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亲鳅的选择1.亲鳅的来源:由于7月份正是泥鳅繁殖的高峰期,泥鳅的性腺发育普遍比较好,本试验所用的泥鳅直接从池塘中捕捞。从中选择体长15~20厘米、体重25~50克、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作为人工繁殖的亲鳅,在水泥池中暂养2日后直接注射催产剂进行催产。2.亲鳅配组:本试验亲鳅的雌雄比为1:3,如果  相似文献   

2.
<正>如何提高泥鳅苗种人工繁殖的成活率,笔者主要谈谈泥鳅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措施,并把多年来开展小范围人工控温及自然环境下进行泥鳅人工繁殖的技术措施归纳如下。一、提高催产率1.亲鱼选择在皖北地区一般每年的3月下旬前后,自然界生长的泥鳅已发育成熟(青鳅),即可以进行人工挑选待育的亲鳅。如采用人工控温即可开展泥鳅的繁殖工作。大鳞副泥鳅个体较大,一般成熟较青鳅晚一些,每年的5月中下  相似文献   

3.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世界上有泥鳅十多种,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真泥鳅。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但是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泥鳅资源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大为减少。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泥鳅的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作简单的介绍。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 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是采集临近产卵期的…  相似文献   

4.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板鳅、黄板鳅.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目前已成为部分地区的热点养殖品种.目前绝大多数养殖场都是从当地市场上选购亲鳅或者购进苗种培育成亲鳅进行繁殖,对于不同地域亲鳅杂交繁殖还未见做过专门试验的报告,为进一步探讨大鳞副泥鳅不同地域的人工繁殖效果,笔者进行了该次试验.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2007年以来对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和养殖进行了试验探索,经过5年的试验养殖,初步掌握了该项技术。现将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亲鳅选择亲鳅可选用人工饲养的泥鳅或采集临近产卵期的野生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  相似文献   

6.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忠臣 《淡水渔业》2003,33(6):57-58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 ,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 ,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素有“水中人参”之称 ,深受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市场的欢迎 ,且价高畅销 ,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市养殖泥鳅的苗种 ,大部分是靠天然捕捞 ,优劣不等 ,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 ,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旨在推进该项事业的发展 ,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1 泥鳅的人工繁殖1 1 泥鳅亲种的选择及培育 ①亲鱼来源 :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尽量避…  相似文献   

7.
吕纪增 《齐鲁渔业》2006,23(4):20-20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当前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优良经济鱼类。现将其人工繁殖技术介绍如下 1 人工繁殖 1.1 亲鳅来源与选择亲鳅可从沟塘捕捞或到集贸市场上选购。选择的标准是:2龄以上、体形端正、色泽正常、  相似文献   

8.
李才根 《科学养鱼》2011,(2):6-7,中插2
2010年鳅苗短缺,我们利用简易设施进行泥鳅苗种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全年平均出苗率为:每只大水缸育出体长1厘米鳅苗2.5万尾、水泥池和塑料薄膜池平均育出4.8万尾/米2。现将利用简易设施人工繁育泥鳅苗种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m~2的小试验池和0.267hm~2的池塘开展台湾泥鳅夏花培育及成鳅养殖试验。小试验池夏花泥鳅苗成活率约为35%;成鳅总产量1872.5kg,平均规格50.4g/尾,成活率70.1%。0.267hm~2的池塘成鳅总产量510.6kg,平均规格85g/尾,成活率约76.2%。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目前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够成熟,导致苗种生产成本高,养殖的鳅种主要靠野生捕捞,数量、质量和规格没有保障,严重影响泥鳅产业的正常发展。本文是笔者对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人工培育实践所作的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11.
正泥鳅养殖在闽西北山区将乐县近年来发展迅速,自2011年以来相继在黄潭祖教、南口蛟湖、古镛桃村等地发展起来连片池塘养殖,养殖的泥鳅品种有泥鳅、大鳞副泥鳅、台湾大泥鳅等,蛟湖百亩养鳅点开展泥鳅人工繁殖育苗供自养有余外销。历经几年养鳅生产实践的观察调查,笔者提出池塘泥鳅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措施,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泥鳅苗种供应已成为泥鳅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主要原因是泥鳅个体小、绝对怀卵量少、人工繁殖相对复杂、幼苗培育成活率较低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从泥鳅的人工繁殖到夏花培育的一些关键技术,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和提高。一、亲鳅的挑选泥鳅个体小、绝对怀卵量  相似文献   

