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通过研究4个种源(塔河、松岭、黑河、带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多年生枝针叶和当年生枝针叶氮浓度的季节动态和种源差异,结果表明:4种源兴安落叶松多年生枝针叶和当年生枝针叶氮浓度均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7月份出现最小值;当年生枝叶氮浓度仅在生长季初期的6月和7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多年生枝叶氮浓度在整个生长季内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华山松种源幼林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先菊 《林业科学》1990,26(4):301-307
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分布很广,生态条件变化梯度大。对华山松种源幼林(8年生)性状变异的研究表明,种源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多数性状与产地纬度有密切的线性相关,呈纬向为主的渐变群。云贵高原种源生长快、生物产量高、针叶长、针叶着生密度小;而秦岭—大巴山区种源则与此相反。华山松各产地的极端温度是其种源变异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于城步马尾松1.5代种子园内选择来自不同种源的无性系共10个,包括来自南岳、衡南、资兴、临武种源的无性系各2~3个,每个无性系选择20年生的样株3株,对其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同时,采集针叶和木芯样品,对其针叶和材性性状进行测定,研究其针叶性状变异及其与树体生长和木材材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马尾松无性系间针叶密度、二针束比率、叶干质量、叶长和小枝基径的差异均不显著;种源间针叶密度、叶干质量、叶长的差异也均不显著,但二针束比率和小枝基径的差异均达显著。随着纬度的降低,二针束比率降低,小枝基径减小,而叶长增加。针叶性状间,叶干质量与针叶密度、叶长、小枝基径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余性状两两间相关均不显著。针叶性状与生长性状间,针叶密度与分枝角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二针束比率与活枝数、通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叶干质量与枝下高呈显著负相关;叶长与冠幅呈显著正相关,与通直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余两两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针叶性状与材性性状间只有二针束比率与木材纵向线干缩率呈显著负相关,其余性状两两间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局部分布区的试验数据,分析油松参试种源的性状,适应性和生长的分化,差异显著。观测的6个形态性状、生态型、种源、机误占总变量的49.5%,19.3%和31.2%;针叶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密切,其余性状则表现为小—大—小的地理变异形式;生长趋势与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结果相同。生态型内种源间生长差异亦十分显著,种源×年度交互作用明显,种源×立地(同一生态区内不同地点)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秦岭—伏牛山区油松种源在生长及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在生态区内进行种源选择具有增产意义。种源高生长、生物量、抽梢能力、针叶长等性状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温度和水份影响种源地理变异,一月均温对种源生长及形态特征影响尤为明显。根据观测的16个性状,把参试种源分为东,西部两群。西部群的商县杨斜、商县药王坪、洛南油泉及洛南寺耳生产力最高,生产上应首先采用。  相似文献   

6.
邹永梅 《江苏林业科技》1998,25(4):20-22,37
用ICP仪分析具有代表性的10个马尾松种源休眠期针叶内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马尾松休眠期针叶的P和Mg在种源间与种源内个体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Fe,Al两元素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显著。其中Al含量差异为种源内〉种源间。K,Ca,Mn,Cu,Zn,Si,Na,Ni,Co等9种元素均为种源间差异显著,种源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低磷胁迫下马尾松种源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设计3种磷水平的水培和土培试验,研究马尾松5个不同种源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和分泌性APase活性以进一步阐明造成马尾松不同种源对磷肥反应差异的适应机制及与磷效率等关系。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会刺激马尾松根系APase向根际的分泌,其中福建武平和广东信宜种源根系分泌性APase活性较强,浙江淳安、江西崇义种源较低,仅为福建武平种源的5 0 %左右。在磷饥饿的诱导下,生长高峰期马尾松种源根系和针叶的APase活性显著提高,表现出与磷素水平的负相关,根系的APase活性在总体上高于针叶。统计分析发现,低磷水平下马尾松不同种源根系和针叶APase的活性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以福建武平和广东信宜2种源的活性最高。结合这2种源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磷效率,可以认为福建武平和广东信宜乃耐低磷型优良种源。测定结果还发现,马尾松幼苗APase的活性在生长高峰期过后将急剧下降,不同种源间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杉木地理种源矿质分析及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杉木地理种源间矿质元素(杉木种源针叶灰分中氮、钾、铁、磷、钙、钩等元素百分含量)代谢的差异,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作为选择优良种源的科学依据。试验测定结果:生长快的种源钾含量高于生长慢的种源,钾、铁两元素百分含量高值区和杉木生长好的中心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江西林业科技》1994,(3):120-127
研究了杉木地理种源间矿质元素(杉木种源针叶灰分中氮、钾、铁、磷、钙、钠等元素百分含量)代谢的差异,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作为选择优良种源的科学依据。试验测定结果:生长快的种源钾含量高于生长慢的种源,钾、铁两元素百分含量高值区和杉木生长好的中心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种源试验苗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樟子松15个种源进行了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在苗高、针叶、叶鞘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综合分析筛选出最好种源为辽宁章古台,其次为吉林净月潭、黑龙江高峰、内蒙红花尔基、逊克种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7个美国火炬松种源和对照湖北火炬松的针叶性状分析表明,苗期3年生时,各性状变化大,5年后趋于稳定。针叶变异基本呈倾群变异模式。按针叶性状将美国火炬松种源分成3个区:西部和中西部内陆区,种源针叶长而重,抗旱性强;中部沿海及东南部气温高,种源不耐寒;东北部低温区,种源叶鞘长,耐寒性强。湖北火炬松可能是中西部偏南种源,抗旱性强而耐寒性弱。并分析了3针一束和4针一束在各区中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12.
针叶矿质营养元素与松材线虫病感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ICP仪测定10个有代表性种源的马尾松针叶的矿质营养元素,同时对这10个种源接种松材线虫,结果发现不同种源的抗性差异显著。马尾松不同时期的矿质元素含量与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的抗性关系不一样,其中休眠期针叶内的Mn,Fe,Co含量与抗性呈正相关,而Ni含量与抗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华山松针叶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云跃  李佩瑜 《林业科学》1996,32(3):206-212
以12年生的种源林为取材对象,在1991年4月30日、7月30日、10月30日及1992年1月30日同时采当年和1年生针叶,测定N、P、K、Ca和Mg浓度。结果表明,除K外,其它矿质元素浓度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地理变异呈纬向渐变型。极端温度与元素地理差异有密切关系,并构成主导自然选择压。元素浓度的季节动态与针叶生长节律循环相伴。南、北华山松已分化成两个营养能力显著不同的地理种群,但动态模式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种源苗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测验法和苏联树木生态型综合评价方法,对19个樟子松种源2年生苗期性状(苗高、地径、针叶长、针叶密度、根系长、茎根比、保存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种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选出苗期表现最佳的种源为章古台、石河、呼玛、错海。章古台种源苗高、地径生长量分别超出各种源均值的36.53%和34.78%。  相似文献   

