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东海县积极发展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养殖"科技林鸡",他们组织技术人员上门为草鸡养殖户开展H7N9禽流感防控,强化对H7N9禽流感监测,同时开展为林间散养草鸡戴眼镜等服务工作,与养殖户共渡难关。据了解,林间散养草鸡戴眼镜可有效防治林鸡啄毛、啄肛、啄趾、啄蛋等恶癖,使草鸡外观全毛率可达到98%以上,产蛋可提高  相似文献   

2.
冀南地区林下养鸡生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发展林下经济的途径,笔者对河北临漳县的林下散养鸡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林下散养鸡林地的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水分增加,氮磷钾有机质等营养成分增加;散养鸡试验林地林木的树高、胸径明显大于对照林地;林下养鸡的经济效益较好,优于传统家庭笼养;林下散养鸡生产系统的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均优于笼养鸡。林下散养鸡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我国退耕还林后,林地充分利用的良好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一、鸡、鸭、鹅不能混养 有的农户为节省养殖场地,把鸡、鸭、鹅关在一起混养。此法弊病多:一是混养容易造成疾病的相互传播。如鸭、鹅也和鸡一样会感染新城疫病毒,只是病毒在一般情况下潜伏于体内,不表现出症状。若与鸡混养在一起极易将病毒传染给鸡,导致鸡发生新城疫。二是混养会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鸡、鸭、鹅各自需要的营养水平不同,对饲料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同喂一种混合饲料,  相似文献   

4.
<正>派阳山林场鸿鸪分场的状元山上有4000亩八角老林。2009年,该场职工子弟在林下散养1000羽八角香鸡,从此,状元山的"金凤凰"名闻遐迩。随着林下养殖八角鸡的规模逐年扩大,该场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引导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纯生态养殖,采取多种合作方式,设立销售网络,产品不仅畅销广西还走向了全国。截至2015年10月底止,全场已生产"八角香鸡"24.7万羽,销售16.8万羽,销售额达19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一种在苹果示范园进行树下养鹅的模式,通过研究饲喂鹅的数量与果园草覆盖率的关系,得到最优的养鹅方式。结果表明:养鹅数量为45只/hm~2为最佳,既增加了养鹅收益,又减少了果园割草的支出,收益提高了5265元/hm~2。同时,连续3a树下养鹅后,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增加,苹果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每个承包果园的农户都会被果园无休止的活儿忙的焦头烂额,到了湿热的夏季,仅除草、蔬果、灭虫、施肥这几项活就能忙得人喘不过气来。京郊果农独辟蹊径,大胆创新,根据鹅的生活习性和果树的管理科学,在果园里养鹅,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7.
杜仲良种果园化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杜仲是我国特有的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杜仲果皮、树皮、树叶富含杜仲胶,既是名贵木本中药材树种,同时也是十分珍贵的优质天然橡胶资源。随着杜仲研究的定向培育、栽培模式、综合利用、产品研发等一系列技术的突破,杜仲产业正由传统向现代产业转型。在杜仲果园化栽培技术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杜仲-油用牡丹立体化种植模式"、"杜仲—鸡—羊肚菌立体循环种养模式"、"杜仲—白芨林药种植模式",以显著提高杜仲栽培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谢岗 《技术与市场》2009,(11):107-107
鸡、鸭、鹅不能混养 有的农产户为节省养殖场地,把鸡、鸭、鹅关在一起混养。此法弊病多:一是混养容易造成疾病的相互传播。如鸭、鹅也和鸡一样会感染新城疫病毒,只是病毒在一般情况下潜伏于体内,不表现出症状。若与鸡混养在一起极易将病毒传染给鸡,导致鸡发生新城疫。二是混养会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高效经营模式,多年来,我们在种植养殖业中进行了多种组合试点,经试验对比,筛选出了果园养鸡(鸭、鹅)这一最佳种养组合模式。经营果园面积12亩,收获果品产量5万公斤,产值11万元,养鸡(鸭、鹅)1200只,价值2万元,总产值13万元,每亩平均年产值1.083万元。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的摄影作品《林下养殖中国古典鸡》获2016年"高林杯"八桂森林摄影比赛二等奖。下面,与读者分享一些拍摄心得。近年,岑溪市引导农民利用丰富林业资源和"古典三黄鸡"品牌优势,在林下、果树下养殖古典三黄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2007年起,笔者每年都用相机记录林下养殖古典鸡情况,相继在各级报刊刊登或在摄影比赛获奖。  相似文献   

