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探讨高寒牧区牧草生长季放牧强度对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地上现存量的影响,从2003年至2005年在垂穗披碱草(Elymus na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混播草地上开展了牦牛放牧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放牧强度对放牧区植物群落盖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放牧强度与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多样性指数D(除了第1年)和均匀度指数J′(除了第2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回归,各放牧区与对照区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与放牧强度成显著负相关(R=-0.9205),说明各放牧区植物群落朝着远离对照群落的方向演替;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同一时期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
江河源区2龄和3龄混播草地(垂穗披碱草+星星草)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在两个放牧季内,不同处理组的地上生物量开始阶段逐渐增加。之后逐渐下降。且随放牧率的增加同一时期地上生物量减小;2003年从7月20日开始、2004年从8月5日开始至9月20日,不同放牧率下同一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区2003年同一时期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2004年。且牧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及其年度变化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此外,不同放牧率下同一时期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相同放牧强度下不同时期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均没有明显的趋向性变化;牧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与放牧强度之间呈线性回归关系。0~30cm的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与放牧强度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牧草生长季节地上与地下平均生物量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说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能刺激牧草的生长,具有补偿或超补偿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4.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5.
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三个放牧季内,牦牛总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回归分析表明,放牧强度与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日增重随时间的变化呈极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6.
放牧强度对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三个放牧季内,牦牛总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回归分析表明,放牧强度与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日增重随时间的变化呈极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7.
放牧强度对牦牛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董全民  马玉寿  李青云 《草地学报》2003,11(3):256-260,276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牦牛在冬季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夏季则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体重、日增重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呈极显著线性回归和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在试验期间,牦牛的增重、每公顷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牦牛平均总增重差异显著(F=5.03>0.05=3.68),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和重度放牧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青年牦牛放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生长期牦牛在冬季和夏季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都呈极显著的三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00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体重、日增重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001)和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5);在试验期间,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呈明显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R2=1.00,P=0.077),每公顷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R2=0.971,P=0.110).  相似文献   

9.
青年牦牛放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生长期牦牛在冬季和夏季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都呈极显著的三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00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体重、日增重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001)和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5);在试验期间,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呈明显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R2=1.00,P=0.077),每公顷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R2=0.971,P=0.110)。  相似文献   

10.
放牧对赖草群落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围封5年与自由放牧的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进行整个生长季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观测,旨在了解放牧对赖草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围栏内外赖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放牧样地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围封样地(P<0.05),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不同;赖草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放牧显著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在整个生长季放牧使群落盖度平均降低31.82%,群落高度平均降低36.37 cm;围封样地群落地下生物量在7月和9月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4148.4 和4359.27 g·m-2,放牧样地地下生物量在8月达到最大,为2559.28 g·m-2;群落地下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其中围封和放牧样地0~30 cm土层所占比例分别为75.64%和77.37%。适度放牧有利于促进赖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合理放牧降低草地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因此围栏封育能够促进赖草草地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优化牦牛放牧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植被和牦牛生产力变化为目标研究草地不退化的最大放牧强度,在垂穗披碱草/星星草高寒混播草地3年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1)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个体增重的平均年度变化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牦牛个体增重和优良牧草比例的平均年度变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因此确立了不同放牧强度下优良牧草比例的年度变化是评价高寒混播群落放牧价值的直接度量指标.2)虽然群落相似性系数和草地质量指数可以评价草场的相对变化,但相似性系数的变化与牦牛个体生产力没有显著关系,因而不能反映草场放牧价值的变化,而计算草地质量指数时,不同植物类群盖度的测定和适口性的判别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因此它也不是一个很客观的指标.3)当放牧强度为9.97头/hm2时,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个体增重的年度变化能维持基本不变,因此,可以认为该放牧强度是高寒人工草地生长季放牧不退化的最大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12.
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楷  宋乃平  魏乐  安慧 《草业学报》2012,21(5):12-22
采用围栏放牧控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对封育9年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放牧强度对生长季不同时期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同,中度自由放牧小区的牧草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都高于封育小区;2)环境条件对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较大,在光热水等资源充足时,自由放牧区3种牧压梯度下的牧草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封育禁牧小区,当遭遇高温干旱胁迫时,自由放牧区的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增长量均比封育禁牧小区低,中度轮牧草场表现出较好的抗胁迫能力;3)放牧能够减小荒漠草原年内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时间变异,而其空间变异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较为复杂,在不同强度、不同方式以及植被生长季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4)轻度自由放牧不会改变植物的种间关系和群落之间的关系,而重度自由放牧不仅加剧了群落间的资源竞争,还会引起研究区3种群落发生不同程度的逆向演替,中等强度的4区轮牧方式为研究区最优的放牧模式,它一方面减缓了群落界面上的资源竞争,另一方面促进了本氏针茅群落的顺行演替。以上结果表明,合理地调控人类放牧制度能够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从而起到恢复和保护草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牦牛放牧强度对甘南高寒草甸群落特征与牧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长期牦牛放牧干扰对高寒草地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的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植物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牧草营养品质等。结果表明,1)牦牛放牧强度对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在放牧压力为零的对照区牧草地上生物量最大,约418.15 g·m-2;在高强度(6.5牦牛·hm-2)放牧下,牧草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2)高强度放牧干扰降低了植被物种丰富度,但对植被群落密度、可食与不可食牧草生物量比重影响不显著(P0.05);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0-10 cm)含水量和地表温度(0-10 cm)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放牧强度增大,表层土壤含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地表温度呈递增趋势;3)放牧强度对牧草品质也有一定影响,但各放牧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适宜强度的牦牛放牧可能会促进牧草地下生物量生长,潜在影响不同经济类群的比重,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14.
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植被再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通过小区控制放牧试验,研究了放牧强度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期间和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的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地上生物量、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都呈"单峰型"变化,其峰值出现在7-8月,相对再生速率随季节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在适度放牧强度(P4)下,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都最大,这说明一定程度的放牧能够促进牧草再生;根据牧草相对再生速率随放牧强度增大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本试验条件下适于牧草生长的最适放牧强度为8~12只/100 m2.  相似文献   

