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鳖“白点病”和“疖疮病”病原的比较王小君(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信阳464000)稚鳖“白点病”是以体表形成“粉刺样”小脓灶为典型症状的细菌性传染病,其病原为温和气单胞菌。该菌形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点与肖克宇所述鳖的“疖疮病”病原———嗜水单胞菌...  相似文献   

2.
稚甲鱼“白点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阳市郊几个大型养鳖场两次流行的稚鳖“白点病”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病原分离鉴定等项检查,证明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和假单胞杆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是我地的重要水产品。本文从中华鳖的稚鳖的养殖温室建造、温室消毒、稚鳖的饲养管理、水质的调控、稚鳖疾病防治等方面论述了稚鳖的养殖的配套技术,并对稚鳖的养殖的“温室水质的调控”等瓶颈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1995年盛夏,福建省厦门市杏林区某鳖养殖场,体重10-20g的稚鳖暴发一种的传染性疾病,病鳖外观除腹甲充血外,其它正常,内脏肝水肿,心脏贫血,肾肿大,胃肠壁血管充血。对该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等试验研究,确认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温气单胞菌和一株气单胞菌未一种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该病的防治宜采用环丙沙星,氟哌酸,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  相似文献   

5.
稚鳖饲养是人工养鳖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亲鳖的繁殖期较长,在鳖人工繁殖过程中,当年稚鳖孵出的时间不一,个体差异很大。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稚鳖孵出后不久,往往气温就逐渐下降,适宜鳖的生长期较短,通常只有2-3个月,有的甚至等不到摄食生长就已进入冬眠期。刚孵出的稚鳖个体小(约4克左右),幼嫩,觅食能力差,抗病能力弱,稚鳖养殖死亡率较高。为提高稚鳖养殖的成活率,在饲养管理上应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蚂蚁可喂稚鳖用蚂蚁喂稚鳖.稚鳖日增重可达0.3~0.6克。蚂蚁的蛋白质含量在75%以上,含有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非常适合稚鳖生长需要,且为稚鳖喜食。用蚂蚁喂稚鳖的方法是:刚孵出的稚鳖不投食,3~5天后用蚂蚁喂养。开始时量少些,每只稚鳖投3~5只蚂蚁,以后...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从稚鳖消毒,饲料选配,培育环境,水质条件,放养密度,病害防治等10个方面总结出了稚鳖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 稚鳖个体生长发育良好是安全越冬与提高幼鳖成活率的先决条件,也是保证人工养鳖经济收益的关键技术。稚鳖生长发育不但取决于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也取决于稚鳖出壳前卵子的状况及母鳖的体质。为了探讨人工养鳖高产技术,我们进行了母鳖个体大小对产卵及稚鳖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观察。试验亲鳖均是1987年5月12日捕捉的野生鳖,经过挑选而得。按其个体大小分为三  相似文献   