13.
泥鳅苗种批量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泥鳅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增,价格不断上涨,人工养殖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苗种供应是我国目前泥鳅人工养殖的最大瓶颈,泥鳅鱼苗人工繁殖产卵不稳定、孵化率较低,特别是鱼苗至大规格鱼种培育阶段,因开口饵料、食性转变、水域环境变化等因素制约,泥鳅大规格鱼种无法形成批量供应,导致商品鳅养殖仍然依赖于捕捞天然野生仔鳅种。  相似文献   

14.
泥鳅苗种的工厂化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泥鳅自然繁殖产卵率低,且产出的卵容易被亲鳅吃掉,受精卵的收集也不方便,操作难度大,产卵亲鱼损失较多;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如泥鳅的亲鱼促熟、产卵同步性、受精卵孵化、仔稚鱼全人工培育等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造成目前泥鳅人工育苗出苗率低,不能及时批量提供养殖用泥鳅  相似文献   

15.
从台湾泥鳅的亲鳅培育、繁殖设施、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出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正>台湾鳗鳅,也叫台湾龙鳅、台湾大泥鳅,这种泥鳅并非台湾原生种,是1990年左右从大陆进口而来,因为在研究杂交的过程中,亲本的来源已经不可追溯,所以目前来讲只能算是泥鳅的一个间种,没有相关的品种注册。但其在养殖过程中具有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生长速度比目前养殖的大鳞副泥鳅生长周期缩短一半时间,规格可达到12~30尾/kg,表现出极强的生长优势。河北省从2014年开始引进,2015年春季开始进行苗种人工繁育试验,为台湾鳗鳅的推广养殖解决苗种供应渠道。  相似文献   

17.
正泥鳅有很大的药膳价值,号称"水中人参"~([1-2]),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其中江浙、两湖、两广、山东、辽宁是泥鳅的主产区。泥鳅的主养品种有台湾泥鳅、真泥鳅(俗称青鳅、圆鳅)、大鳞副鳅(俗称黄板鳅)~([3-4])。目前台湾泥鳅已然占据泥鳅养殖产量的80%以上,已经带动泥鳅商品鳅和寸苗批发价格逐渐回归理性,目前商品鳅塘头批发价格基本维持在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由于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够成熟,普遍存在转食阶段存活率偏低的"瓶颈"问题,鳅苗生产成本偏高,养殖的鳅种主要依赖野生捕捞,数量、质量和规格都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本试验以鲤鱼配合饲料粉料匀浆上清液和捕捞的浮游动物为开口饲料进行大胆尝试,以探索鳅苗转食阶段低廉的开口饲料,为降低泥鳅苗种培育成本提供基础数据,对规模化泥鳅养殖及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鳅种来源。供试亲鱼全部由重  相似文献   

19.
泥鳅的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济宁市任城区水产局承担了“泥鳅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项目,认真对泥鳅养殖场设施的建设、泥鳅苗种的人工繁育、泥鳅的工厂化养殖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2007年11月26日邀请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鉴定,共实施面积774m^2(18个池),其中苗种培育池3个(99m^2),成鳅养殖池15个(675m^2)。总产泥鳅鱼苗230万尾,培育泥鳅鱼种1082kg。养殖成鳅8159kg。鳅种平均规格9.0g,成鳅规格40.2g。综合技术居省内先进水平。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试验材料1.锦江河土著亲鳅的收集2011年3-5月,采用地笼、须笼(转)等渔具在锦江河捕捉大规格(全长10厘米以上)野生泥鳅1000余千克,用3%~4%食盐水浸泡消毒后,放入试验基地培育。2.亲鳅的驯养培育首先按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建立土著泥鳅养殖管理制度、品系档案和生产记录。对捕捉、收集来的土著野生泥鳅一律按大、中、小规格分选培育,做到同池放养规格基本一致。入塘数天后,于晚上8时分几个食台投入少量人工饵料,以后每天递推2小时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