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不同密度对耐密型玉米新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3个高产耐密型玉米品种进行了密植定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下,先行3号、郑单958、浚单20的666.7m^2适宜种植密度分别是4000、4500、4500株,此种植密度下单产分别为643.5、696.3、617.3kg。  相似文献   

2.
耐密型玉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明 《吉林农业科学》1993,(1):10-11,49
<正> 耐密型玉米是指相对于平展型品种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提高种植密度,能够获得较高产量的一类玉米品种。由于耐密品种一般都具有株型收敛,上部叶片与茎秆夹角较小的特点,通常也被称之为紧凑型玉米。耐密型玉米的出现和发展是玉米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  相似文献   

3.
以粮饲兼用型玉米主栽品种龙单2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水平对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在施肥量为N160 kg·hm^-2、P2O575 kg·hm^-2、K2O50 kg·hm^-2时,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最高,在施肥量为N160 kg·hm^-2、P2O5100 kg·hm^-2、K2O50 kg·hm^-2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耐密型玉米品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试验材料本文引用的材料来自“玉米双高栽培技术”课题组。1990年试验结果及公主岭市种子管理站1990年掖单号品种试验结果。各试验点的土壤皆为黑土,有机质含量2~3%,破解氮100~150ppm,速效磷  相似文献   

5.
高油玉米含油量一般在8.0%~10.0%之间,而普通玉米含油量一般仅为4.0%~5.0%。玉米油是一种高质量的食用油,油脂中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对降低血管中的胆固醇和治疗高血压、血管硬化等有明显的疗效。因此,高油玉米作为一种粮油饲兼用型优质玉米备受人们青睐,具  相似文献   