9.
本场开展人工快速养鳖历史悠久,近年来已形成从亲鳖繁育生产稚鳖,直到把稚鳖养成上市商品鳖,以及从中选择部分鳖培育成亲鳖投入再生产,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饲养管理经验,具有年饲养4万只过冬幼鳖的生产能力c随着规模的扩大,为完整数据记录,并有效地进行利用,分析生产过程中诸生产要素(天气、水温、水质、饲料质量等)之间的相关影响,对全场进行生产调度和销售,追求设备的充分利用与市场最佳销售时机。本场于1995年初投入了计算机“养鳖生产管理系统模式及实用程序的研究”工作,该系统是根据养鳖场的实际生产、饲养情况等完整的生…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30℃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为期56d的稚鳖和幼鳖摄食—生长试验,稚鳖组设饥饿、1%、2%、4%和饱食5个摄食水平,幼鳖组设饥饿、1%、2%和饱食4个摄食水平。结果表明,中华鳖稚、幼鳖鳖体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比能值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P<0.05),摄食水平对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稚、幼鳖灰分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52%、和5.99%。体重对中华鳖鳖体干物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干物质和脂肪含量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在饱食状态下,中华鳖稚、幼鳖鳖体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饥饿和非饱食状态下,幼鳖鳖体蛋白质含量都显著高于稚鳖;幼鳖鳖体的比能值高于稚鳖,但二者的差异仅在饥饿状态下达到显著水平(P<0.05);体重对中华鳖鳖体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鳖体灰分含量的平均值为5.76%。回归分析表明,中华鳖鳖体比能值、蛋白质、脂肪和灰份含量与其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协方差分析表明,体重对上述关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1989年以前,西峡县甲鱼研究所由于缺乏经验,管理又不善,稚鳖的成活率一直在40%以下。为了提高稚鳖的成活率,我们在认真总结分析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四年的试验,摸索出稚鳖的生活习性规律,其成活率由1989年的35.4%上升到1992年的67.3%。1992年,西峡县甲鱼研究所共有5个规格化试验稚鳖池塘,水面面积为88.5m~2,其中1、2、3号稚鳖池各14.5m~2,4号池20m~2,5号池25m~2。7月12日稚鳖出孵,共孵化7536只,除1号池1400只留下自养外,其余4个池的稚鳖到10月29日全部售完。自养的1400只稚鳖越冬后成活率达87%。我们取得上述成绩的主要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稚鳖的生长,为下一步研究中华鳖的生长发育历程提供相关参考,以360只平均个体重5.167 g的中华鳖为试验对象,分设6个网箱,每箱置60只入内,试验期为60 d,每30 d采样检测试验鳖始、中、末期重量,及每日投饵量重量。结果表明,试验30 d稚鳖日增重为0.286 g,试验60 d稚鳖日增重为0.536 g。饵料系数分别为1.11和1.31,试验期间稚鳖饵料系数平均为1.21,平均日增重0.411 g。可得出结论:早期稚鳖所需饵料蛋白含量较中后期特别是500 g以上中华鳖所需饲料蛋白质含量低,中后期特别是500 g以上中华鳖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3.
以5~7日龄的中华鳖稚鳖为试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乐果、三唑磷、氟虫腈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农药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乐果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略滞后于三唑磷和氟虫腈;3种农药毒性强度大小依次为三唑磷、氟虫腈、乐果,其对中华鳖稚鳖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8μg/L、0.28 mg/L和124.4 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计死亡概率与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间数学模型和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农药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鳖的人工养殖业不断发展,但控温养鳖大多局限于养殖稚鳖、幼鳖、成鳖,本试验是利用温泉两季加温养殖亲鳖,促使亲鳖提前产卵,延长产卵期,提高亲鳖越冬成活率。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施亲鳖池Ⅰ:面积1400m2,1994年10月投放亲本750只(♀:...  相似文献   

15.
稚鳖饲养是人工养鳖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亲鳖的繁殖期较长,在鳖人工繁殖过程中,当年稚鳖孵出的时间不一,个体差异很大.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稚鳖孵出后不久,往往气温就逐渐下降,适宜鳖的生长期较短,通常只有2~3个月,有的甚至等不到摄食生长就已进入冬眠期.刚孵出的稚鳖个体小(约4克左右),幼嫩,觅食能力差,抗病能力弱,稚鳖养殖死亡率较高.为提高稚鳖养殖的成活率,在饲养管理上应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介绍几种鲜活稚鳖饵料王家贤6月份~9月份,稚鳖大量孵化出壳,这时对生态环境及饵料要求均较高。从各地养殖户喂养稚鳖的实践来看,一般使用鱼粉、肉料的,效果均不太理想。而用各种鲜活饵料饲喂,不仅稚鳖爱吃,而且生长迅速。为此,介绍以下几种有效的鲜活饵料,以作...  相似文献   

17.
稚鳖的饲养是人工养鳖的关键一环。由于鳖繁殖期较长,致使稚鳖孵出的时间不一致,个体大小也不同。有些稚鳖孵出后不久.气温就逐渐下降,适宜鳖的摄食生长期通常只有2~3个月,有的甚至来不及摄食生长就已进入冬眠期。刚孵出的稚鳖体小(约4克左右),幼嫩,觅食能力差,抗病能力弱,因此,当年稚鳖往往死亡率比较高。要提高稚鳖的成活率,就必须在稚鳖的饲养管理中采取下列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乌海市日光温室人工快速养鳖技术项目在市水产站建成的600m^2配有加温设施日光温室中进行了技术攻关试验。主要试验内容有:亲鳖人工培育,人工繁殖,稚幼鳖强化培育,人工饲料配制等,目的在于寻找日光温室养鳖的适合技术,试验取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以Cr2O3为指示剂,采间接测定法测定了0-4月龄稚鳖对所研制的3种稚鳖配合饲料中3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并对3种稚鳖料及其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0-4月龄稚鳖对3种配合饲料中蛋白质,旨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平均值分别为:86.61%,80.74%、64.94%。  相似文献   

20.
鳖人工繁殖有关技术及影响鳖卵受精率,孵化率及稚鳖越冬成活率的研究表明,2a供试亲鳖8100只,产卵172229粒,受精率88.83%,孵化稚鳖141852只,孵化率为92.72%,其中利用自制制亲鳖促性腺发育配合饲料投喂比天然饲料投喂的雌亲鳖产卵量提高23.32%;利用LRH-A对亲鳖进行人工催产的受精率为91.82%,比自然产卵受精率(85.13%)提高6.69%;保温越冬稚鳖4800只,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