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问题解答     
问 :怎样最大限度地降低巢虫对中蜂的危害 ?(江西大余 钟权元 )答 :降低中蜂受巢虫危害的主要措施有 :1 只要有蜜源能造脾时就尽量多造新脾 ,及时淘汰旧巢脾 ;2 在度夏和越冬期要紧缩巢脾 ,做到蜂多于脾 ,不使巢脾因无蜂护脾而暴露 ;3 1 5~ 2 0天要清扫一次箱底 ,在清箱底同时 ,最好能用火燎一下蜂箱 ,烤死躲在箱缝内的巢虫卵及幼虫 ;4 提出的暂时不用的空脾要用硫磺烟熏后密闭保存 ,保存半个月后要再熏一次 ,因为巢虫的卵没有孵化时是熏不死的。养中蜂只要手脚勤快 ,常清扫箱底 ,糊严箱缝和保管好巢脾 ,就不会出现巢虫严重危害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蜂咬脾一般是因为巢脾太旧,或者是在秋季蜂量下降,出现脾多于蜂的情况下发生。我用抽出老牌和劣脾,保持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的方法,制止了中蜂晈脾的现象,并且防止和减少了巢虫和露头病的发生。对抽出的巢脾,除过老无用的可以熬煮化蜡外,其余全部用硫磺熏烟后保存起来。第一次熏烟要多熏一些时间,要求熏透,严防巢虫孳生。以后每隔3—7天再熏一次。这样保存下来的巢脾,不会生巢虫。熏脾的方法和意蜂保存巢脾的方法一样,但须防止巢  相似文献   

3.
刘树峰 《中国蜂业》2003,54(4):32-32
把工蜂产卵群加上继箱 ,巢、继箱之间加上纱盖 ,继箱开后巢门。之后从蜂场提一群有 4~ 5框蜂的新王群放在继箱内。此后每隔 3~ 4天从继箱新王群提 1张产满卵的巢脾 (不带蜂 )到巢箱 ,换出 1张有工蜂卵的巢脾 ,同时在继箱补入 1张产卵空脾。如此换脾 ,直到将工蜂产卵群原有卵虫都换出后 ,即可抽出纱盖 ,换上隔王板 ,关闭后巢门 ,工蜂产卵即可停止。工蜂产卵群中提出的卵虫脾放入冰箱内冻死卵虫蛹后 ,还可加在正常蜂群中利用。工蜂产卵群处理的又一方法!河北平山县胡镇转嘴村,050403@刘树峰  相似文献   

4.
每年春繁和秋繁总要倒出一些空脾 ,这些巢脾保管不当易霉变或遭巢虫危害。如果用塑料膜套筒熏脾保管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 ,用此方法熏脾不仅能彻底杀灭巢虫和细菌 ,并且无污染 ,比“糊箱缝熏脾法”方便。方法如下 :1 分类 :把巢脾按大蜜脾、半蜜脾、花粉脾、空脾进行分类。用割蜜刀把分好类别的巢脾修理干净 ,分别装入继箱中 ,每个继箱装 8~ 9张脾 ,分别做好标记 ,便于以后使用。2 熏脾 :在熏脾之前按照巢脾数量准确计算一下长度 ,再到农资商店购买套筒塑料薄膜 (套筒塑料薄膜口径以能装进巢箱为准 ,一般为 1m宽 )。然后把套筒塑料薄…  相似文献   

5.
巢虫的防治,经验很多,目前为止,都没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虽然用硫化物药剂熏脾,能起到较好的杀虫效果,但对蜂群会产生较大的后遗症,容易使蜜蜂发生逃亡,短时间内蜂王不愿在处理过的巢脾上产卵等,所以一般不使用。采用蒸汽法,能起到杀灭巢虫虫卵,不会造成蜂群逃亡,蜂王产卵不受影响等效果。1986年9月上旬进行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 000~3 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问:蜂群的封盖子上巢虫危害严重,该怎么处理?(河北迁安周立江)答:引发封盖子脾上有巢虫严重危害,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保存的空脾被巢虫的成蛾潜入产了卵;二是蜂箱底部蜡屑等污物多,潜生许多小巢虫,而导致上脾危害。防治的办法:定期清刮箱底,刮后用...  相似文献   

8.
中蜂咬脾一种是因为巢脾已旧,一种是巢脾中有巢虫。前者是把旧脾的产卵区部分整个咬去;后者是把巢脾中有巢虫钻入或结茧部分零星咬去。在苏南地区中蜂咬旧脾一般在冬末和早春,蜂王开始产卵前,工蜂即把蜂团中央老巢脾由下端逐步向上咬,形成半圆形,逐步扩大到将蜂团内的老巢脾咬去。待外界气温高,蜂团扩散群势壮大,有较多花粉  相似文献   

