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土壤水分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造林的关键因子,为查明人工林土壤水分消耗状况,以晋西北岚县人工柠条和油松为研究对象,草地作为对照,定量分析和评价0~600cm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变化。结果表明:油松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在7.8%~9.7%之间变化,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范围为7.3%~11.3%;油松和柠条林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度干层和中度干层,含水量小于6%的重度干层不存在;油松林地枯落物的水文效应使其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异低于柠条林地。不同土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不同。从土壤水分亏缺的垂直变化来看,表层中层底层。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柠条油松草地。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水保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植被减少径流和泥沙的功效不同,东坡不同类型植被小区径流深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农地;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林;东坡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农地>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不同类型植被在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均值均很低,其中对土壤水分利用强度由大到小分别为柠条>沙棘>刺槐,100cm以下土层,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均存在利用性干层。  相似文献   

3.
定西龙滩流域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定西市安定区龙滩流域7种人工植被类型(柠条林、油松林、侧柏林、山杏林、退耕紫花曹蓿地、退耕隔坡林地、农田)20个野外样点的土壤水分定位观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具有显著性差异;2)坡位并非是影响该流域土壤水分变化的显著因子;3)坡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2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分界点;4)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可划分为土壤水分的弱利用层、主要利用层和调节层;5)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地表(0~20cm)最大,0~140cm土层呈递减趋势,140~200cm土层基本保持“恒定”,120~140cm土深为土壤水分速交层和稳定层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4.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5.
长潭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长潭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分布时,本研究发现,不同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不同功能区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0~5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5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缓冲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大于核心区与实验区。  相似文献   

6.
晋西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钻法对晋西北朔州地区杨树林、柳树林、草地3种植被类型0~60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表现为草地杨树林地柳树林地。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比杨树林地高1.25%,比柳树林地高1.9%。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减小后上下波动,然后趋于稳定。0~100cm土层范围内,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小为草地柳树林地杨树林地;在200~300 cm、400~500 cm土层范围内,变异系数表现为柳树林地草地杨树林地;300~400 cm、500~600 cm土层范围内,变异系数大小为柳树林地杨树林地草地。越靠近表层,土壤干化现象越严重,柳树林地干化现象最明显,含水量变化最剧烈,杨树林地次之,草地最稳定。  相似文献   

7.
黄土区人工林的土壤持水力与有效水状况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以晋西北黄土区河北杨林,小叶杨林和柠条灌木林为对象,就各人工林地的土壤持水力和在4个不同降水的土壤有效水动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间土壤持水力和比水容量为:河北杨林〉小叶杨林〉柠条灌木林。各林地的土壤持水力和供水力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8.
锰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了湖南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2种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地土壤pH值、Mg、Ca的含量高于对照地和自然恢复地,而N、P、K的含量仍低于对照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试验林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均为Fe〉Mn〉Pb〉Zn〉Ni〉Cu〉Cd,且人工植被恢复地〉自然植被恢复地〉对照地;不同林地之间,同一月份同一土层的细菌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基本为人工植被恢复地〉对照地〉自然植被恢复地,各层土壤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为7月份〉5月份〉11月份;不同林地之间,0~20 cm土层的真菌数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20~40、40~60 cm土层的真菌数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各层土壤真菌数量季节变化规律为7月份〉11月份〉5月份;不同林地之间,同一月份同一土层中的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化学性质、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化学性质、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不同,其中,土壤中少量的重金属Zn元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浠水县荒坡地、农耕地、马尾松林地和农林复合地(桃树+黄花菜)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试验测定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土壤容重表现为荒坡地(1.57)〉桃树+黄花菜(1.51)〉农耕地(1.49)〉马尾松(1.45);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马尾松(44.97%)〉农耕地(43.70%)〉桃树+黄花菜(42.82%)〉荒坡地(40.52%);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表现为马尾松(179.89mm)〉农耕地(174.80mm)〉桃树+黄花菜(171.03mm)〉荒坡地(162.07mm)。不同植被类型的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9月〉6月〉3月〉12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喀斯特白云岩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及分布规律,为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白云岩草地、灌丛、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1月利用网格法分0~10 cm和10~20 cm土层进行土壤取样并分析,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 ](1)除草地和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外,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 0.01),土壤水分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天然次生林草地人工林灌丛,最大值(40.22%)是最小值(18.59%)的2.16倍,变异系数为5.34%~29.42%。(2)草地和灌丛浅层土壤水分半变异函数的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深层土壤为指数模型,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均为指数模型,草地变程最小(4.24 m),而人工林变程最大(16.48 m),灌丛基台值最大(14.42),天然次生林块金值最大(1.27)。(3)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值均发生于样地内上半部,深层土壤水分含量高于浅层土壤,且同种植被类型在0~20 cm土层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4)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总孔隙度成正相关,与土壤密度成负相关,植被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水分含量,但并非随植被的正向演替而增加。[结论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空间结构明显,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4种植被类型中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含量最高,草地土壤水分连续性最差,人工林土壤水分连续性最好,同种植被类型在0~20 cm土层水分分布相似。在相同气象条件下,植被类型、坡位、土壤密度和孔隙度可能是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分布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对内蒙古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林地类型下以及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内不同林地土壤蓄水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油松纯林(1 985.52t/hm^2)〉小叶杨纯林(1 923.81 t/hm^2)〉小叶杨柠条混交林(1 904.22 t/hm^2)〉山杏纯林(1 896.38 t/hm^2)〉油松沙棘混交林(1 867.98 t/hm^2)〉桑树山杏混交林(1 765.13 t/hm^2)〉柠条纯林(1 637.79 t/hm^2)。乔木林和乔灌混交林的土壤蓄水能力明显大于灌木林,其中尤其以阴坡油松林的蓄水能力为最好;立地条件不同,土壤蓄水能力不同,无论何种林地,都是阴坡好于阳坡,下部好于上部。  相似文献   

