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切实加强河西走廊地区肉牛场的规范化建设,促进肉牛养殖业体质增效。本文就河西走廊地区的肉牛场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肉牛场的规划设计与布局建设措施,推动了肉牛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省科委、省农委分别委托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承担的“河西盐碱地种草研究”和“河西次生盐渍地草地农业建设技术承包”项目最近在张掖通过专家验收。目前在我国,农业尚无法利用的盐碱地约3亿亩,甘肃省河西地区有2700万亩,其中有水利设施的次生盐渍化地约130万亩。这些土地,由于盐碱的侵蚀,农作物的产量极低,严重地区寸草不生,群众称之为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  相似文献   

3.
河西地区光照资源的空间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河西20个气象站点的光照气候资料,建立河西地区光照的空间分布模式。该模式可以推算出河西地区无资料地区各点的日照时数,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河西无资料地区的光照时间分布规律。该模式为农业合理布局和建立合理的农业种植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河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勃  郝建秀  李太安  张华  张凯 《草业科学》2003,20(11):36-39
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区域生态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河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河西地区处在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位置,是21世纪初西部地区优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农业发展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应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特色经济为方向;“再造河西”应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生态“再造”和效益“再造”。  相似文献   

5.
以河西地区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时间序列的MODIS和野外实测数据,探讨了现有的3种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2001–2015年河西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VI的经验模型能够在大范围内较好地估算植被覆盖度;河西地区草地生长季植被最大覆盖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2001–2015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出极显著增加的趋势(P 0.01),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植被恢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退化草地零星分布在马鬃山北部、石羊河流域西部以及祁连山东段地区。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对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兼容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现状、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播种密度对草产量及其他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甘肃河西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中播种密度过大导致出苗率低、保苗困难等问题,本研究探索紫花苜蓿在河西地区的适宜播种密度。结果表明,在河西地区紫花苜蓿的适宜播种密度为600万粒/hm2,在此密度下草产量和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最高,分别为24 776.66 kg/hm2和4 924.5 kg/hm2;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呈现出返青提前而开花推迟,同期株高增加,耐旱能力下降,干物质含量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退耕还林模式--以临泽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占玺 《草业科学》2004,21(1):15-16
以临泽县为例,就河西走廊绿洲地区的退耕还林模式问题进行分析.从彻底根治大风和沙尘暴及干热风等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提出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灌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和灌区外围综合治理模式,为临泽县乃至河西走廊绿洲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西地区农业气候资源与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李广  侯扶江 《草业学报》2002,11(3):80-84
通过对河西走廓气候资源和K值的空间分布的分析,得知河西气候资源与K值的空间分布具有非常显著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西走廓气候资源空间分布模型,并根据K值与积温,降水与海拔的对应回归关系对河西植被进行分类。该模型可以推算出河西走廓无资料地区各点的气候资源,揭示河西走廓无资料地区气候资源分布规律,为划分植被类型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对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兼容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现状、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的思路。1甘肃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现状近年来,甘肃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使畜牧业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掖肉牛分布在河西荒漠区,主产于河西走廊一带,是当地重要的经济畜种,也是典型的高原模式畜种,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本文对高海拔高寒地区放牧的张掖肉牛与平原区放牧的张掖肉牛进行了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的研究,并观测其环境适应性及抗病力。  相似文献   

12.
发醉床养猪,猪舍的建设是发酵床养猪技术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发酵床猪舍设计并不相同,在发酵床猪舍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生物发酵床养猪法对于猪舍建设要求较高,我们经过三年多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在甘肃河西地区气候条件下生物发酵床养猪保育、育肥猪舍设计和建设要点。  相似文献   

13.
我省有荒漠、半荒漠草地八千多万亩,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分布于河西地区,是河西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为了改变该类草地植被稀疏、生产性能低下、退化严重的状况,促进河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自1981年以来,我们在永昌县近五十万亩的半荒漠草地上进行了培育改良试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区域特色、学科特点及教学论角度,对河西地区中学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及重要理论作出阐述,如当前河西地区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并对河西地区的中学体育课堂提出一些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为给甘肃地区猪瘟的防控和检测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根据典型猪瘟病毒的E0基因设计引物,建立猪瘟RT-PCR检测方法,并评估其特异性,同时用该方法检测甘肃河西地区猪瘟的流行状况,通过基因测序分析E0基因序列特征。建立的猪瘟RT-PCR检测方法对猪瘟病毒c DNA检测为阳性,而对其他病毒c DNA检测为阴性,甘肃省河西地区猪瘟流行广泛存在,流行率为26.92%,且流行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0.2%~96.3%;氨基酸同源性为73.0%~95.4%。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猪瘟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且甘肃河西地区猪瘟的流行毒株E0基因进化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6.
结合河西走廊地区甘草育苗现状和根系生长特点,借鉴塑料网格育苗技术优势,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甘草的塑料网格育苗技术,为提高育苗质量、简化起苗操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草地农业系统对河西商品粮基地的作用——IRM决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甘肃河西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农业的机制过程构造了河西农业系统的IRM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可行性,论述了不同相互组合生物效率的放大,阐述了人口控制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河西农业生态系统向草地农业系统转化的战略方针,提出了荒漠-绿洲-山区不同系统相互配合的战略决策,根据这些战略方针,河西不仅能建设好商品粮基地,而且可以建设成商品肉基地。  相似文献   

18.
甘肃河西五种甘草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5种甘草属植物在甘肃河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及药用价值,以栽培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刺果甘草及黄甘草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特性及根部甘草酸、甘草苷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地区栽培的5种甘草属植物学特性差异明显;刺果甘草主茎高、小叶数及地上部分鲜重最高,黄甘草居最低水平;甘草根长显著高于其他4个种,但根部鲜重与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及刺果甘草无显著差异;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均为3年生比2年生显著增加;3年生根中甘草酸含量除刺果甘草含量最低,其他4个种均达到药典标准,而甘草苷含量则只有甘草达到药典标准。综合各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指标,认为在甘肃河西荒漠化地区,甘草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可作为甘草药材的基源植物推广种植,而刺果甘草则可作为河西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物。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了河西走廊农区概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河西走廊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河西走廊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调整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河西绒山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绒山羊原始品种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的地方品种,来源无确切考证,有学者把它划归于西藏山羊类群,以黑、白色为主,是国家最早命名的优秀地方品种,属绒、肉、皮兼用型.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南北两山地带.1998年全河西地区存栏72.86万只,占全省山羊总数的24.66%,饲养量达90.55万只.在几十年的改良选育过程中,经过多次经济杂交、级进杂交,尤其是1996~1998年由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主持,组织河西绒山羊主产区的天祝、肃南、肃北等县实施的"河西绒山羊选育提高研究"项目,使河西绒山羊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