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简信 《杂交水稻》1989,(5):24-24
当前,我国杂交水稻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是早稻。全国早稻面积有14000万亩,而1988年杂交早稻只种植.2500多万亩,约占早稻面积的17%。要迅速发展杂交早稻,关键是尽快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早、中熟组合。因此,多年来突破早、中熟早稻组合是各科研单位的热门课题。近年,湖南杂交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双季超级杂交早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是中国水稻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回顾了长江中游超级杂交早稻新组合选育、配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取得的进展.指出生育期短、前期低温冷害、中期阴雨寡照、后期高温逼熟是影响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超级杂交早稻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3.
1986年衡阳市种植双季杂交早稻2.45万亩,亩产488. 8公斤,较常规早稻增产25.6%。衡东县岭茶乡集贤湾村杂交早稻成优49,46.1亩,亩平543.5公斤,最高亩产达605.8公斤。1983—1986年全市共种杂交早稻33.88万亩,亩产470.8公斤,较同期常规早稻单产高82.6公斤,增产21。3%。从近三年全市种植的情况来看,杂交早稻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一定幅度内,适当发展双季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杂交早稻,夺取高产,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组合是能否发展杂交早稻的重要问题。 1978年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4.
从我省水稻生产地位阐述发展优质超级杂交早稻对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省优质超级杂交早稻的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我省发展优质超级杂交早稻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5.
湖南杂交早稻种植面积较小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志明 《作物研究》2012,26(5):552-554
简要介绍了湖南杂交早稻生产现状,剖析了杂交早稻种植面积较小的原因,提出了扩大杂交早稻种植面积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杂交早稻的发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总结了我国杂交早稻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杂交早稻的遗传研究,生理生化基础和育种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杂交早稻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杂交早稻强优组合选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省早稻面积约2800万亩,在开发杂交早稻方面算是走在前列的,但面积还不很大,不上100万亩。我国长江流域早稻9000多万亩,加上两广,在一亿亩以上,杂交早稻占的比重就更小,本文就我县近年推广杂交早稻的效益,谈谈它在粮食增长中的地位. 一、杂交早稻增产潜力很大 1983年,中国农牧渔业部把杂交早稻列为全国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为了摸索杂交早稻在我县的应用,我们积极组织试验示范。当年试种1001亩,平均单产450公斤,比全县早稻单产水平高115.5公斤,增长32.9%。1984年全县扩大种植2.22万亩,占全县早稻面积5%,验收和调查情况表明:无论在平原还…  相似文献   

8.
于金泉  童银舟 《杂交水稻》1999,14(2):33-33,42
介绍了安徽省东至县杂交早稻的发展状况以及推广杂交早稻的有利条件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杂交早稻自1985年在湘北逐年示范推广,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近几年来却出现了大幅度的滑坡,面积锐减。作者从技术、实践诸方面论证了杂交早稻在湘北推广的可行性与必然性,以期加速杂交早稻在湘北地区的大面积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有计划推广种植杂交早稻,经过持续几年的稳步发展,杂交早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江西为例,全省1996年杂交早稻的种植面积达46.67万hm2,占早稻种植面积的35%。1990~1996年,我们开展.了“杂交早稻纹枯病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经过室内外试验及大面积示范推广,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杂交早稻纹枯病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累计推广15.22万公顷。(-)综合防治的策略与技术1.充分发挥中抗纹枯病早杂组合的自然控害作用近几年,多数杂交早稻组合由于其丰产及中抗纹枯病等特点,种植面积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机插栽培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机插秧的推广、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四川盆地以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粳稻三类共计10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机插栽培条件下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结果】1)三种不同类型品种的水稻移栽后干物质积累均很好地符合Logistic曲线。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物质积累均较快,缓增期短,快增期长,物质积累有一定优势;粳稻物质积累速率小,渐增期、缓增期较长,快增期短,物质积累处于劣势。2)三种类型水稻品种相比,在成熟期中籼中熟杂交稻营养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低,生殖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高;中籼迟熟杂交稻成熟期叶片占比最高,而粳稻则是茎鞘比例高、穗比例低。3)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的茎鞘、叶片物质输出率和物质转化率均为正值,但粳稻茎鞘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和叶片物质转化率均小于0,叶片物质输出率也仅为1.26%。4)中籼中熟杂交稻的产量、每穗实粒数、籽粒充实率、充实度最高,中籼迟熟杂交稻的结实率、千粒重最大,粳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最高,说明籼稻产量主要与穗部性状有关,而粳稻主要与田间有效穗数有关。【结论】在四川盆地的机插栽培条件下,杂交籼稻需提高其有效穗数、成穗率;粳稻需筛选大穗型品种,提高每穗粒数和籽粒充实度。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个籼型三系杂交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对其淀粉RVA谱特征值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RVA谱特征值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遗传差异,其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均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并以加性效应为主;杂交稻亲本RVA谱特征值一般配合力(GCA)效应高的,其后代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不一定高;杂交稻母本RVA谱特征值GCA方差在总的基因型方差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父本和组合SCA方差,表明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主要受不育系的影响;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竞争优势与母本的GCA极显著正相关,且决定系数较高,表明杂交稻母本的一般配合力高,其所配杂交稻组合的竞争优势也强;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峰值黏度存在明显的超高亲优势;糊化开始温度存在超低亲优势;其他性状存在中亲优势。  相似文献   

13.