15.
对玉溪市玉白顶国有林场收集保存的23个种源4年生林木生长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云南种源的云南松表型性状生长量大于四川种源的,11个云南种源的云南松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和针叶长分别为2.18 m、5.87 cm、1.16 m、0.58 m和18.79 cm, 12个四川种源的云南松各表型性状值分别为1.50 m、4.49 cm、0.76 m、0.38 m和18.70 cm。不同地理种源的云南松在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和针叶长5个性状上均有较大差异,显示出明显的表型多样性,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宁明县大面积马尾松(桐棉种源)天然林和人工林发现松针褐斑病。罹病针叶易脱落,对植株生长尚未见造成严重影响。病原菌与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病原Lecanosticta acicola相似。  相似文献   

17.
云南西双版纳大果紫檀种源苗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西双版纳对8个大果紫檀种源的苗期生长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果紫檀种源间地径、苗高和径高比差异均极显著,越南种源的地径生长与绝大多数的泰国种源(MT5种源除外)差异不显著,但其苗高生长显著低于泰国种源,其径高比显著高于泰国种源;大果紫檀各种源的生长表现与其产地的经纬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以MT2和MT3泰国种源生长最快,可初步视为优良种源;大果紫檀各种源苗高生长均在2~5月份缓慢加快,6月份则生长迅速加快,与当地月最低气温有关。大果紫檀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树种,在我国宜选择春季月最低气温较高的地区引种。  相似文献   

18.
用产于加拿大9个种源的扭叶松种子育苗,在湖北恩施的建始县国有高岩子林场的十字坪、姚家坡进行了扭叶松不同种源地、不同种源的植苗造林试验。其幼树期的试验结果表明:扭叶松能适应两地的环境条件,植苗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达91.3%~100%;对14年生的试验林进行高、径生长分析,扭叶松的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受种源、造林地点的影响极显著;种源与造林地点对树高生长的交互作用极显著。进一步对树高进行单点分析,参试的9个种源,在十字坪试点,10577、26230、25730、27084、28476、14726、26153七个种源的树高生长极显著高于25801、25803两个种源,且7个种源两两间差异不显著;姚家坡试点10577种源的树高生长极显著高于其他种源,其下依次是28476、26153、26730、27084、14726五个种源。胸径生长在种源间的极显著差异缘于10577种源与25803、25801种源间的差异,其他任意两种源间的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引种原生种源和次生种源日本落叶松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湖北省从国内引种的日本落叶松次生种源和从日本引种的原生种源材料为对象,利用7a生生长数据对这两部分材料在湖北省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原生种源的胸径、树高生长分别是次生种源的1.8、1.6倍,次生种源和原生种源内各种源间胸径和树高的生长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原生种源比次生种源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性,通过选择获得的遗传增益分别是次生种源的4.75和2.38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两次育苗试验的结果,对侧柏33个种源的性状变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苗高、地径、分枝间距、根系生长等存在着显著差异。1年生苗高生长快的种源比生长慢的种源高3.3倍,2年生苗高优劣种源间仍有两倍以上的差距。苗木生长与纬度、海拔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温、年降水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结果将参试种源划分为优良种源、一般种源和较差种源三类。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侧柏种源的早期选择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