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江平原自大规模农业生产以来,渍涝始终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为此,围绕改善三江平原渍涝农田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农田排水、渗水能力,培肥土壤等方面,从农机耕作的角度出发,研制一种新型机具——鼠道高垄筑台机。  相似文献   

2.
联系国内外农田排水实践,简要分析了农田排水的地位与作用,总结了农田排水的主要形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适应性;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排水的五大方面和我国农田排水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根据洞庭湖区城镇渍涝灾害特点,分析了湖南省汉寿县城镇渍涝灾害的成因,并针对城区地势平坦、排水设施标准偏低、城市路面过度硬化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稻田控制排水对减少氮磷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面排水是稻田氮磷损失的重要途径。击溅侵蚀、排水沟坡面和沟底冲刷导致农田氮磷进入地表径流。控制排水可减少地面排水量和排水中氮磷浓度,尤其是降低径流中氮磷浓度,从而减少稻田氮磷损失。土壤颗粒沉淀、硝化、反硝化反应以及作物吸收是排水中氮磷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涝水在稻田和排水沟中的滞留时间,增加排水沟口溢流堰高度,降低径流水力坡度和挟沙能力是控制排水的主要手段。最后提出了稻田控制排水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田渍涝灾害是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之一,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目前三江平原农田渍涝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并对今后治理三江平原农田渍涝灾害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根据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基于日渍涝灾害指标和权重指数构建渍涝灾害过程指数模型,使用江苏历史农业旱涝灾情、土壤水分自动观测资料确定模型参数,建立渍涝灾害过程等级判别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江苏省农田渍涝时空分布规律和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苏渍涝灾害苏南西南部最多,淮北西北部最少。1年4季中,夏季渍涝灾害渍涝灾害过程占全年40%~60%,渍涝最为频繁也最为严重;春季渍涝灾害南北差异最大,苏南地区年均近2次,淮北西部地区约2年1遇;秋季淮河以南地区发生频率明显轻于春季,但发生程度重于春季,淮北地区发生频率和程度略高于春季;冬季渍涝灾害过程全年最轻,淮北地区无中等程度以上的灾害。54年来,淮河以南地区渍涝灾害过程呈"W"形波动,经历了3个相对高峰期,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前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前期、2010年至今,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前期发生最为频繁;淮北地区渍涝灾害过程呈"L"形变化,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1个相对高峰期后,年际变化小,基本在3~5次之间波动。从气候变化趋势看,苏南地区春季渍涝灾害呈现一定的减少趋势,江淮之间夏季渍涝灾害呈现显著的增多趋势,淮河以南地区冬季渍涝灾害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疆农田排水技术治理盐碱地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排水技术是解决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依赖合理的农业节水技术和管理理念对耕地进行改造,地下水位逐年降低,绿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产生重灌轻排的思想。然而本质上盐分并未脱离土壤,耕地存在次生盐渍化风险,农田排水技术任重道远。实践证明,长期应用农田排水技术在盐碱地改良、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对解放以来新疆农田排水技术治理盐碱化的发展及概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农田排水技术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通过排水技术治理盐碱化的措施与建议,为今后新疆滴灌盐渍区土壤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从6月上旬开始,长江中下游陆续入梅,今年的梅雨季节较往年偏早、偏长,降水强度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遭遇持续大到暴雨袭击,引发阶段性洪涝灾害,农田渍涝较重。为有效应对灾情,减轻灾害损失,现就近期水稻生产提出抗灾指导措施。及时排水、除渍、扶苗要清理田间厢沟+围沟+腰沟和田外沟渠,确保受淹稻田尽  相似文献   

9.
正慈利县把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1.科学制订耕地地力建设规划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表明,慈利县现有可改良耕地43547公顷,占全县耕地的81.2%,其影响因素的类型主要有瘠薄培肥型、渍潜稻田型、障碍层次型、灌溉改良型、坡地梯改型、渍涝排水型等。根据不同耕地的立地  相似文献   

