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乃龙 《水产养殖》2010,31(8):24-24
<正>近几年来,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罗氏沼虾养殖生产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近7 000×667 m~2,2010年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8 300×667 m~2。但每年7—9月份,绝大部分虾塘都要发生"水华",严重制约了罗氏沼虾的生长,甚至造成泛池死虾事故,成为制  相似文献   

2.
正2001年,湖北省潜江市农民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生产模式,即在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方式放养小龙虾,稻田每年可收获"一稻一虾"。经过10多年的发展,"虾稻连作"生产模式不断改进和优化,衍生出"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即将环沟由原来的1~2 m宽、0.8 m深的小沟,改挖成4~5 m宽、1.5 m深的大沟。2016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龙集镇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率先开  相似文献   

3.
<正> 近两年中,亚洲已增加其在全球养殖虾生产上所占的比例。1987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生产了全世界75%的养殖虾,而1988年已增加到89%。广大的太平洋地区(包拓澳洲大陆)养殖虾的生产量甚低,从未超过1000吨,因此几乎所有的养殖虾皆产自亚洲。这个地区养殖虾的生产主体是由7个国  相似文献   

4.
<正>据统计,2016年湖北"稻虾共作"、"稻虾连作"面积达到352.68万亩,同比增加26%,湖北省各类小龙虾生产总面积达到465.2万亩;小龙虾产量达到48.9万t,同比增加13%;小龙虾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价格为48.09元/kg,同比上涨5%;小龙虾养殖产值达到195.79亿元,同比增加25%;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综合产值达到723.33亿元,同比增加20%。  相似文献   

5.
<正>潜江"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享誉全国,早在2001年,充满智慧的潜江农民,就开启了"虾稻连作"的新时代。通过科学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直至2017年潜江市稻虾连作面积达40万亩,占全市稻田总面积一半以上,小龙虾养殖产量6万吨,"稻虾共作"模式亩  相似文献   

6.
<正> 通过学习和借鉴高岛养虾经验,综合分析我县近二年养虾生产的经验和教训,1996年全县养虾生产的指导思想为“稳定现在面积,调整结构布局,优化养殖模式,强化防病管理,发展综合养殖,注重优质效益。”结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10,(2):23-23
<正>海外媒体报道称,印度尼西亚渔业和海洋资源部部长2010年1月表示,印尼将停止进口虾产品。由于Pesawaran、楠榜、苏门答腊的虾喜获丰收,印尼政府为保护本国虾商以及虾生产,采取政策停止国外虾进口。  相似文献   

8.
<正>2011-2014年,我市部分罗氏沼虾养殖出现"生长缓慢"症状,虾农称为"铁壳虾",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尤其是2014年据调查"铁壳虾"现象十分严重,有4万亩以上虾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广大养虾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涉及社会不和谐的负面作用。我们对该症状的防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一、症状罗氏沼虾"生长缓慢"在大棚培育期间未发生明显的症状,而5月上中旬放大水体养殖近一个月,相继出现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症状。表现为罗氏沼虾  相似文献   

9.
评论区     
<正>1"虾死了是个谜,虾活着是个1奇迹。"——对于2014年的养虾状况,这句话道出了不少养虾人的心声。这几年虾不好养,死得莫名其妙,不管是一线的养殖户,还是在这个行业苦心经营的企业,甚至多年潜心研究对虾病害的专家学者,都束手无策。养殖户也只能寄望于有高人出来解谜,祈望2015年的虾好养一点。  相似文献   

10.
正该文通过分析一年来稻田养虾的实例,介绍了如何在武汉市利用稻田来进行"一季稻两季虾"生产的稻田养殖小龙虾模式,为养殖户开展稻田养虾提供相关案例参考。一、稻田工程改造(一)稻田选择我们选择了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道办事处一农户的稻虾田进行技术合作示范。所选稻田土质为黏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以色列内盖本夫-古里安大学教授Amir Sagi博士主持研究的全雄性罗氏沼虾项目以其具有巨大经济潜力脱颖而出,成功摘得首届诺伟司全球水产创新奖桂冠。"我们应用基于RNA干扰的生物技术生产全雄性苗体,使得能生产全雄性苗体的亲虾随时可供应大规模的养殖户。同等重要的是,我们的成果是非基因改造的,持久的。我们的经济潜力反映在一个近期在印度的研究。在那里,虾农养殖单雄性罗氏沼虾比养双性混养普通罗氏沼虾利润高出60%。"Amir Sagi教授介绍说。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湖北潜江拥有水域面积40万亩,是"虾稻连作"的发源地。早在2001年,科技工作者与农户一起成功探索出了"虾稻连作"模式,利用低湖撂荒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种虾,种一季稻、养一季虾。为了更好地抵抗自然灾害,规避养殖风险,挖掘养殖潜力,科技人员在此前基础上大胆创新"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大幅减少农药化肥,达到小龙虾、水稻共同生长,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经  相似文献   

