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可拓融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可拓融合模型,探讨了可拓集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土壤环境的污染等级,实现了对土壤环境信息的定性与定量的集成描述。运用该方法对某地区土壤污染进行了等级评判,得出的结论符合实际情况,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核桃壳滤料广泛应用于油田污水处理,每年因此产生大量的废弃核桃壳滤料,由于将其露天堆砌在地面上,滤料上的污染物在降水、风力、地表径流等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直接影响到堆砌场地周边的土壤、大气、水源的质量.采用标准方法对油田废弃核桃壳滤料上的污染物组成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为原油、CaCO3和Cd2+、Pb2+重金属离子,污染物总含量较高,与原油组成相比,废弃核桃壳滤料上的芳烃含量增加较多,饱和烃和胶质有所减少.借助一维对流-弥散方程建立了模拟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通过室内土柱实验确定模型参数,同时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将实验及模拟的结果相结合可知,该模型可以用来模拟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符合y=y0+A1exp(-x/t1 )+A2exp(-x/t2)规律.研究结果为油田废弃滤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对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历程回顾的基础上,本论文对新颁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主要特征、标准值内涵及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具体应用等进行了延伸阅读,对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基本框架进行了分析,针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新颁布农用地标准宣贯、正确使用等提供资料,以服务于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预防、风险筛选和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修复和风险管控,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土壤的石油污染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土壤石油污染的研究方法 ,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的途径、存在形态及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归宿。同时指出 ,在进行土壤污染研究中 ,首先必须正确选择研究对象 ;然后要对污染方式做深入的调查 ,以确定其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 ;最后 ,根据石油类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途径 ,结合不同污染现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染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用Simpson 数值积分公式构造背景值的GM(1,1) 建模新方法,并通过算法分析和一些实例说明了该方法对很多时间序列应用方便,且其模型的拟合精度也比一些文献中的建模方法有明显改进.认为所提出的方法是建立GM(1,1) 预测模型时值得考虑的一个新方法,这不仅将对GM(1,1) 建模方法的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算法依据,而且对合理应用GM(1,1) 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环境污染中土壤污染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污染不仅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还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对此,本文分析研究了农业生产中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农业生产中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方法,农业生产中土壤环境的微生物监测以及土壤污染的生物学评价。通过这些内部的分析研究来判定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有效地防止土壤污染,促进农业的丰产和增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定有效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方法]在分析当前国际上有关土壤环境保护领域的动态以及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1995)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结果]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现有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存在诸多不足,已无法满足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制定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十分重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壤污染情况,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参考国家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建议我国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应当包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控制标准、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结论]该研究可为预防和治理我国土壤污染、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健全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是强化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管的有效手段,是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案》提出,要切实提升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9.
灰色GM(1,N)自记忆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灰色多变量自记忆模型进行了尝试性研究,首次将系统的影响因素在建模时加以考虑,给出了建立灰色GM(1,N)自记忆模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和田绿洲月蒸发能力实测资料,建立了灰色GM(1,2)自记忆模型,取得了理想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建立的多因素影响的灰色自记忆模型有着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盘锦市典型区域土壤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盘锦市油田矿区、重污染企业、垃圾处置场、蔬菜基地、大洼工业园区等区域及周边地区土壤石油烃污染现状的监测与评价,查明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分布状况和土壤污染特征,提出石油烃污染的有效防治措施,为科学规划使用和修复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农田土壤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乌兰浩特地区农田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索对农田土壤污染物进行判定和识别,并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状况进行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土壤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揭示土壤污染物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可对定量化的土壤复合污染研究或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说明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为今后土地整理工作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供经验。【方法】参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相关标准,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环境4个生态要素中,选取了11个指标构成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结果】利用构建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物元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显示,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等级为“较好”,较土地整理前的“一般”等级有很大提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水量供需能力和灌溉保证率得到提升,水土流失得以控制,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中低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系统抗灾能力增强。【结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物元分析模型在用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京郊典型作物生产体系施肥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北京市顺义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和露地蔬菜两种作物生产体系为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综合考虑全球变暖、环境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毒性、能源消耗和淡水资源消耗6种环境影响类型,分别以年产1t作物产品干物质和种植1hm2作物为评价功能单元,系统研究了施肥的资源环境影响潜力。结果表明:对于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生产系统,年产1t产品(干物质)施肥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46和2.11,种植1hm2作物施肥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则分别为4.74和26.77;农田种植环节环境影响潜力的贡献分别占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潜值的95.1%和99.1%,远远大于肥料生产环节;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潜力均表现为水体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全球变暖>淡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土壤毒性;肥料氨挥发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酸化的主要途径,硝态氮和总磷的淋洗径流损失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优化施肥量是控制作物生产施肥潜在环境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生态系统与生境、人类生存安全度、生态经济三大类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对项目区和对照区的评价指标分别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矿区开发前后的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定量评价结果及由于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结论,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大冶市金牛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法和特尔菲法等对其规划前后的土地利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后的环境有了显著提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金牛镇未来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可有效改善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刘浏  陈雁  周扣洪  张幸  黄冬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16-13518
[目的]对江苏沿海农田改造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方法]以射阳沿海农田改造为例,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与监测、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等方法,构建了沿海农田改造的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物资源、土壤、植被、水环境4个子系统,共12个指标。[结果]江苏沿海农田改造对土壤、生物资源、植被、水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准则层土壤、生物资源、植被、水环境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614、0.219、0.118、0.049,土壤指标所占权重最大,说明农田改造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大。12个指标中,核心的指标依次为土地垦殖率(权重0.389)、种群密度(权重0.164)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权重0.088)。因此,在以后此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突出上述主要特征因子的识别与评价、监测等内容。[结论]该研究为江苏沿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水环境容量的资源性出发,提出区域水环境容量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水环境容量一维模型。根据水环境对水体中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各自容纳能力,建立水环境容量空间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区域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对N污染物的相对空间,评价了污染物对该资源空间的占用现况,并探讨了各污染源对该空间的最适占用及污水处理厂的最佳运行方式,以实现水污染控制的更有效和更经济管理,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作物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大环境下,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风险评估也受到高度重视。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认为是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影响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被纳入风险评估的范围。本文将以近十年国内外已经发表相关研究为理论依据,概述了转基因作物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系统评价转基因作物释放对于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对环境效应的评价包括通过建立区域水土保持信息平台,研究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关键要素的影响,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进行生态评价,以及通过灰色系统的理论评价社会经济效应,这都为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海龙  吕耀  王露  沈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41-13944,14151
我国在"不争粮,不争耕地,不争(食用)油、糖,充分利用边际土地"的原则下,规划了较为宏大的能源植物种植目标。但由于"三不一充分"原则过于笼统、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力以及边际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与生态风险尚未明确等原因,大面积种植能源植物,尤其是以第一代生产生物乙醇为主的能源植物,可能对农业土地利用构成压力,也可能使多用途的糖类、油料作物转而用于生物燃料生产,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农用地与农业生产。边际土地开发也可能加剧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水质下降等问题。鉴于目前国内进行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决策者应慎重规划我国能源作物种植规模与种植布局,对于其环境效应给予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