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常德市是湖南省重要的烟稻轮作区,通过推广稻草还田、机械深翻耕等一系列烟稻轮作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该市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总结了常德市烟稻轮作技术的发展历程、采用的关键技术、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推广对策。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烟叶与水稻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解决了烟稻争地矛盾,烟稻轮作种植经济效益显著,以供皖南烟区及同类地区农民从事烟稻生产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徽农业科学》2020,(3):232-235
为解决皖南烟区烟稻复种连作方式产生的问题,采取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调研访谈等方法,选择并验证了烟稻1∶1隔年轮作种植是较好的轮作方式,针对影响烟稻轮作经营规模的生产服务、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等因素分析提出相应配套解决措施,探索应用基于RS、GIS技术的轮作可视化管理和全面检查、次年兑现补贴的激励机制,总结形成"烟稻轮作,规模经营,长期合作,全程管服"的新型种植模式。该研究为改善农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烟叶规模化生产和实施烟稻轮作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烤烟和水稻都是种植季节性较强的作物,合理地安排烟稻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减少病虫危害,并能显著提高烤烟产量和质量,实现烤烟增效益、晚稻夺高产的生产目标。通过总结沧源县近几年来推广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现状和成效,综合分析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推广的限制因素,并结合沧源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烟稻轮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贵州省低海拔烟区烟稻轮作的生态适宜性,以该区的典型代表县天柱县为例,对比分析了天柱县烟稻轮作的光、温、水、土壤条件。结果表明:天柱县的光、温、水资源是适宜推广烟稻轮作的,但是需要适当增加土壤的钾含量,并提高土壤pH值;适合烤烟的移栽期为每年的3月下旬,烟后稻的播种期为当年的6月下旬,在7月下旬烤烟采收完毕后及时插秧,10月中旬收割稻谷;确保烟稻轮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抓"早",同时做好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总结凤山县近几年来推广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现状和成效,综合分析了该县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推广的限制性因素,并结合凤山县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凤山县发展烟稻轮作的对策,以期为凤山县烟叶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闽北烟—稻轮作的增产效益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南平市是全国31个重点产烟区之一,也是福建省3个主产烟区之一,同时又是福建的产粮区。2009年全市种植烟叶31.48万亩,其中90%以上都是烟稻轮作。烟稻轮作是一种稻田高效的复种方式,春季种烟,秋季种稻,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条稳定途径,已被烟(稻)农普遍接受,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轮作种植模式是作物种植制度的重要模式,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是烟草和水稻充分的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用养,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品质和增加烟稻的品质.文章主要分析了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优势、并就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技术关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烟稻轮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德保县近年来进行烟稻轮作的成功经验,总结了烟稻轮作的优势,并从选种、幼苗培育、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烟苗的剪叶、采收、烘烤工作几个方面介绍了烟稻轮作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今后的烟稻轮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永定区单季稻、双季稻、芋稻轮作、烟稻轮作4种种植模式的土壤进行肥力调查与丰缺评价。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总体较高;速效钾严重缺乏;土壤主要呈酸性或微酸性。不同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表现为芋稻轮作双季稻烟稻轮作单季稻;碱解氮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双季稻;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烟稻轮作单季稻双季稻;土壤p H值大小为双季稻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针对4种模式的土壤肥力现状,提出了几点科学施肥和土壤培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朱科焰  李洪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13-11314,11344
针对烤烟生产的关键气象因子,分析对比瑞金与国内外其他烟叶种植区的气象条件,建立了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对瑞金市烟稻轮作进行了气候区划。结果表明,瑞金市光、热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适宜推广烟稻轮作的栽培模式;600~800m的一季稻区,适宜开展单季轮作,开展优质烟叶生产;在海拔高度350~600m的双季稻和一季稻共存区,可实行烟+早中熟晚稻轮作制,开展优质烟叶生产;在海拔高度150~350m的双季稻区,可实行烟+迟熟晚稻轮作制,但应注意防御高温低湿天气对烟叶造成的危害;150m以下或800m以上的地区不适宜推广烟稻轮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合湘南烟稻轮作区种植的绿肥品种.[方法]于晚稻收割后,种植不同品种绿肥,在烟苗移栽前进行翻压还田,探明绿肥鲜体还田对植烟土壤养分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各绿肥品种以紫云英处理的鲜草产量最高.绿肥还田可以提高植烟土壤的养分含量,对烟叶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内在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以紫云英还田对其综合影响最好.[结论]紫云英是湘南烟稻轮作区培肥改土的最佳绿肥品种.  相似文献   