10.
农田塑料暗管排水技术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农田排水技术,和传统的砖瓦暗管及鼠道排水相比,具有使用寿命长、排水效果好、增产作用显著等优点。目前,荷兰、以色列等国农田已全部采用塑料暗管排水,美国、比利时、德国等也达到60%以上,北非、西亚、南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大面积推广使用。 80年代初,我国新疆、上海等地开始引进该项技术,我省无锡县开始少量埋设。1990年起我们在吴县、扬中、太仓、昆山、响水等县(市)进行小面积试验示范。现将试验的初步结果以及农田塑料暗管埋设和养护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寻求防治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最优暗管布局方案,设计不同暗管埋设排水处理(CK:不埋设暗管,T1:埋深0.6 m、间距4 m,T2:埋深0.8 m、间距4 m,T3:埋深0.6 m、间距6 m,T4:埋深0.8 m、间距6 m),研究不同暗管埋设排水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同时引入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对不同暗管埋设排水处理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暗管排水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显著,耕层土壤电导率(EC)和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1处理下降幅度最大;T2和T3处理番茄产量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142.58 t/hm2和137.99 t/hm2,两者差异不显著;T4处理番茄的综合品质最优,T2相对较差,而T3和T1差别不大;T3处理综合效益最优,投影值达到1.7475,T4次之,T2最差,投影值仅为0.2518。综上,暗管埋深0.6 m、间距6 m可用作设施农田最优的暗管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辽西阜新地区灌溉排水技术的发展,主要有灌溉技术、农田排水技术、盐碱地改良技术、井灌技术、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机电排灌技术;灌溉排水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周友新  翟亚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48-22848,22851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小型湿地的农田排水处理模式。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农田排水的氮磷浓度,改善农田排水水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年从事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提出完善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2010~2011年在黑龙江省前锋农场,采用定点定量田间试验方法,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调解土壤酸碱度,有效改善渍涝农田土壤的水、肥、气、热,进而减轻渍涝农田土壤理化性状恶化问题,为提高渍涝农田作物产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当前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之一,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十分迫切和必要。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和相关监测试验表明,水分是当地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产生和迁移的主要动力和载体,灌溉过程中应当加强田间水分管理,实施节水灌溉和控制排水,为改善田间土壤养分结构,强调实行和推广田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田排水沟渠在输送农田排水的同时具有人工湿地的生态功效,可以充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降解吸附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避免污染外界水体。  相似文献   

17.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当前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之一,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十分迫切和必要。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和相关监测试验表明,水分是当地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产生和迁移的主要动力和载体,灌溉过程中应当加强田间水分管理,实施节水灌溉和控制排水,为改善田间土壤养分结构,强调实行和推广田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田排水沟渠在输送农田排水的同时具有人工湿地的生态功效,可以充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降解吸附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避免污染外界水体。

  相似文献   

18.
王友贞  叶乃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89-4391
依据安徽省淮北平原的涝渍成因与基本特征、多年农田排水实践和试验研究成果,探讨了农田排水指标和工程规格标准,在分析农田排水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解决农田涝渍灾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盐试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新疆焉耆盆地土壤田间水盐试验资料,用地下水和土壤水动力学方法,从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地下水、盐分运动机理着手,对地下水浅埋区(埋深小于或等于2m)水平排水条件下的农田地下水、土壤水和表层(0~30cm)土壤盐分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浅埋区水平排水条件下,土壤水库调蓄能力较弱。地下水埋深变幅在1.10~1.60m,水位变化大,地下水对土壤水补给为农田蒸散发的主要来源;土壤盐分的变化与地下水埋深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负相关系数为0.75),土壤因蒸发而积盐的过程发生在地下水位从高到低的回降过程中,水位回降越慢,土壤积盐越多(积盐率最高可达50.36%),导致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而配套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其基本目的是通过排水灌溉、防洪除涝等工程措施,预防和治理耕地土壤的干旱、洪涝、盐碱化等灾害,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农田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