15.
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节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对牦牛采食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在放牧期内,牦牛干物质的采食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而且随放牧时间的延续,各放牧区牦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均在8月5-20日达到最大;放牧强度对牦牛粪干物质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放牧时间(季节变化)对它的影响不显著(P>0.05);极轻度和轻度放牧区牦牛干物质的消化率均在7月20日-8月5日达到最大,而中度和重度放牧区均在8月20日-9月5日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在不同季节牧草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变化较大的条件下,研究不同季节牦牛牧食行为及机体瘤胃微生物区系响应策略,旨在为提高牦牛的生产潜力及畜产品转化效率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分别在2019年1月和2019年9月进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牦牛9头,采集瘤胃液,用于分析瘤胃内环境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并利用MOOnitor系统对其牧食行为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牧食活动及采食空间分布随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相较于暖季,牦牛冷季休息加反刍时间(13.378 h/d)、采食时间(5.174 h/d)和反刍时间(8.160 h/d)显著减少(P<0.05),行走时间(4.775 h/d)显著增加(P<0.05),并且采食空间分布更为分散。瘤胃液中氨态氮、乙酸、丙酸、异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乙酸与丙酸的比例在冷季显著降低(P<0.05),而微生物蛋白、异戊酸含量在冷季显著增加(P<0.05)。冷季下瘤胃微生物在门水平表现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表现出冷季瘤胃微生物以分解纤维素的菌属为主。综合试验结果,冷季牧草生物量及常规营养成分的降低导致牦牛采食、反刍、休息行为减少,游走行为增多,同时采食空间分布格局扩大。牦牛瘤胃消化代谢及微生物变化方面对冷季的响应模式有别于暖季,这有利于提高其能量摄入及机体利用效率,进而有效应对冷季营养匮乏。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建立放牧试验平台,研究秋季、冬季和初春放牧对草地植物返青期土壤温湿环境和植物生长以及生长旺季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地返青季,秋季放牧草地表层土壤湿度相对于其他处理显著降低,而温度相对升高;土壤表层湿度与草地枯落物总量、立枯量呈显著正相关;秋季和冬季放牧显著降低草地返青期的地上生物量;秋季放牧显著降低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而初春放牧不影响草地返青期的群落生物量。在生长旺季,初春放牧草地群落及其高大优势植物大针茅和羊草的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其下层的糙隐子草和杂类草生物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