12.
库布齐沙漠东北缘人工林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季节研究了沙柳和杨树固沙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固沙植被的恢复,土壤水分状况具有恶化的趋势。流动沙丘(对照)0~60 cm土层含水量好于沙柳林地,而在60 cm土层以下深度,土壤含水量有趋同的变化。杨树固沙疏林(郁闭度0.2)0~10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对照(固定沙地),而郁闭度0.4及其以上的杨树固...  相似文献   

13.
植被恢复对高寒沙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高寒沙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性质改良效果的差异,探讨各植被区沙地土壤恢复过程的异质性和人工林木的可开发利用潜力。[方法]以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内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寒沙区6种植被类型区(乌柳、青杨、赖草、柠条、沙棘、柽柳)以及3个对照区(农田、流动沙丘、丘间沙地)土壤的机械组成、p H值、有机质及全N、全P、全K等理化性质指标。[结果](1)植被恢复生长51年后,从黏粒和粉砂粒增加的比例角度分析,土壤质地改良顺序为沙棘(206.3%)柠条(108.5%)青杨(70.5%)乌柳(56.8%)赖草(54.1%)柽柳(42.3%);从全N、全P和全K增加的比例角度分析,土壤养分改良顺序为青杨(198.2%)柠条(166.7%)沙棘(155.3%)乌柳(82.6%)赖草(75.4%)柽柳(53.9%),土壤全P含量偏低,平均0.42 g·kg-1;(2)植被恢复生长51年后,柠条、沙棘、青杨、赖草、乌柳和柽柳林下0 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20.19、18.25、30.81、23.57、22.13和10.62 g·kg-1,比流动沙丘或丘间沙地相应的提高了766.7%、702.4%、689.8%、517.4%、491.5%和343.9%。[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土壤p H值的变异系数较小;各样地土层间有机质含量差距不断扩大,表聚性越来越明显,并且随深度增加各土层恢复效果存在滞后性。柠条和沙棘适宜在共和盆地推广种植,建议实施适当地抚育管理措施,以促进高寒沙区林场实现可持续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青山不同森林结构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林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是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的总数均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林木树种组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榆林地区的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分布依次为山杏〉油松×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油松〉沙棘〉柠条;劈柴沟地区不同树种组成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为山杨〉白桦×落叶松〉落叶松〉油松〉白桦。不同密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规律是2 m×3 m≥3 m×3.5 m〉1.5 m×2 m〉1 m×3 m≥1.5 m×2 m,基本上是随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5.
辽河三角洲盐碱地树种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辽河三角洲盐碱地台田上,布置小胡杨纯林、白蜡纯林、小胡杨×刺槐混交林、白蜡×刺槐混交林4种树种配置模式,对不同配置模式下的树木生长和土壤水、盐、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胡杨、白蜡、刺槐在辽河三角洲盐碱地上造林均能成活,成活率达92%~98%。混交配置模式对树木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优于纯林,其中小胡杨×刺槐混交模式好于白蜡×刺槐模式。与CK相比,4种模式均能改善土壤水分状况,降低土壤盐分,调控土壤温度,防止盐分表聚,4种模式间比较顺序是小胡杨×刺槐混交林>白蜡×刺槐混交林>白蜡纯林>小胡杨纯林。可见,小胡杨×刺槐混交模式可作为该地区防护林营建的首选优化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低效林不同大小林窗(面积50 m2、100 m2、150 m2)改造,以未处理作为对照,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林窗改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林窗改造,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显著提升,其中,林窗面积越大,提升效果越显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150 m2(L3)100 m2(L2)50 m2(L1)对照(CK);3种大小面积林窗和对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均表现为上层(0~5 cm)中层(5 cm~10 cm)下层(10 cm~15 cm);且林窗改造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表层富集特性,林窗面积越大,上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所占比例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