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6人新育成的广亲和系进行分类定位和亲和性测定表明,它们都属于偏灿或偏粳中间炻755、855、1330具有相当于02428的广亲和性,247、275、297地粳稻的亲性较差,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一定的差异,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育种,广亲和系的亲和性好是基础,配合力高是关键,亲和性好且配合力高才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选取5个广亲和品种,采用半双列杂交,配制10个F_1进行评价。测试广亲和品种的亲和力和亲和谱,以比较5个广亲和系是否存在类同的广亲和基因。并对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亲和性最好的是CR44-38。IR4-114-3-2-1与02428及与MCP231-4杂交的F_1结实率(亲和性)未达正常水平(70%)。一般配合力最好的是CPSLo17,特殊配合力最好的组合是CPSLo17×IR4-114-3-2-1。  相似文献   

3.
选育广谱广亲和系对于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 ,初步假设水稻亚种间亲和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 :广谱广亲和性、部分广亲和性、弱亲和性和非亲和性。决定亚种间亲和性的基因可能有两类 :一类是广亲和基因Wc ,另一类是辅助亲和性基因Sc。这种辅助亲和性基因既有可能是几个主基因 ,也有可能是一系列微效多基因。广谱广亲和系可能同时完全具备Wc和Sc基因 ;部分广亲和系可能只具备Wc基因 ;弱亲和系可能只具备Sc基因 ;非亲和系则两者都不具备。选育广谱广亲和系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利用现有的广谱广亲和种质直接转育 ,二是利用部分广亲和系与弱亲和系杂交 ,组合广亲和基因与辅助亲和性基因。筛选广谱广亲和系可以分三步进行 :初选 ,即在低世代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系进行测交鉴定 ;复选 ,即在中世代增加测交品系个数 ,进一步作亲和性鉴定 ;决选 ,即用更多的非亲和品系与当选株系测交 ,在进一步确定广谱广亲和性的同时筛选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4.
水稻广亲和温敏不育系株1 S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48,自引:16,他引:32  
株1S是用遗传 远的不同生态类型材料杂交充 灿型广亲和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23℃左右,在湖南稳定不育期90d以上,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40%以上。海南冬敏少本地低温水深灌繁殖自交结实率在30%以上,具有广亲和性,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较强,用其选配的早晚稻组合已有4个参加省区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相继开展了水稻广亲和性资源的筛选,并先后鉴定出亲和性及农艺性状均好的广亲和品种(系),如02428、轮回422、T984、Pecos等。我们利用上述粳稻品种的广亲和基因,通过杂交导入籼稻恢复系,使两者基因重组于一体,  相似文献   

6.
栽培稻中间型品种和籼粳交DH株系的亲和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中岗  王亚琴  梁承邺 《杂交水稻》2003,18(6):42-46,50
以籼、粳标准测验种为母本,对栽培稻一些中间型材料、籼粳交DH株系及籼粳对照品种在内的共95份材料进行杂交亲和性鉴定,结果显示:全部材料的亲和性分化呈连续分布,可分为亲籼(ICV)、亲粳(JCV)、广亲和(WCV)及非亲和(NCV)4种类型;共鉴定到55份广亲和性材料,主要为中间型(18份)和籼粳交DH株系(34份);亲本具有广亲和性的籼粳交DH株系几乎全部具有广亲和性(占96.2%),且广亲和性强于对照品种零轮,而亲本不具有广亲和性的籼粳交DH中也能产生广亲和株系(占25.0%~57.1%),但广亲和性略差。认为水稻广亲和性的产生可能是由籼粳分化决定的,选育中间型广亲和系是广亲和品种选育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水稻广亲和恢复系725的选育及其利用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恢复系选育中,强恢复力是高配合力的重要基础,亲和性是调节父母本间遗传差异,提高结实率和杂种优势水平的重要途径。两者相比较,在三系杂交稻中,恢复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725是采用爪哇型广亲和系培矮64与高配合力舢型恢复系,明恢63∥泰引1号/IR26杂交选育而成,利用725已配制出一批穗重型超高产组合,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原产澳大利亚的品种8504的广亲和性进行了测交验证,并分析和评价了该广亲和品种的利用价值.该品种广亲和性好、亲和谱广,熟期适宜,米质较好,中抗稻瘟病,与籼、粳杂交,杂种优势均较强,且广亲和性遗传简单.  相似文献   