13.
<正> 八十年代蓬勃兴起的养虾业,给人们提供了经验也提供了教训。尤其是历经了全国性的养虾大滑坡之后,1990年各地提出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养虾战略,可以说,较为普遍地体现了人们认识上的新的飞跃。这一年养虾生产效益显著增加,从而走出了低谷,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好势头。看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成本核算,降低开支标准,不是挽救养虾业生产大滑坡的权宜之计,而是养虾生产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众所周知,对虾养殖在渔业经  相似文献   

14.
正"十二五"期间,江苏高邮市经济开发区罗氏沼虾养殖生产发展迅速,至2015年养殖面积已达14500亩。但每年7-9月,绝大部分虾塘会出现水质老化,发生"水华",严重制约了罗氏沼虾的生长,甚至造成泛池死虾事故,水质老化问题已成为制约罗氏沼虾高产高效的"瓶颈"。近几年来,结合渔业科技入户项目工程,在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指导示范户、带动辐射户,推广应用罗氏沼虾虾塘水质综合改良措施,大大减轻了"水华"等老化水质对罗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近年来以"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在各地兴起,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模式探索。湖北省已将稻田综合种养打造成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作者总结了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的主要成效,分析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湖北省是较早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的省份,2001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稻虾连作"综合种养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单一的"小龙虾野生寄养"生产模式逐  相似文献   

16.
正针对大规格成虾比例减少、小龙虾集中上市价格低、虾稻米质优价不优等问题,2019年以来,盱眙部分农户开始试验虾稻共生"双早双优"新模式,即通过早稻早虾的综合种养模式,于每年5月中旬前和7-8月生产出优质中大规格的小龙虾,国庆节前生产出优质盱眙龙虾香米,从而实现小龙虾、水稻的早上市与错峰上市,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试验技术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省高邮市自1993年开始养殖罗氏沼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养殖的面积占全国1/4,占江苏省的五分之三,是名副其实的罗氏沼虾养殖大市。目前,高邮市养殖经营户有6 800户,罗氏沼虾育苗企业13家,饲料生产企业17家,鱼、虾药品生产企业6家,罗氏沼虾专用肥生产企业6家,罗氏沼虾饲料、药物等虾需物资销售商168家,整个罗氏沼虾产业链的产值超过20亿元。罗氏沼虾养殖成了高邮的高效农业、农民真正的致富产业、高邮市农业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8.
<正>高邮市养殖罗氏沼虾已有20多年,现有罗氏沼虾养殖面积13万多亩,是全国知名的罗氏沼虾养殖大市。但是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有35%左右的虾池出现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现象,养殖户形象地称为"铁壳虾","铁壳虾"主要表现为性成熟规格变小,蜕壳周期延长,养殖产量降低,经济效益下滑。为了  相似文献   

19.
<正>四川省成都市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18.0万hm~2,其中有宜渔稻田3.33万hm~2以上,成都历来都有稻田养鱼的习惯,起步较早,曾经是渔业重要的生产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受技术、观念等影响,成都市稻田养鱼发展一直相对平缓甚至滞后,2014年全市有稻田养殖面积仅354.0 hm~2,2016年发展到了3 713.3 hm~2,全市实现稻田综合种养增收1.4亿元,目前主要养殖模式有"稻-鳖-虾"、"稻-虾"、  相似文献   

20.
红螯螯虾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成功进行了红螯螯虾的人工繁育生产,掌握了红螯螯虾的亲虾培育、抱卵虾孵化和幼虾培育关键技术.红螯螯虾亲虾适宜在土池中进行稀养方式培育,繁殖亲虾规格宜在60 g/尾以上;水温达20℃以上,红螯螯虾可交配产卵;红螯螯虾属一年多次产卵类型.胚胎发育适宜温度20~32℃,孵化时间4~13周,在22~30℃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