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结果表明 ,混合重金属离子诱导了鲫鱼鱼鳃、肝脏组织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 (LPO) ;鱼鳃、肝脏组织中的LPO产物丙二醛 (MDA)含量与暴露浓度呈指数效应关系 ;鱼鳃、肝脏的指数方程分别为Y =e- 2 87X + 0 6 87和Y =e- 2 19X + 0 115;LPO引发了DNA链的断裂损伤 ;3H TdR在鱼鳃、肝脏细胞DNA中大量掺入 ,并与重金属离子暴露浓度间呈双向效应 ;重金属离子的暴露极大地提高了鲫鱼肝脏DNA的总甲基化水平 ;重金属离子的毒性作用干扰了鲫鱼细胞的正常生理周期和基因的表达 ,是引发水生生物基因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用3H TdR标记小麦种胚 ,研究了质子处理的种胚萌发早期DNA合成动态 ,并与γ射线辐照进行对比。表明质子处理能引起肿胚DNA损伤修复合成 ,即DNA非按期合成 ,京 41 1与原冬 977的修复复制峰期分别出现在正常的DNA合成峰期前 4h与 2h。以京 41 1为例 ,比较质子处理与γ射线辐照的种胚DNA损伤修复特点的差异 ,质子的DNA非按期合成峰期出现时间早于γ射线处理的 2h ,正常的DNA合成峰期晚于γ射线处理的 4h ,且在DNA非按期合成峰期后的DNA合成量明显低于γ射线。  相似文献   

3.
Cu、Zn、Pb、Cd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组织DNA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非程序DNA的合成作为毒性评价指标研究了混合重金属对鲫鱼 (carassiusauratus)组织DNA的毒性作用 ,结果表明 ,混合重金属的毒性作用靶标器官是鱼脑和鱼的肝脏 ;混合重金属中的主要毒性成分是Zn、Pb和Cd离子 ,混合重金属对鱼脑组织的毒性大小顺序是Pb>Cd >Zn ,对肝脏DNA的毒性顺序为Pb >Zn >Cd;Cu离子能够降低其它 3种离子的毒性作用 ,降低的机制在于竞争作用 ,导致了其它离子的吸收降低  相似文献   

4.
应用电子自旋 (ESR)波谱术研究了同步辐射辐照种子产生的自由基及其与辐射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同步辐射辐照的种子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 ,其种类、性质不同于γ射线 ,短寿命自由基 (小于 48h)产额高于γ射线 ,长寿命自由基 (大于48h)的稳定性大于γ射线。同步辐射自由基产额与辐照剂量呈线性关系。用3H TdR掺入法研究了受辐照种胚萌发早期DNA的合成动态 ,结果表明 ,同步辐射能够引起种胚DNA的损伤修复合成 ,其特点不同于γ射线。原冬 6号和北京41 1品种的DNA修复合成出现在种胚吸水后第一个正常的DNA合成峰之前 ,京冬8号品种出现在第一个小峰之后和 2个高峰之前  相似文献   

5.
以小麦品种绵阳 2 6为材料 ,利用3 H TdR掺入法 ,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DNA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烯效唑处理后 ,小麦种子萌发早期DNA合成加快 ,当浓度为 2 0mg kg时 ,DNA合成速率最快 ;同时 ,在小麦种子萌发早期烯效唑处理促进3 H 胸苷掺入可能反映了烯效唑有助于萌发中DNA修复和DNA复制 ,为种子萌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态试验法,将鲫鱼暴露于4、16、64mg·L^-1洛克沙胂中48、96、144h后,检测了鱼鳃、肾脏和肝的Na^+-K^+-ATP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同一组织中,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洛克沙胂对鲫鱼各组织Na^+-K^+-ATP酶活性抑制作用增强。对于不同组织,同一处理浓度的洛克沙胂对鲫鱼鳃中Na^+-K^+-ATP酶活性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其次是肝和肾(P〈0.01)。在同一浓度下,洛克沙胂对鲫鱼各组织Na^+-K^+-ATP酶活性抑制率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暴露时间越长,抑制率越高(P〈0.01)。此外,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结果表明,鲫鱼暴露于0.5、1、2mg·L^-1洛克沙胂中72h能引起鲫鱼肾细胞明显的DNA损伤,并在设定剂量范围内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同时,鲫鱼肾细胞于体外暴露于1、10、100、500、1000mg·L^-1洛克沙胂3、6、12h后,可引起严重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7.
