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山东蝗灾频繁肆虐,危害极大,但各方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抗灾救荒。蝗灾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五项:及时上报灾情;捕杀蝗虫;掘蝗种,捕蝗蝻;免田租,减税粮;赈济饥民,招抚流民。蝗灾的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了蝗灾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金城 《农业考古》2019,(4):126-131
北宋前期蝗灾频频,但常伴有“蝗不为灾”现象,真宗朝以后这种现象消失,南宋时期,仅高宗朝出现过两次。随着宋人对蝗虫生活习性不断深入认识,宋代朝廷一方面保留了蝗虫的祭祀活动,但破除蝗虫的神性;另一方面,在治理蝗灾的政策上,朝廷采取务实的治蝗灭蝗态度,将蝗灾治理推向了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控制蝗灾保护全球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虫是世界性的大害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蝗灾,尤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蝗灾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重,澳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蝗灾发生较轻,但近几年来也呈上升趋势。一、蝗虫的发生及其严重危害全世界所记载的蝗虫种类有1万种以上,其中中国有900多种。蝗虫的繁殖能力非常惊人,一头成熟雌性飞蝗一生平均能产卵200粒以上,最多能达1000粒左右。蝗虫的寿命一般为2~3个月,在温带地区飞蝗一般一年两代,在热带地区如澳洲、中国的海南岛等一年能繁殖四代,暖温带地区也有三代的情况。蝗虫的…  相似文献   

4.
<正>蝗虫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等特点,蝗灾是危害农牧业生产安全的世界性重大生物灾害。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造成过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控制蝗灾,有效遏制了蝗虫连年暴发势头,有力保障了农牧业生产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蝗虫发生危害、监测预警、防控管理、技术研究、宣传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澳大利亚灾蝗委员会的工作独立性强,日常与各州治蝗机构、农场主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各州蝗虫的发生危害情况.明确蝗灾防控属政府行为,蝗灾防控实行项目化管理.澳大利亚在蝗灾防控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科学、高效的做法,以及先进监测技术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等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宋代蝗灾频发,人们对蝗虫的生物认知也有了深入的发展。尽管受传统化生思想的影响,宋人仍认为蝗虫是由虾、鱼和戾气化生而来,但对蝗虫的生命周期、多产性、趋光性、食性和天敌都有了较为全面和科学的认知。这些认知使宋人进一步淡化了蝗虫的神秘色彩,并根据蝗虫的某些特性来消灭蝗虫。这些科学的认知对抗蝗救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显示,一场大范围的蝗灾席卷了西非、东非和南亚20多个国家,总受灾面积达1600多万平方公里,使数千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其中非洲之角是此次蝗灾的重灾区,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遭受了严重的蝗虫灾害袭击。蝗灾发生时,蝗虫所过之处,基本上寸草不生!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蝗灾暴发频繁,发生范围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使为害我国数千年的飞蝗之害最终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蝗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期防患于未然,将蝗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8.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昌吉市地域辽阔,草原广袤,蝗虫分布有54种,主要优势种为戟纹蝗、意大利蝗等,且数量大、危害面积广。多年来,主要采取化学药物防治蝗虫,一定程度上减轻和控制了蝗害,但长期使用化学药物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增加农药用量后大量天敌被杀死,而且污染环境,使虫害加剧并且防治成本不断上升,影响了防治效果。我站开展了人工筑巢招引粉红椋鸟生物治蝗试验,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1飞蝗现状该市有二类蝗区(一般)9个,即花园湖蝗区、方  相似文献   

11.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人类冲突不断的昆虫当属蝗虫。面对蝗灾,人类多是无奈。然而迈入新纪元,蝗虫们感受到人类看它们的目光不再厌恶、惶恐,而是充满了期待,甚至渴望,就像美食当前,蝗虫的心毛了。它们由人口夺粮变成了人们的饕餮美味。蝗虫依仗分布广,食量大,居于各类昆虫之首,是危害成灾的最主要害虫。一旦成灾,蝗虫则聚集成团,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  相似文献   