13.
在湘南的江华、新田和常宁3个主产烟区分别采集同一地形部位的由相同母质发育的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耕层混合土样和剖面分层土样,进行了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肥力状况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的耕层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含量以及土壤pH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土壤有效P、速效K含量则烟稻轮作田显著高于稻稻连作田,表明植烟季P、K肥施用水平过高。在土壤剖面中,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有效P、速效K含量大部分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全K及土壤pH随深度的变化则较复杂。  相似文献   

14.
<正>以烟稻轮作模式下的皖南烟叶种植,是皖南烟区主要的种植形式。皖南烟区位于皖东南地区,是目前全国闻名的焦甜香烟叶产地。在我国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今天,皖南应当优化烟稻轮作栽培术,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但目前皖南烟后稻栽培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当地农业经济增长,还对烟叶种植有一定影响。所以,深入分析皖南烟后稻栽培存在的问题,探究皖南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尤为重要。1皖南烟后稻栽培存在的问题由于皖南主要以盛产烟叶为主,烟后稻栽培为辅,促使当地  相似文献   

15.
在湘南的江华、新田和常宁3个主产烟区分别采集同一地形部位的由相同母质发育的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耕层混合土样和剖面分层土样,进行了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肥力状况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烟稻轮作田和稻稻连作田土壤的耕层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含量以及土壤pH值之问差异不显著,而土壤有效P、速效K含量则烟稻轮作田显著高于稻稻连作田,表明植烟季P、K肥施用水平过高.在土壤剖面中,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有效P、速效K含量大部分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全K及土壤pH随深度的变化则较复杂.  相似文献   

16.
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增加烟农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水旱轮作模式,减轻烟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加烟稻的品质。文章主要分析了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优越性、并就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技术关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肥对百色烟稻轮作区烤烟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对百色烟稻轮作区烤烟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株对氮磷钾吸收量NPK处理最多,不施肥最少,其他依次为NP,NK,PK处理;不施氮处理氮磷钾的吸收强度在66~80 d达到最高,施氮处理则在51~65 d达到最高;每生产100 kg干烟叶,烤烟对氮、磷、钾的平均需要量分别为4.07,0.65,8.46 kg;不同氮磷钾组合以氮磷钾配施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含量适宜、比例较为协调,烟叶评吸得分高,而不施肥烟叶质量差;百色烟稻轮作区氮肥利用率高,磷、钾肥偏低。因此,百色烟稻轮作区应做到氮肥早施,合理施用磷、钾肥,以提高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皖南双季稻区烟稻轮作生态环境的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K326、RGH51两个烤烟品种不同移栽期、不同施氮水平及配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皖南双季稻区烟稻轮作生态环境[1]中等肥力田块,烤烟生产以3月25—4月8日期间移栽到大田,施化学纯氮97.5-105kg/hm2,N:P2O5:K2O=1:1-1.5:3等为宜,既可保证上部叶充分成熟采烤,获得优质适产,又能适时腾茬栽插晚稻,科学地解决烟稻争茬矛盾,能充分地利用皖南烟区温光资源,获得烟稻轮作双丰收。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稻田高效种养模式,开展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稻鸭共作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均较为显著,可在皖南烟稻轮作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出适宜宁远县烟稻轮作的优质水稻品种,2018—2019年宁远县进行了烟稻轮作晚稻新品种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野香优莉丝、泰优390产量较高,分别为8 695.65、7 796.10 kg/hm~2,较对照湘丰优186分别增产1 488.75、589.20 kg/hm~2,增幅分别达20.66%、8.18%,田间表现熟期适中,综合农艺性状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适宜在宁远县作烟后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