9.
培迪广亲和基因重组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迪是一个爪哇型广亲和品种,通过杂交改良,已获得广亲和基因与籼稻矮秆基因、胞质不育的恢复基因、光敏核不育基因重组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较好的各类型广亲和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籼粳杂交、广亲和特性鉴定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出CH58、CH59、C18和C84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H58、CH59、C18和C84的程氏指数分别为11、13、13和15,其中CH58、CH59和C18的籼粳属性为偏籼,C84为偏粳。广亲和特性鉴定和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四个恢复系具有良好的广亲和性,且都能恢复滇型、BT型、矮败型等粳稻不育系以及野败型、印水型等籼稻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谱广。花时特性研究表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开花高峰要明显早于粳稻不育系春江16A。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在单株产量、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株高、一次枝梗数和剑叶宽等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与粳稻不育系配组,已选育出春优58、春优658、春优59、春优618等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已通过国家、浙江省等品种审定。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在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的选育及其途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几个基本育成的广亲和恢复系的广亲和性和恢复力进行了验证;总结出广亲和恢复系可通过广亲和系/恢复系(粳或籼)的途径育成的结论;同时,还对广亲和恢复系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广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86年始对水稻广亲和性的资源筛选,亲和谱,遗传和利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在籼粳杂种后代材料及美国稻品种中存在较丰富的广亲和品种,如T984,嘉40,Pecos和L201等均表现有良好的亲和性。2)各广亲和品种亲和谱存在明显的差异。T984,中国91,热研1号和嘉40的亲和谱较宽;而Dourada Percos和中作180的亲和谱较窄,即所谓的特写亲和性品种。3)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遗传亦有不同的表现。热研1号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76-27bB作为籼粳测验种)受一对Sn5基因控制,其位于第6染色体山,与色素原基因C的交换值为4.71%;Pecos和L201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秋光为测验种)除受色素原基因C连锁的主效基因控制外,还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T984的广亲和性(以辐8-1和秋光为测验种)与色素原基因C相互独立。此外,广亲和品种/粳型测验种的F2植株的亲和性强弱与相应的F3株系的平均结实率高低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稻广亲和性与恢复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秋光A和秋光B、萍改A和萍改B、IR36作测验种,对供试的32个品种的广亲和性及恢复性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并通过对培矮64和培C312的系谱分析,探索了广亲和性与恢复性的关系及广亲和基因和恢复基因的传递途径。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大体可分为广亲和恢复系,非广亲和恢复系及广亲和品种三大类;水稻的广亲和性与恢复性在本质是不同的,两种特性基因可以重组于一体。 本研究还初步筛进到一些新的广亲和品种、广亲和恢复系及一个强优势亚种间组台萍改A/DT713。  相似文献   

14.
水稻广亲和性的标记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亲40种质02428、CPSLO为材料,对广亲和性的标记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籼粳交育性的主要位点S-5n与C、Est-2和wx位点连锁。在广亲和系选育及广亲和基因转导中,可以利用■尖色,Est-2和糯性表现等作为广亲和性的标记性状,指导分离世代的株系选择。但这些性状不是广亲和种质所特有的。本文对各标记性状利用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搜集典型籼粳品种、广亲和品种、偏籼或偏粳品系及恢复系并进行杂交。选取25个籼粳亚种间杂种F1,将其划分为5类。以这5类25个组合的生物产量、茎叶重、秆高、出穗期、每穗颖花数、实粒数、结实率等性状为基本资料,分别计算其超亲优势与竞争优势。结果指出:籼粳亚种间杂种F1茎叶重与结实率存在负相关,杂种优势含可利用与非可利用两部分,典型籼粳F1杂种优势是难以利用的,利用广亲和系与偏籼或偏粳恢复系及其派生系或者偏籼广亲和系和偏粳广亲和系配组,实现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应作为当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战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粳型水稻广亲和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就广亲和育种中的亲本利用,配组方式和适宜的选择世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428与籼稻或带有籼型血缘的粳稻品种(系)杂交,其后代出现具有良好亲和性株系的比例较高。这些亲和性较好株系的遗传基础包括:1.真实地含有02428的广亲和基因;2.并非携带02428广亲和基因而仅属于籼、粳品种的中间型;3.既含有从02428转育而来的广亲和基因,同时又属于血缘上的籼、粳中间型。采用WCV/WCV以及WCV/CV//WCV的杂交配组方式更容易获得新的广亲和品系,多亲本复合杂交不利于提高选择效率。水稻的广亲和性受主基因控制,低世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7.
90125A是从日本引进的粳型广亲和三系不育系。其一般配合力高,特殊配合力方差大,与偏籼型恢复系配组优势更强。但开花习性较差,不利于繁殖、制种。在所配制的组合中,应注意提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缩短全生育期,控制每穗总粒数,以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广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1986年始对水稻广亲和性的资源筛选,亲和谱,遗传和利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在籼粳杂种后代材料及美国稻品种中存在较丰富的广亲和品种,如T984,嘉40,Pecos和L201等均表现有良好的亲和性。2)各广亲和品种亲和谱存在明显的差异。T984,中国91,热研1号和嘉40的亲和谱较宽;而Dourada Percos和中作180的亲和谱较窄,即所谓的特写亲和性品种。3)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遗传亦有不同的表现。热研1号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76-27bB作为籼粳测验种)受一对Sn5基因控制,其位于第6染色体山,与色素原基因C的交换值为4.71%;Pecos和L201的广亲和性(以南京11和秋光为测验种)除受色素原基因C连锁的主效基因控制外,还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T984的广亲和性(以辐8-1和秋光为测验种)与色素原基因C相互独立。此外,广亲和品种/粳型测验种的F2植株的亲和性强弱与相应的F3株系的平均结实率高低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继育成广亲和恢复系中413、9308、2070等并以此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投入生产应用以后,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又育成了广亲和不育系064A。该不育系于1996年9月17日通过了浙江省科委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这是我国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育成的广亲和不育系。它的育成,为水稻税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新材料和新途径。”064A是“02428(粳型广亲和系)X培矮64(偏籼型广杂和系)”F1经花药培养纯合加倍的株系,以珍汕97A测交、连续回交育成的,为野政型。其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千株以上的大…  相似文献   

20.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粳稻不育系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的选育经过,并以矮败型春江95A及其同核异质不育系滇Ⅰ型春江95A等为试验材料,开展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型春江95A属偏粳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育性稳定性明显好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具有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良好、异交结实率高和广亲和性好等特点,其可恢复性不同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另外,还对典败型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其杂种优势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