12.
蝗虫是为害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人民在与蝗灾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治蝗书籍得以保存与传播。《捕蝗图说》作为一本治蝗专著,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治蝗方法,方便百姓阅读理解,有利于民间流传,更具实用价值。此书现存有:咸丰六年、七年刻本,同治八年、十一年刻本,光绪元年、十七年刻本。清代蝗灾频发,且书中所载治蝗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旨在实用,或是此书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清咸丰六年刻本由钱炘和的序、捕蝗图式十二幅和捕蝗要说二十则组成,书中记载了捕蝗除蝻之法,以及治蝗前和治蝗时的相关事宜,对治理蝗虫灾害,确保粮食丰收,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书是总结先人经验智慧所得,整理蝗灾文献,了解治蝗之法,于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向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和苏丹发出警告,目前,3国正面临蝗虫灾害,如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蝗灾将给3国及周边国家的粮食生产造成严重破坏。这3国在连年干旱后,最近迎来几场降雨,蝗虫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大量繁殖,在毛里塔尼亚西北部、尼日尔北部和苏丹东北部,幼虫迅速增加和成长,成虫开始群聚,如不采取应对措施,将很快形成蝗灾。粮农组织警告说,蝗虫一旦成群,将从毛里塔尼亚向北飞至摩洛哥,从苏丹飞至红海地区,从尼日尔飞至阿尔及利亚南部,那时将一发不可收拾。粮农组织呼吁3国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蝗灾,同时向3国派…  相似文献   

14.
蝗虫种群动态是蝗虫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对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在有效预测和防治蝗灾的发生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在查阅大量蝗虫种群动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蝗虫种群动态研究的概况和新进展,探讨了其新的发展方向,为深入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武陟县属黄河中下游黄河、沁河交汇地带。黄河流域包括沁南地区和黄河、沁河两滩区,滩区面积1.47万hm^2,其中,部分区域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在水位不稳定、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长有低矮芦苇、茅草、莎草等蝗虫嗜食的植物,有利于飞蝗的繁殖生长,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在我国农业种植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因东亚飞蝗的泛滥而引起的蝗灾,如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和天津市等均暴发过大规模的蝗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刺槐小皱蝽、豆荚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采取人工捕杀、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17.
蝗虫灾害物理防治发展及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理治蝗产生了针对蝗虫生理特性的无毒害化治理效果。负压气流吸入式灭蝗实现了对草原蝗虫无害化治理和蝗虫资源在家禽饲料方面的利用;针对蝗虫的群体性趋光行为,光电诱导捕集蝗虫技术已获取相关的发明专利,并逐步与机械化捕集治蝗技术相结合;微波、射线等辐射技术,利用高能电磁波谱对生物体的聚热致死效应,逐步应用于对蝗灾的防治。物理治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品质安全,必将成为蝗灾治理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8.
蝗虫天敌——粉红椋鸟的招引技术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新疆有天然草原面积0.57亿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0.48亿hm2,是我国第二大牧区.同时新疆又是蝗虫的主要危害区,每年草原蝗虫发生面积都在266万hm2左右,农牧交错地带蝗灾尤为严重.地处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地带的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等地还经常遭受境外迁入蝗虫的危害.过去,防冶蝗虫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不仅投资大、效果差,而且污染草原,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新疆大力推广牧鸡、牧鸭及筑巢引鸟等生物防治技术,其中通过修筑鸟巢招引粉红椋鸟防治蝗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新农业》2017,(17)
纵观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蝗灾作为我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面积之广,危害农作物之严重,甚至超过水旱灾害。通过研究发现蝗灾的发生也是受到一定的自然环境支配的,反过来蝗灾的发生和人们治蝗的行为又会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本文即致力于探讨蝗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晶  张煜 《世界农业》2006,(8):55-56
沙漠蝗虫(Desert locust)属于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害虫,起源于非洲,在近千年的历史上是引发非洲蝗灾的头号害虫,其大暴发年份的侵袭区可波及整个非洲大陆、中东以及地中海沿岸的57个国家,总面积达2900万平方千米。长期以来,该蝗虫在非洲大陆和中东地区频繁发生并大规模跨区域、跨国界远距离迁飞危害,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世纪以来,沙漠蝗虫有5次大发生,波及到30 ̄40个国家和地区。使非洲数百万公顷的作物和草原受到毁灭性打击,并导致了严重的饥荒。本世纪初,沙漠蝗再次暴发成灾,对西非、北非和红海海岸沿岸地区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