羟基脲抑制与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 ,在大麦种子的吸涨初期 ,种胚DNA合成主要是DNA非预定合成 ,一定剂量下6 0 Co γ辐射能刺激增强种胚的DNA非预定合成。辐射刺激效应随修复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 50~ 40 0Gy的电子束辐射对大麦种胚的DNA非预定合成也有刺激作用。在半致死剂量附近有一峰值 ,在致死剂量附近出现最小值。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浮水植物对淡水水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修复效果,本研究以银鲫为动物模型,评价了凤眼莲、肚兜萍、大薸3种浮水植物混合植株(质量比为1∶1∶1)对鱼体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修复能力。以GB 8979-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所规定的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1倍、2倍和5倍分别设置3个暴露水平,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银鲫各组织器官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发现其重金属含量与暴露水平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且当水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在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5倍以内时,实验组银鲫体内6种重金属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混合植株能够通过降低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而减小鱼体的受污染程度。本研究为淡水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及重金属防治研究提供了相关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一次注射法适宜采血时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给绝食、强饲无氮日粮 (NFD)、分别以豆粕或棉粕为唯一氮源的CP2 0 %半合成饲粮的蛋青鸡 ,静脉一次注射 3 0 μCi3H Leu/kgBW ,于注射后 5、3 0min、4、2 4、3 6、48h翅静脉采血 ,测定各时间点的去蛋白血浆比放射性强度及 48h内排泄物的比放射性强度。通过定积分分析 ,一次静脉注射法检测内源氨基酸损失量的适宜采血时间为注射3H Leu后 2 0~2 4h。  相似文献   

10.
采用以体数、鲜重和叶绿素为测试指标的浮萍生长抑制试验(ISO20079),评价了Cu和乙草胺单一和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u和乙草胺单一污染对浮萍上述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u的毒性大于乙草胺。Cu和乙草胺对浮萍的联合毒性作用与浓度组合及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当采用浓度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h的相加指数(AI)为0.057,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暴露时间为48、96、168h的AI分别为0.193、0.509、0.783,为协同作用。而当采用毒性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h的AI为-0.163,为拮抗作用;48h的AI为0.029,为相加作用;96、168h的A1分别为0.471、0.585,为协同作用。总的来说,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土霉素(Oxytetrac ycline,简称OTC)是养殖业中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由于大量使用,已在水环境中不断被检出,其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可能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采用室内染毒实验方法,研究了土霉素对典型淡水鱼类日本锦鲫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分析暴露于不同浓度(0、0.01、0.05、0.1、0.5、1.0、5.0、10mg·L-1)的OTC溶液15d后鱼体肝脏中ROS、MDA、SOD、CAT和谷胱甘肽等指标,探讨其潜在的致毒机制。结果表明,ROS信号强度在高浓度组(5mg·L-1和10mg·L-1)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44.2%和32.5%,呈显著性差异;MDA含量在0.1mg·L-1和5mg·L-1下显著减少,分别减少41.7%和52.3%;SOD活性在0.01mg·L-1下显著性增加32.4%,CAT和GST活性呈低浓度被诱导、高浓度被抑制的趋势;GSH和GSSG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P〈0.05)。上述结果表明低浓度OTC对日本锦鲫产生氧化应激,诱导了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但高浓度下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大于其氧化应激毒性,从而使得鱼体氧化应激程度减轻。