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4—1986年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定西县鹿马岔流域的定位研究资料,对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存在问题,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对该农业生态系统采用的调控对策以及所产生的相应效益提出了开发该区农业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1984年12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所长夏训诚随新疆干旱地区代表团赴美考察。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参观访问亚利桑那大学的过程中,了解到该大学干旱地区研究办公室所进行的研究工作有特色,在开发和利用美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方面所采用的技术和  相似文献   

3.
一、新疆昆虫生态地理特点 从昆虫区系来谈,新疆地处中纬度欧洲大陆中心。新疆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而南疆(天山以南)则为全世界少数极端干旱地区之一。这里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世界上广大荒漠区都处于亚热带,而新疆是处于温带,在气候上属温带荒漠气候带。年总辐射为125—15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550—3,500小时。年平均日较差为11—16℃,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夏季酷  相似文献   

4.
新疆虽然是干旱地区,但水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以全疆的面积平均,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不足150毫米,年平均径流深不及50毫米,而蒸发量大,是个典型的干旱地区。但是新疆并没有象世界上其他的干旱地区那样,如中东的科威特等国,地表没有河流存在;也不象非洲的沙漠地区那样,只有小片的绿洲分布,而是发育着众多的河流和有着成片的绿洲。这是由于新疆的周边及中部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  相似文献   

5.
坎儿井适宜于新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是有效抗旱减灾的水利灌溉工程。民国初年杨增新主政新疆,致力于全疆水利建设,推动吐鲁番、鄯善等地坎儿井发展,坎儿井建设及以其为中心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转,揭示出乡土社会在长期的抗旱避灾行动中人与自然、公与私、责与权、民与官、地方与国家等多种关系的交织互动。  相似文献   

6.
新疆土壤盐碱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新疆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盆地,气候干燥炎热,平原地区普遍分布着盐碱土。其中耕地土壤盐碱化的危害,是造成新疆农业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发挥新疆资源优势条件出发,根据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的特点,提出了全面掌握灌区水盐运动规律,因地制宜地运用农、水、林、牧等综合措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关键生境要素。在分析白杨河流域概况及水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对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及生态耗水现状与生态需水预测进行了初步探讨。说明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用水的要求,杜绝盲目、掠夺式开发,使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8.
策勒县环境容量初步评估杨志品,高立鼎,徐锦峰,柴新玲(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干旱地区人口承载的环境容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数值。其大小取决于能量的投人、资源开发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环境容量是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新疆玛河流域石河子绿洲为例,采用三维立体容积法衡量其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状况,并与新疆、全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新疆、全国农业系统综合效益分别为2.06、1、2.87。石河子绿洲虽然在资源开发维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生产功能维、经济增值维方面均处于劣势,而只有三维之间协同作用才能创造最佳的总体功能。今后该区域应该立足资源优势,在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化方面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10.
新疆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利用400万植被图,并借鉴景观分类方法,对新疆荒漠生态系统进行了划分,将新疆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4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新疆荒漠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荒漠生态系统总的面积为65.46×104km2。荒漠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强的地带性规律。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环天山和昆仑山山原和山麓地带。荒漠生态系统在各县域行政区域中的分布规律是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生态系统跨越的县市最多,最少的是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本文同时在荒漠生态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20年荒漠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新疆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增加了13.83×104km2,说明新疆总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是降低的。在其他类型向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转移面积最大的和最多的是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和灌木荒漠,面积分别为12.20×104km2和12.16×104km2。这两种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分布在南疆,说明南疆的生态环境变化更剧烈。  相似文献   

11.
中亚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柽柳(Tamarix spp.)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具有复杂相互关系的概念,研究内容极其多种多样。不同生态系统关键种(Keyston species)的确定及其生态作用与经济开发的研究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从柽柳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地位和对分布区人群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角度,说明这类植物是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草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干旱区草地健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位于中亚干旱区,典型的"山盆"地形结构孕育的天然草地具有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又因水热组合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草地类型,这使得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成为一项系统的复杂工作,急需构建适用于新疆的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本研究以新疆草...  相似文献   

13.
蓝藻是唯一具有原核生物结构而又有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物类群。它们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放氧,为地球大气提供氧气。同时又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气而合成可利用的氮化物。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氮、氧以及二氧化碳循环中均起重要作用。蓝藻对恶劣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在各种逆境中能够生存与发展。因而在生态脆弱环境中,它们起着极显著的能量与物质循环作用。我们在1988—1990年,对新疆干旱地区陆生固氮兰藻生理生态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分布做了较详细的考察。对北疆大部分地区和南疆沿天山南坡前山带,约40万平方公里范围的不同生态条件进行考察和采集样品,并做有关生理及生态条件有关因子  相似文献   

14.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新疆已实践两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实践结果,发现在农业生产中存原主要问题是:人们在对“两高一优”农业的理解及其在具体的生产中部忽视了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这两个问题在新疆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中又尤为重要。为使“两高一优”农业在新疆绿洲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本文认为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发展目标是: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新疆已实践两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实践结果,发现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们在对“两高一优”农业的理解及其在具体的生产中都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这两个问题在新疆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中又尤为重要。为使“两高一优”农业在新疆绿洲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本文认为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发展目标是: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新疆30多个主要湖泊的pH、矿化度及水化学类型作了研究,并按湖水的盐分含量和矿化度划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及盐湖三种类型。新疆由于是内陆干旱地区,淡水湖的面积很小,主要是咸水湖和盐湖。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干旱地区的沙漠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面积很大的国家。建国后40多年来,他们依靠科学技术,经过艰苦奋斗,把一个水土资源极其贫瘠的荒漠土地改造成为万顷良田,并使其农业生产迅速达到高度现代化的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他们在开发干旱地区沙漠农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我国和世界同类地区的农业开发都有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设施的研制及适应沙漠农业的一整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疆气候变化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独特的气候-植被特征,利用遥感技术对植被光合作用解析,应用有关模型参数修正,构建适用干旱区的光能利用率模型NPP-GPEM;模拟估算新疆20年陆地生态系统1 km像元的年净第一性生产力,并进行其时空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检验较好地反映了新疆NPP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明显体现出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吸收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明干旱区植被生理特征的光能利用模型较合理,为干旱区生态系统研究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估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在我国大量生态学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进行了描述,并利用市场价值法、费用代替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生产成本法定量评价了新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新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1345×107万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9.1763×105万元,间接经济价值1.0428×107万元,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1.36倍。可见,新疆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间接价值,即生命支持系统的价值上。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4—2013年新疆农田生产投入和农作物产量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及碳足迹的变化动态以及在各县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量从1994年的179.46万t增长到2013年的474.15万t;不同年份农业碳排放均主要源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不科学的灌溉方式,其最大贡献率分别为40.02%和41.56%;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20年间增加了2185.04万t,棉花对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贡献最大,多年平均贡献率达47%;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区域主要集中在南疆的县市并呈现出沿天山对称的趋势;1994—2013年,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1994年的2 732.63×104C·hm-2·a-1增加至2013年的4 474.89×104C·hm-2·a-1,碳足迹增加了283.59×104C·hm-2·a-1,表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碳生态盈余的现象,种植结构生态效益指数大于1的年份为11个,种植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