温敏核不育系株1S是育种上广泛应用的优良早籼型水稻不育系,1999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自审定以来,以其为母本所配组合在湖南省区域试验早稻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大批组合通过审定,并在湖南省及南方各省区得到大面积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通过对历年湖南省区域试验中株1S系列组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其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等进行了相关分析,为选育高产优质的理想株型品种和合理的栽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早中熟品种产量与米质、感病性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八两优100(杂交早稻)和威优46(杂交晚稻)为材料,研究了施用控释氮肥对稻米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及其组分以及叶片和籽粒中硝酸还原酶(NRase)、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八两优100和威优46控释氮肥处理糙米蛋白质、复合蛋白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尿素处理,其中谷蛋白和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增幅明显。施控释氮肥的八两优100和威优46糙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限制性氨基酸含量均较施用尿素的明显提高。在施用尿素和控释氮肥条件下,供试两组合叶片中NRase、蛋白水解酶、GS以及籽粒中的GS活性的动态变化一致。施用控释氮肥有利于功能叶中NRase、GS、蛋白水解酶以及籽粒中的GS活性维持较高水平。控释氮肥对杂交水稻功能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籽粒中蛋白质合成及氨基酸积累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控释氮肥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产量和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两系亚种间杂交早稻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凯明 《杂交水稻》1997,12(1):18-22
根据测定分析,初步表明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早稻组合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具有明显的中、后期优势,尤以生育后期优势显著。干物质的分配较合理,根系和穗部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叶面积适中。后期光合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广西杂交早稻的现状和育种策略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从产量,米质和抗性等方面分析了广西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杂交早稻组合的现状,认为优质化和多元化是杂交早稻的发展方向,以现有高产水平为基础,改良品质和抗性,选育适应市场的优质高产组合是广西“十五”杂交早稻育种攻关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三系杂交籼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安徽省20a来三系杂交籼稻的育种成就和存在问题,指出今后的育种目标应主攻早熟、优质、超高产,并选育适于机械化制种和耐旱的组合;技术路线上早杂以选育早熟恢复系,中晚杂以选育优质不育系,亚种间组合以选育广亲和不育系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最近十余年,是我国杂交稻优质化从修订审定指标引导到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优质杂交稻的选育与推广进程,对于完善和指导未来的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试验材料与数据来自2009-2020年我国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推广面积统计汇总、品种审定试验结果及品种系谱资料。分析了各主要稻区优质杂交稻品种的推广应用总体情况,梳理了主要优质杂交稻品种利用的不育系、恢复系及各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还回顾了各稻区主栽品种更替历程。【结果】这一时期,我国优质杂交稻品种推广面积持续快速增长,各主要稻区品种优质率显著提升,但高档优质稻品种仍然缺乏。优质杂交稻品种的亲本来源比较单一,集中于15个骨干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我国各主要稻区主栽优质杂交稻品种总体上进行了1~2次大规模更替。【结论】过去12年来,得益于水稻科研育种技术创新驱动,我国杂交稻优质化育种进程明显加快,各稻区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不断涌现,推广面积快速增加,生产主推优质品种比重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对2003-2011年通过江西省审定早稻品种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江西省审定早稻品种的平均产量随着年度推进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产量为6.98t/hm^2,变幅为6.04~7.70t/hm^2;杂交早稻产量高于常规早稻;迟熟组平均产量高于早中熟组和优质组;高产品种仅24个,平均产量7.09t/hm^2。在一定范围内,早稻品种的生育期和株高与其单产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