6.
耐密型玉米育种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密度对玉米(Zea mays L.)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选育耐密品种的原则及方法,指出耐密型玉米应当具备株型紧凑、根系发达、茎秆坚韧、高抗种植区域的主要玉米病害等诸多优良性状,为玉米耐密型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玉米材料的耐密性鉴定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交种的耐密性。以夏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个基本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万~15.0万株/hm^2范围内设计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穗部性状、倒伏倒折率和产量的影响,旨为耐密型玉米育种提供合理的选系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4个参试玉米材料的穗长变短、穗粗变细、秃尖长度增大,当密度超过某一个范围后倒伏倒折率明显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2.0万~13.5万株/hm^2;而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的穗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倒伏倒折率明显较低,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同一玉米材料的主要生育期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影响。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种植密度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选择耐密型自交系时低代选系材料的种植密度应〉13.5万株/hm^2,在选择耐密型杂交种时还要保证穗粒数和穗粒重不能降低得太多,对耐密型杂交种进行鉴定时设立一年多点异地鉴定并适当加大鉴定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5个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高油、高淀粉、优质蛋白及普通玉米)成熟过程中,籽粒不同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及积累特点的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玉米籽粒的干物质以及淀粉、粗蛋白和脂肪的积累均符合"S"形曲线;在授粉20~50 d内淀粉积累较快,30~50 d内蛋白质、脂肪积累较快;在籽粒生长过程中,淀粉和脂肪积累均呈抛物线变化,而蛋白质含量变化可以用方程Y=X/(-A+BX)表示。籽粒发育过程中,高油及优质蛋白玉米籽粒含水量降低较慢,是影响两类玉米品种的推广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玉米品种耐密性研究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玉米产量远远高于我国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通过增加种植密度而加大群体数量来提高产量。逐步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也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目前大田生产上常用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衡单6272为试材,在种植密度6.00万~9.75万株/hm2范围内设计了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各品种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当前推广的玉米品种耐密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目前有关玉米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和探讨,认为提高玉米耐密性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品种耐密性主要是源于生理机制的耐密特性,株型不是耐密的充要条件;在生理耐密的基础之上对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改良是选育耐密型杂交种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Most yield and quality traits in corn are quantita- tively inherited and their genetic structure is complex and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 factors. Population im- provemen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nrich the germ- plasm and raise the frequency of excelle…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求低氮、磷胁迫对玉米幼苗的影响,在不同低氮、磷间进行组合,对金穗98、先玉508、三峡玉9号、高瑞171和金13-2 5个玉米品种幼苗在低氮、磷胁迫下的丙二醛、可溶性糖、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5个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氮和磷元素缺乏程度与由此而造成的损伤直接相关;不同氮、磷缺乏的胁迫对玉米幼苗的损伤呈现波动性变化,不同组合对所测定各生化指标的影响及程度不同;在不同氮、磷缺乏组合下,5个品种所观察各指标数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间数值大小存在差异。对生长逆境敏感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分析显示,最耐氮、磷缺乏的是先玉508,而三峡玉9号和金穗98对氮、磷缺乏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山西省中北部春玉米生产特点,进行了氮磷用量及配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低产田、中下等田和中上等田以每hm2施188kgN和112kgP2O5(N:P2O5=1:0.6)增产效果最好,高产田以每hm2施167kgN和133kgP2O(5 N:P2O5=1:0.8)增产效果最好,同时,每生产100kg玉米籽粒吸收N、P2O5、K2O的量与籽粒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但施入氮磷肥后,其利用率与氮磷化肥的分别投入量有密切关系,而且均在化肥有效养分总投入量为225kg/hm2时最高。氮肥利用率在中下等田、中上等田和高产田中以N:P2O5为1:0.8时最高,在低产田中以N:P2O5为1:0.6时最高;磷肥利用率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和氮肥用量的减少而呈下降趋势,且所有地力水平的磷肥利用率在氮肥配比相同时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14.
淀粉副产物混合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淀粉副产物的混合物为原料 ,通过固态发酵法生产单细胞蛋白。结果表明 :原料配比对酵母菌的生长有影响 ;固态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温度 30℃ ,水分 6 0 % ,接种量 1 5 %。混合物的粗蛋白含量提高了8%~ 1 0 %。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了压热-酶法并加入一定量的大豆蛋白肽(5%、10%、15%和20%, W/W)制备了大豆蛋白肽-玉米淀粉复合物,研究了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消化性。结果表明,玉米淀粉颗粒为椭球形或多棱角形,而复合物形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大小不一的片状结构。复合物红外光谱的-OH向低波数处移动,说明和玉米淀粉相比,复合物分子的有序性升高。玉米淀粉的结晶结构为A型,经过压热-酶处理后的复合物结晶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变为B+V型结构。复合物的熔融温度最高为126.81 ℃,说明复合物的崩解温度很高,结晶结构紧密并且热稳定性更高。复合物的体外消化性显著降低,抗性淀粉含量大幅提高,并且随着大豆肽添加量的增加抗酶解性逐渐升高。大豆蛋白肽与淀粉之间主要的相互作用力为氢键,相互作用产生的复合物性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其特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ttttt目的ttttt明确氮素水平对玉米胚乳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ttttttttttttt方法ttttt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个氮素水平,即纯氮0 (N0)、135 (N1)、270 (N2)和405 (N3) kg/hm2,研究施氮水平对玉米成熟期籽粒胚乳淀粉粒粒度分布和糊化特性的影响。tttttttttttttttttt结果ttttt玉米籽粒淀粉粒粒径分布范围为0.40~19.5 μm。不同处理玉米籽粒淀粉粒体积分数和表面积百分比分布都呈双峰曲线,以玉米淀粉粒直径为1.5 μm和12 μm为界线,将成熟的玉米淀粉粒划分为小型(<1.5 μm)、中型(1.5~12 μm)和大型(>12 μm) 3组。淀粉粒数量分布呈单峰曲线,其中小型淀粉粒数量占总数98%以上,说明玉米胚乳淀粉粒主要由小型淀粉粒组成。施纯氮0~27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玉米籽粒小、中型淀粉粒体积分数,降低大型淀粉粒体积分数;显著降低玉米淀粉峰值黏度和保持黏度。玉米淀粉粒黏度与中、小型淀粉粒体积分数呈负相关,与大型淀粉粒体积分数呈正相关,可见玉米大型淀粉粒的淀粉黏度较小型淀粉粒高。tttttttttttttttttt结论ttttt适宜氮素水平通过调控玉米淀粉粒度分布,即增加中小型淀粉粒比例、降低大型淀粉粒比例,进而改变淀粉糊化特性,即降低了淀粉峰值黏度、保持黏度与最终黏度等参数。tttt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夏玉米品种搭配及氮磷钾统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全年总产和肥效,试验在全年N、P、K肥施用总量分别为630、296、302 kg/hm2的情况下,探讨了上下茬配额及品种搭配对全年总产量的影响。4因子裂区设计,主处理为上下茬品种搭配,副处理、副副处理及次副副处理分别为N、K、P在上下茬的分配比例。品种搭配、K处理、N×P、N×P×K对年总产作用极显著,P处理、品种搭配×P×K作用显著。石新733与郑单958搭配,N平均分配,冬小麦施2/3的PK肥、夏玉米施1/3,是获取全年高产的最优方案,并突破了19 500 kg/hm2。N、P、K上下茬平均分配、或小麦均施2/3、或玉米均施2/3,都不利于全年高产。  相似文献   

18.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籽粒油分在F1与中亲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母本、父本呈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在F1与父本、中亲值、高亲本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母本、低亲本相关不显著,籽粒油分与蛋白质呈正相关(r=0.319),籽粒油分与单穗产量呈负相关(r=0.478),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对籽粒油分影响较大的性状为胚重比值、胚体积比值,行粒数、叶片数与籽粒油分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的有效途径之一,秸秆的有效降解可以增强还田效果.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分析不同粒径秸秆对N,P,K的释放情况,筛选出玉米秸秆还田的最佳预处理条件.结果看出,不同粒径秸秆在黄孢原毛平革菌的作用下,对N,P,K等营养元素的释放存在明显差异.粒径4~5 cm秸秆全N,P,K含量增长趋势明显,在第35 d时,全N,P,K含量分别为13.13,2.05和26.24 g/kg,增长率达到了103.70%,147.90%和62.90%.粒径0.5 cm秸秆的速效N,P,K含量增长趋势明显,在第35 d时,速效N,P,K含量分别为2.71,1.75和22.80 g/kg,增长率达到了289.52%,72.50%和37.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