上采用轮作方式是保持抗线品种抗性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源  常玮  韩英鹏  李文滨 《大豆科学》2012,31(2):274-277
从计数方法、播种方法、鉴定准确性等方面对实用性较强的塑料钵柱法和酸性品红染色法2种大豆胞囊线虫鉴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塑料钵柱法鉴定时,可观察到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主要发病特征,包括叶片变黄﹑植株矮小﹑根部有胞囊形成等典型症状。利用酸性品红染色法鉴定时未见叶片变黄,根部未见胞囊,但在20×显微镜下可检测处于二龄期的幼虫,可用于鉴定计数。2种鉴定方法对鉴别寄主具有同等区别抗感材料的能力,但在鉴别较大群体时品红染色法鉴定结果变异率低,同时在鉴定周期和效率上明显优于塑料钵柱法。因此,在对较大群体进行鉴定时,酸性品红染色法是一种便捷且准确性较高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辽豆15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测定了不同酸类化合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温室防治效果和对大豆植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化合物中,甲酸和丙酸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率相对较高,对线虫的温室防治效果最好;乙酸和乙二酸次之;柠檬酸和苹果酸对线虫的防效较低。乙二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大豆植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综合试验结果,确定乙二酸是较为理想的线虫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4.
胡新  许艳丽  高世杰 《大豆科学》2012,31(3):449-452
在温室条件下以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抗线4号和非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黑农35为试材,探讨了品种混种对感病大豆生长发育的作用和抗线4号根系浸出物对黑农35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SCN后,大豆植株生长受抑制,其中抗线4株高减少幅度最高达到21.4%,主根长减少最高达到24.9%,侧根数减少幅度为7.8%~55.1%;黑农35清种时受大豆胞囊线虫危害,株高减少15.5%~30.8%,主根长减少17.2%~32.3%,侧根数减少最高达到71.9%。抗线和非抗线品种混种有利于大豆抵御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与黑农35清种相比,品种混种作物群体的株高、植株鲜重、根鲜重和根长增加幅度分别高达16.9%、11.4%、17.9%和22.2%,与抗线4清种相比,品种混种主根长度增加最显著,达到9.3%。抗线4根系浸出物浇灌黑农35不接种SCN处理各测定指标的增幅达0.1%~8.4%,浇灌接种SCN的黑农35,各处理测定指标的增幅达9.7%~39.4%,说明抗性与非抗性品种混种后根系间相互作用可以促进非抗性品种生长发育,抵御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1986—1990年,对全国10,000余份大豆种质进行了大豆孢囊线虫(SCN)1,3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鉴定结果,抗SCN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128份,其中免疫的16份;杭3号小种的品种288份,其中免疫的30份;抗4号小种的11份,无免疫品种。兼抗1、3和4号小种的有4份,免疫和抗病的品种基本是小黑豆类型,多来自山西、河北,其次为陕西和山东。  相似文献   

16.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续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现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分化、大豆抗胞囊线虫机制、大豆胞囊线虫发生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作物根系分泌物及其与作物连作障碍和线虫卵孵化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艾蒿对大豆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0,12.5,25.0,50.0 g·L~(-1))的艾蒿水浸提液处理5个大豆品种鹤丰、辽鲜、沪宁、毛豆29-2和韩国-45,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主根长、根毛区宽度和根毛密度等指标,研究了艾蒿对不同品种大豆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艾蒿水浸提液对大豆化感效应的总体趋势为浸提液浓度越高,对大豆种子萌发和根系分化的抑制作用越强,且艾蒿对大豆生长的化感作用大小与品种有关,大豆不同品种对艾蒿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5个供试品种以鹤丰最不敏感,而毛豆29-2和韩国-45较为敏感。此外,大豆各发芽和根系生长指标对艾蒿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以发芽势和根毛区宽度对艾蒿较为敏感,可以作为衡量艾蒿对大豆化感作用的品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