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条件,选取具有不同遗传基础的玉米种质进行卫星搭载处理,根据搭载种子后代不同世代的变异特点对突变性状进行选择,及早进行双列杂交和配合力分析,确定太空诱变后代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采用太空诱变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的方法,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和其他特异新材料。通过创新玉米育种技术与方法,培育适应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特殊生态、生产条件的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适应性广的玉米自交系,进而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广适玉米优良杂交种。从诱变处理后代选育出一批优异的遗传变异材料,丰富了玉米育种的种质资源,扩大遗传变异范围。通过实践,集成创新了一套玉米太空诱变育种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陕西玉米育种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陕西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种质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育种方法、抗逆性育种重视不够是目前品种的现实产量潜力不大、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组织协同攻关、调整育种目标、提高适应性,加强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强化和改进育种选择方式,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新技术应用,密切玉米育种和栽培的合作等对策。玉米育种思路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农业资源(水分、土壤等)的约束和玉米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本土化的种质为基础,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探索"高配合力(杂种优势)+株型(结构、生理)+广适(生态)"的玉米生理生态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甘肃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种质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育种方法、抗逆性育种重视不够,是目前品种产量潜力不大、适应性和抗逆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协作攻关、调整育种目标、提高适应性,加强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改进育种选择方式,推进新技术应用,密切新品种与栽培技术相结合等对策。育种思路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性和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本土化的种质为基础,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探索高配合力的玉米生理生态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玉米育种的现状、发展方向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阐述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包括种质基础、杂种优势模式、审定品种应用情况和玉米育种的基础研究等,提出了辽宁省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陈元生 《杂粮作物》2003,23(5):284-287
综述了我国玉米病毒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历史、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了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治虫防病和生态防治等措施防治玉米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我国玉米病毒病防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青贮玉米的育种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青贮玉米育种的分类、主要性状、种质资源及当前的育种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青贮玉米的育种目标、原理和方法,并讨论了在青贮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青贮玉米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3,自引:14,他引:49  
总结了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指出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玉米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对玉米育种的挑战,分析了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和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综述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包括玉米单倍体的获得方法、鉴定方法、二倍体加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等,并就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现状、发展趋势等作了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玉米病害的危害情况,对参加2002~2004年全国普通玉米及鲜食玉米区域试验的玉米品种的主要病害抗病性进行了统计,指出了我国现在玉米抗病育种的进展、抗病育种存在的问题及抗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河南省玉米育种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河南省玉米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品种模式单一,种质基础狭窄;②重视产量性状,忽视抗逆性状;③品种审定多,推广应用少;④追求优质,存在误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对玉米育种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西南区突破性高产玉米品种育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南区是中国玉米主产区之一,该区域突破性品种少,自然灾害频繁,单产不高、总产不足。只有不断选育出适应西南生态和生产条件的突破性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推广应用,才能迅速提高西南区玉米单产和总产,满足经济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全面分析西南区玉米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今后的玉米突破性育种目标和技术发展方向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川单99是以抗逆、高产、耐瘠和广适为育种目标,以自交系ZNC442为母本、SCML0849为父本育成的突破性玉米新品种。川单99先后通过了云南中高海拔地区、广西和四川山区省级审定和西南中低海拔地区、西南青贮玉米和黄淮海青贮玉米国家审定,具有突出的抗逆广适、高产稳产和粮饲兼用特性。总结和分析川单99在各级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及其抗病性、适应性、子粒品质和青贮品质等试验结果,在评价其突出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基础上,对该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经验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在西南玉米新品种选育中,以重视和充分利用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为核心,以育种目标多元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品种推广集团化为内涵的“一核三化”生态育种思路,设计并制定了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集成创新了定向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本文以过去40年所选育的不同杂优类群骨干自交系及其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玉米生产需要的优势杂交种为案例,系统回顾与总结“适时调整或制定西南玉米区不同生态区域育种目标;引进不同生态区域育种所需优良种质,发掘特异优良基因;集成创新技术路线,高效定向培育骨干自交系,选育西南特定生态区域强优势新品种;打造与推广西南特定生态区域强优势玉米新品种群,推动四川及西南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与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发展历程与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4.
加甜型糯玉米的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部分基因修饰的方法,用不同的隐性基因纯合体杂交,使部分糯子粒被甜基因修饰而增甜,选育出又甜又糯的加甜型糯玉米--甜糯玉米.选育实践表明,正确筛选及鉴定目标甜、糯基因是自交系选育的关键技术.重庆及西南地区甜糯玉米选育应以选择su1、sh2等修饰基因,采取单基因修饰的方式,选育甜糯比例为1:3的加甜型糯玉米为主。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各项承诺的指标逐步落实和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的全面启动,作为玉米产业重中之重的玉米育种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全面了解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文就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做简要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淮海地区玉米杂种优势候选位点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发现120 122个高质量In Del和SNP变异位点,通过这些位点可以将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285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9大类群,包括黄淮海地区两大杂种优势群PA和SPT群。检测PA和SPT群间自交系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和差异发现,1 251个杂种优势候选位点不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其中,675个位点与42个已报道的杂种优势相关QTLs一致。基于候选位点,对部分黄淮海地区的主栽杂交品种进行杂合性分析,In Del和SNP结果均表明,这些位点的杂合性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研究结果验证了本研究获得的候选区域的可靠性,表明这些候选位点的杂合性已被广泛的运用于育种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玉米杂交种主要生物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南地区主要玉米杂交种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和子粒性状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出该区大多数玉米杂交种株高、穗位、叶片数、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出籽率和千粒重等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主要分布区间和变异系数,并对株型、子粒形状和颜色等典型质量性状进行了调查,为今后玉米科研、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7~2018年在西南4个省市开展的机械粒收试验,分析当前西南玉米区机械粒收质量现状,探讨影响粒收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子粒破碎率和损失率高是当前西南玉米机械粒收面临的主要问题。西南玉米区机械粒收子粒破碎率平均为7.41%,机收总损失率平均为5.84%,均高于"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21961—2008)要求。子粒破碎率、杂质率与子粒含水率显著正相关,落穗损失率、总损失率与子粒含水率极显著负相关。子粒含水率降低有利于降低破碎率、杂质率,但子粒含水率过低会导致落穗损失率和总损失率显著提高。玉米粒收质量存在区域、品种和机型间差异。针对不同玉米生产区域生态特点,开展适宜机械粒收品种、收获条件和粒收机具的研究,是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农牧交错区饲用玉米的“早双高”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农牧交错区饲用玉米"早双高"技术体系的内涵、生理生态基础和增产潜力.该技术体系以早熟、双穗和高产为中心,通过育种和栽培手段,充分利用农牧交错区的光温资源,实现饲用玉米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