11.
林下养禽(鸡、鸭、鹅等)是一种林地资源利用率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量和收益的同时,也显著影响着土壤性状。合理的林下养禽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变土壤动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调节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但是过度养殖也会对土壤造成板结、养分流失、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林—鸡、林—鹅、林—鸭等林下养禽模式的研究进展,分析林下养禽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影响,阐述林下养禽对土壤性状的综合作用,探讨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1)加强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协同研究;2)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机理性研究;3)加强林下养禽的长期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掖果园立体种植正在兴起李楠张掖地区农民栽培果树的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果农积极吸收先进适用技术,把传统单一的栽培方式逐步改造成立体种植方式,使当地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果园立体种植是应...  相似文献   

13.
果园中的大多数枝干、地下害虫为鸡所喜食,在果园中养鸡,不仅是致富的一个门路,而且可控制和防治多种害虫。 据观察,一月左右的小鸡,每天可捕食大量的金龟子、蝼蛄、天牛等害虫,一只一年生以上的成鸡,每天可捕食各类大小害虫近2800条。按每亩10只鸡的数量在果园放养,便可以控制果园虫害。同时,减少果园喷打农药,使果品少受化学污染,提高果品质  相似文献   

14.
《林业与生态》2011,(11):19-19
祁东县芳草园生态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然生态养殖、种植为基础,发展立体农、林业和农副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型企业。经过两年的发展,该公司已造林40公顷,种植果树20公顷,清理林地21公顷,引进优质种羊500头,仔羊300头,鸡5000羽,年产值200多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养殖山羊1200头,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养鹅业的饲养方式以家庭和个体户为主,规模化的很少,故相关的技术进步也很慢。据调查的大量养鹅户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都知道使用一些全价饲料(由于市面缺乏专业鹅料,普遍使用鸭、鸡料、猪料等代替),但普遍沿袭传统的、简单的饲养方法,育雏成活率很低、防病能力差、管理水平低。为提高养鹅者的技术水平,使之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养鹅业的发展,特写此文,以供参考。 1.鹅场应具备的条件 1.1 建立鹅舍的地方与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草源充足、草质优良;交通方  相似文献   

16.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 打造宜居生态广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近年更是把林业当作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石,着力发展城市林业。目前,广州已基本形成以中心区城市公园、绿化广场、居住绿化、立体绿化等为"内圈",以白云山、万亩果园及近郊森林公园、防护林为"中圈",以远郊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为"外圈"的城乡一体大绿化系统。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阿荣旗林业局十分重视多种经营的发展。几年来,在林区养殖业上发展牛、马、羊达到2万头(只),养貂、鸡、鹅、鸭蔚然成风。在种植业上实行林粮间作,种植大豆、小麦、油菜、中草药达到13万亩,年产值4387万元。图为养鹅场职工在林边放鹅。  相似文献   

18.
林地大棚散养是宁都黄鸡的主要饲养方式.2010年,宁都黄鸡出栏3 632万只,产值5.6亿元,劳动力转移1万多人,成为宁都县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农业支柱产业.但是,伴随着宁都黄鸡产业的发展,林地植被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到二者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9日副刊“保护我们的森林”一文,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纪行”报道,它如实告诉人们,天然林保护就是这样进行着的:黑龙江大兴安岭过去年产木材达500万m^3,现在是214万m^3。以“砍大木头”为生的林区人,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路:建场养殖丹麦和美国的貂、芬兰狐、安哥拉兔,搞家庭养殖鸡、鸭、鹅、  相似文献   

20.
低丘果园生草栽培复合效应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本试验是通过果园行、株间种植多年生绿肥作物 ,养鹅过腹还园 ,以达到肥土、壮树、增产、增效的目的。为了明确和证实这种生草栽培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在 1999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 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1 材料和方法试验地设在安徽县枞阳县大山果园。供试品种为日本甜柿 (富有、次郎、西村早生 ) ,7年生 ,株行距 4× 4m。土壤为下蜀系黄土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0 .92 %、p H值 7.1、全 N量 0 .16%、全 P量 0 .0 71%、全 K量 3.86%。供试绿肥牧草为紫花芷蓿。供试鹅种为皖西大白鹅。养分测定 :有机质采用外加热法 ,全 N用开氏定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