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农业节水灌溉的一项关键技术。由于管道输水灌溉投资少,节水效益显著,近20年来我国管道输水灌溉发展较快,但还远不适应农田灌溉对节水的要求。我国北方灌区现有井灌面积1133万多公顷,管道灌溉面积还不到1/3,大面积的提水和自流灌区仍以明渠输水灌溉为主。但目前管道输水灌溉的标准较低,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水平。因此,我国的农田遭溉还存在较大的节水潜力,作为节水灌溉主要措施之一的管道输水边溉技术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1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组成作为完整的节水灌溉系统,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应该包…  相似文献   

2.
关于发展新疆节水灌溉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紧密结合新疆的特点,提出了突出效益,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抓好渠道防渗;大力发展自压灌溉;积极发展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重视先进地面灌水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注重节水灌溉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6条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景电灌区自压管道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及施工特点,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自压管道输水灌溉是一项效益显著的节水节能灌溉措施。  相似文献   

4.
许昌市现有近2万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通过节水灌溉示范和农业科技园建设示范项目的建设,选择了固定式、半固定式、卷盘移动式、伸缩式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带状、大棚自动化微灌等多种节水灌溉形式,以满足不同种植方式下各种植物的灌溉需要。示范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河上中游水资源特点及大型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特点及目前国内外发展概况,提出了黄河上中游大型灌区推广管道输水发展节水灌溉的思路,并通过试验示范工程进行了技术经济论证。同时认为黄河上中游大型灌区推广管道输水发展节水灌溉具有有利的条件,节水效益十分显著,对解决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当地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缓解黄河中下游的水危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谈低压管道输水与膜上灌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金乡县的节水灌溉情况,分析了低压管道输水与膜上灌溉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后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城市郊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应用吴松林(江苏省常州市郊区农业委员会213001)1概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水利部重点推广的项目之一,它具有节水、节能、省地、省工和提高产量的优点,促进了“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由于城市郊区耕地逐年减少,迫使人们对土地...  相似文献   

8.
我国工程节水灌溉器材设备简况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工程节水灌溉中防渗渠道输水灌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4大器材设备现状分别作了扼要小结;对我国节水灌溉器材设备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节水灌溉模式主要有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微灌及喷灌。基于云南省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管道输水灌溉是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模式之一。管道输水灌溉主要设计参数的取值及管道选择是影响工程投资的主要因素。应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工程设计,达到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在新开垦的浅山丘陵区利用低压管道输水进行春小麦涉畦灌溉的节水增产效益,通过对土渠,砼衬砌渠,PVC管道3种型式输水效率的试验对比,总结了低压管道输水小畦灌溉的优越性,为青海省浅山丘陵区的节水灌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膜上灌水技术节水、增产的原因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膜上灌水技术小区试验、大田推广的实践和经验,论述了膜上灌水技术节水和增产的原因,并以大田棉花膜上灌水推广为实例,进行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膜上灌水技术与其它节水措施相比,费省效宏,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以往节水灌溉综合效益评价中多采用简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不足,运用熵权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基于熵权的物元可拓模型对灌区节水灌溉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别从节水灌溉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构建评价指标综合体系.并以吉安市的田南灌区、谷口灌区、银湾桥灌区和南车灌区共4个灌区为实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银湾桥灌区的节水灌溉综合效益级别为“一般”,田南灌区的节水灌溉综合效益级别向“一般”级别转化,谷口灌区的节水灌溉综合效益级别向“较好”级别转化,而南车灌区的节水灌溉综合效益级别向“好”级别转化,采用灵敏度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评价结果的稳定,所得评价结果科学可靠.说明熵权物元分析法在节水灌溉综合效益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因人多、水资源少,灌溉发展面临艰难处境的基本国情,提出了要紧扣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需求;节流与开源并举、节流为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速度与模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等节水灌溉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据此提出了近期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地区为华北、西北、东北,并提出了工农业用水矛盾突出的地区。用水过量造成环境恶化的地区等,同时建议在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应处理的几个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灌溉用水效用评价指标的尺度效应问题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波  刘钰  许迪 《灌溉排水学报》2012,31(4):11-15,31
以灌溉水利用效率、灌溉水生产效率和灌溉效益为代表的灌溉效用评价指标在不同尺度上的计算方法及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也会因为尺度的差异而体现不同的含义。以灌溉水量平衡为基础,分析了灌溉用水三大评价指标在不同尺度理论值及其尺度间相互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灌溉效用尺度效应的作用,小尺度的低效用在大尺度上并不意味着效用低下。  相似文献   

15.
甘肃地区水资源短缺,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对地区发展非常重要。根据甘肃瓜州1983-2012年30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出瓜州地区棉花作物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以及作物的实际蒸发蒸腾量,进而计算甘肃瓜州棉花作物多年灌溉需水量。通过调节灌水次数来调节灌溉供水量,以得出不同供水条件下的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不同灌水次数对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得到最大效益时的灌水量和灌溉设计保证率。分析结果表明,灌溉设计保证率在53%时经济效益最高,从而确定甘肃瓜州地区的最优灌水量为440mm,达到既保证效益又能做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破了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主要从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入手的方式,而以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灌溉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不同品种的作物,在不同的地理、土壤、气候条件下,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为研究内容。为地区农业确定作物的种植比例提供更直接和可靠的依据。以攀枝花市节水灌溉发展规划为实例,说明了以作物的经济效益来评价地区节水灌溉项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为使保护地生产进一步发挥作用,并且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辽宁省保护地灌溉面积,灌溉方法进行了掌握整体变化和总量动态的大范围全面调查和典型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膜下灌、滴灌、微喷、渗灌等灌溉方法的经济效益及资源利用情况,提出了保护地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可分为节水技术的选择与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小型电力排灌站节能改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泵站节能技术改造工作在我国一些省份已取得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但作为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排灌泵站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等解决。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排灌站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对问题较为典型的两个泵站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泵站具体情况提出相应改造方法,并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估,为中小电力排灌站节能技术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调亏灌溉节水高效技术指标试验初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井灌区冬小麦普遍存在高产不高效的问题,进行了2种灌溉制度的对比试验。调亏灌溉1.26hm2示范田在干旱偏枯年型灌1~2次关键水,总耗水量平均2296.48m3/hm2,经济系数平均0.497,平均产量7695.9kg/hm2,产投比为1.5~3,净收益2899.3~11607.7元/hm2或3.73~4.97元/m3。日耗水量0.61m3,耗水系数0.299,水分生产率3.35kg/m3,与对照田充分灌溉相比,浇水次数平均减少2.33次,总耗水量减少1574.35m3/hm2,经济系数减少0.079,产量增加649.9kg/hm2,产投比增长0.47~1.97,净收入增加2704.56~11413元/hm2(或1.76~3元/m3),平均日耗水量减少0.42m3,耗水系数减少0.251,节省灌溉用水1350.75m3/hm2,节水率64.09%,水分生产率增加1.52kg/m3。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系统工程的原理方法,结合山东省陈垓引黄灌区北二干渠系统实际情况,分别以灌溉净效益最大和轮灌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了作物最优种植面积和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应用计算机求解,取得了满意的作物优化布局和优化配水成果。实践证明,本项成果在节水、灌溉增产、提高灌区科学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