9.
徐传球 《蜜蜂杂志》2012,32(6):46-46
中蜂清巢能力差,特别是老脾,巢虫容易滋生。一旦出现巢虫,开始是出现咬脾,当巢虫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工蜂清理负担加重,最后造成无法清理完毕。此时出现工蜂怠工,不出巢采集,消耗巢内蜜,蜂王产卵减少,直到停止产卵,蜂王腹部收缩变小。不久待新蜂出完,巢内蜜耗尽,出现飞逃,给养蜂者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中蜂多王群,子脾增长快、蜂数多,工蜂出勤积极,蜂群复壮快,能养成大群或继箱群,可夺高产,抗病、抗盗、抗巢虫能力强,是养蜂人最理想的采蜜群。中蜂多王群,几乎在所有养蜂场都有新老交替的双王群,也有二个老王同巢产卵的双王群,但是二只新王同巢产卵的蜂群却很少见。  相似文献   

11.
蜜蜂的卵、虫、蛹、分巢培育,包括人工控制母蜂产卵、专群饲喂、和人工羽化等三项措施.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母蜂的产卵力和节省保护蛹脾的工蜂,控制分蜂热,防治蜂螨,提高蜂蜜质量,对蜂群的快速繁殖大有好处.现将方法介绍如下;①产卵群:专供母蜂产卵用的蜂群,不担负任何哺育幼虫的工作,卵孵化之前就提到饲喂群里去了.产卵群保持三框蜂脾数,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一不小心让巢虫上了脾,正常子不多的脾就不要心痛未出的子了,所以应毫不犹豫地抖蜂毁脾,或用水浸法彻底消灭脾上的巢虫,越快越好,以免巢虫爬到其他脾上危害。也可囚王喂糖浆,待巢虫都被蜜蜂逼出巢脾落到箱底后再放王产卵。不过毁脾新造恢复更快。对于巢虫危害,如果只有少量白头蛹,怎么办呢?巢虫是蜂群的寄生虫,无论用什么药物杀,都  相似文献   

13.
巢虫重在“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饲养壮群“强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如果一群蜂的数量很多,但大部分是幼蜂,这只能算是一群强而不壮的蜂群。只有幼蜂、青年蜂、老年蜂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使得蜂群里干什么“活”的蜂都有,才能称其为壮群。壮群对巢虫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当然,也不是说壮群就绝对不会遭受巢虫危害,它同样会,只不过由于其群势壮,子脾面积大,对中小弱群来说,受巢虫危害的面积相对小些,老蜂死去后会有一些未受危害的出房幼蜂来补充,于是壮群群势就不表现出下降。饲养壮群的基本方法是随时保持巢脾上有充足的蜜和粉。2 熏脾巢虫昼伏夜出。晚上由于巢门口没有守…  相似文献   

14.
1 巢虫、蟑螂危害的治理养中蜂巢虫、蟑螂的危害是难题 ,要解决这个难题须从改革蜂箱入手 ,蜂箱底板要做成活动的 ,这样在清扫箱内卫生时 ,把底板拉出来清扫完毕又推进去 ,不用打开蜂箱。中蜂喜欢新脾 ,旧脾爱生巢虫 ,旧脾满七八个月后 ,在取蜜时老脾可不用摇蜜机 ,直接用刀把蜜脾割下留子脾部分 ,待子全部出房后蜂王又没在上面产卵时 ,即可提出淘汰 ;如果蜂王在脾上产卵 ,已割部分又造出新脾 ,则可以保留待适当时候再处理。当野外蜜粉源和蜂王产卵都减少 ,脾多于蜂时 ,可以把蜜少无子或子少的脾提出 ,以减少蜡螟在脾上产卵产生巢虫的机会 …  相似文献   

15.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5,25(7):27-27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000~3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蜂场中巢…  相似文献   

16.
正养中蜂最怕箱内生巢虫,巢虫是防不胜防,强群弱群都会有,强群能自行清理,弱群没能力清除。在上饶地区,中蜂群长年都可以见到巢虫,密封性较好的蜂箱,巢门安上防盗片,也只能防止大蜡螟进箱产卵,小蜡螟从巢门、箱缝钻进蜂箱产卵,就防不住了。  相似文献   

17.
正养蜂闲置的空脾或蜜脾时间一长就会滋生或感染病菌,甚至会被巢虫蛀蚀,如果不处理就直接拿来再用,会对蜂群造成危害。因此,在保存空脾或蜜脾时,可用硫磺熏蒸消毒灭菌,现介绍一种安全的简易方法。用硫磺熏脾前,需先把脾放在继箱内,脾多的话可撂多层  相似文献   

18.
巢脾的保管     
10℃以上由于巢虫活动,巢脾保管困难大,特别有蜜粉脾更难保管。硫磺烟薰杀死已孵化巢虫,对卵杀伤力不大,故熏后巢脾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蜂的生物学习性,蜂王喜新脾厌旧脾产卵的特点,三月份蜜源充足时,十至二十天左右的工蜂在巢框上樑分泌白蜡,修筑巢房,此时可以造脾。具体做法:1.如有数群蜂,甲群是五框,巢框上樑  相似文献   

20.
夏、秋季节的空巢脾,容易受巢虫为害,保管较困难。虽用硫磺熏治也难杜绝巢虫的发生;熏过的空巢脾蜂群不爱接受。我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认为用水浸空巢脾能杜绝巢虫危害。其方法是:把不用的空巢脾以两张并列,框梁对外,横一层,直一层地累叠起来。上下用隔板盖垫起来,然后用绳捆扎牢靠,(每捆高度视水层深浅而定,要求下部不沾泥)浸入清洁的池塘中,上面压以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