抗氧化防御系统酶活性的变化只能间接反映污染物对生物造成应激效应的程度,要弄清楚OTC的致毒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重金属镉的胁迫对鲫鱼不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体长为(15.32±0.63)cm、平均体重为(310.6±5.69)g的鲫鱼不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1),含量顺序为肝脏〉肾脏;不同水温条件下鲫鱼相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差异显著(P〈0.01),鲫鱼肝脏中的MT本底值平均含量在水温(26.5±1)℃和(16.5±1)℃时分别为3.50和3.25μg.g^-1;肾脏中的MT平均含量分别为3.20和2.72μg.g^-1;不同水温下,经不同的暴露时间、不同暴露浓度的Cd^2+胁迫下MT在鲫鱼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趋势较为一致,都是呈先升高后稳定的状态,在试验后的6 h内的增加速率最大,MT的含量在12 h时达到峰值。鲫鱼的肝脏和肾脏组织在12 h内MT的增加量与Cd^2+的浓度呈较好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水体中的Cd^2+可诱导鲫鱼组织中MT的合成与表达,且主要诱导时间在12 h之内。相同Cd^2+质量浓度胁迫下,水温的改变不影响Cd^2+胁迫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但影响MT表达的含量和速率,相同Cd^2+质量浓度下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含量和速率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夹竹桃皂甙对非靶标生物的潜在危害,采用半静态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5.89、20.12mg·L-1和80.76mg·L-1)的夹竹桃皂甙对鲫鱼幼苗的死亡情况、特定生长率、糖原、蛋白质含量、SOD酶活性和微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夹竹桃皂甙处理浓度≤20.12mg·L-1时,处理组的鲫鱼在试验期间无死亡;而在80.76mg·L-1皂甙的处理下,鲫鱼5d后全部死亡。当皂甙染毒浓度达20.12mg·L-1时,随处理时间的增加,特定生长率、糖原和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而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清水中恢复饲养7d后,鲫鱼幼苗特定生长率和SOD活性受到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糖原和蛋白含量恢复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外,微核试验表明夹竹桃皂甙对鲫鱼幼苗的微核率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夹竹桃皂甙对鲫鱼的毒性属低等毒性且未发现遗传毒性,但高浓度的皂甙能影响鲫鱼幼鱼的正常生理代谢,导致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可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14.
采用3H 胸腺嘧啶标记窄颖赖草 (Leymusangustus)花粉结合电镜自显影的方法证明受辐照窄颖赖草花粉DNA进入了小麦胚囊 ,运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证明所得杂种为真杂种 ,经辐照花粉获得的普通小麦J 1 1与窄颖赖草杂种中窄颖赖草染色体发生了数目和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通过20d的暴露实验,研究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幼体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对水体中存在的石油污染土壤以及孔雀石绿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水体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或孔雀石绿存在时,均会导致鲫鱼脑AChE的活性的增加。随着水体中石油污染土壤数量的增加,AChE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先快速升高,降低后又有显著升高。在较低暴露水平(1.000和5.000g·L^-1)下,AChE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当暴露水平大于5.000g·L^-1后,其AChE活性开始降低,于20.000g·L^-1暴露水平时降到对照水平,然后开始升高。50.000g·L^-1的石油污染土壤作用下,AChE活性最强,是对照组的1.6倍。水体中的石油污染土壤对鲫鱼脑AChE活性总体表现为诱导作用。相反,鲫鱼脑AChE的活性随孔雀石绿浓度的升高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先缓慢升高,然后快速降低。当暴露浓度为0.023mg·L^-1时,AChE活性最大,但激活率仅为13%,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从0.058mg·L^-1开始,AChE活性开始降低;到0.116mg·L^-1时,AChE活性降到最低,为对照组的79%。总体来说,在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孔雀石绿对鲫鱼脑AChE的影响不大。从变化趋势上看,水体中孔雀石绿污染对鲫鱼脑AChE活性的抑制效果大于诱导。总之,鲫鱼脑AChE对水体中石油污染土壤较敏感,是较适宜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