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2.
马铃薯试管苗新的快速繁殖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不同激素及配比的培养基进行反复实验 ,总结出适合茎尖产生分化芽、诱导分化芽快速生根、诱导带芽茎段快速成苗的培养基配方 ,从而提高了试管苗的繁殖倍数  相似文献   

3.
以柴蕉吸芽茎尖为外植体,进行无菌株系建立与芽苗增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先将柴蕉吸芽接种于液体诱导培养基1/2 MS+4 mg·L^-1BA+0.5 mg·L^-1NAA+30 g·L^-1蔗糖,7 d后转到1/2MS+4 mg·L^-1BA+0.5 mg·L^-1NAA+30 g·L^-1蔗糖+1 mg·L^-1AC中,可以有效减少外植体的褐变;在MS+4 mg·L^-1BA+0.3 mg·L^-1NAA+30 g·L^-1蔗糖+6 g·L^-1琼脂+80 g·L^-1腺嘌呤培养基上采用薄切片进行继代增殖,出芽率高且芽苗粗壮。  相似文献   

4.
以‘热研2号’柱花草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种类及组合对试管苗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带芽茎段接种在MS+6-BA 5.0 mg/L+GA3 0.5 mg/L的培养基中腋芽诱导率最高可达90%;最佳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5 mg/L,其分化率达10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IBA 1.0 mg/L+IAA 1.0 mg/L。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改变了丛生芽的产生途径,缩短了分化时间,提高了增殖速度,是快速繁殖柱花草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密花石斛是原产海南、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的野生石斛。为促进其规模化生产,探讨了密花石斛的无菌播种和茎尖培养中培养基种类和激素等配比。结果表明:在花宝1号附加土豆的培养基上萌芽效果最好,原球茎发生率较高;分化阶段以花宝1号附加香蕉的培养基分化效果最理想,幼嫩茎尖在MS基本培养基上附加BA 3.0 mg/L与NAA 0.2 mg/L上可诱导出新芽。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遗传转化提供更好的受体,从而降低离体芽转化直接成苗出现的嵌合体现象,以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细胞分裂素TDZ(噻二唑苯基脲)浸泡预处理及激素对小麦茎尖丛生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DZ浸泡预处理降低了小麦胚萌发率,但显著提高了小麦茎尖丛生芽的分化,在TDZ最佳浓度5mg·L-1时,4种供试小麦材料的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个数均达到最高,其中扬麦18最优,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个数分别达到了50.9%和2.82个;萌发培养基中的TDZ浓度为4mg·L-1时,小麦茎尖丛生芽的诱导率和平均芽个数最高;诱导培养基中TDZ和6-BA(6-苄基脲嘌呤)浓度均为3mg·L-1时,诱导小麦丛生芽的效果最佳,并且TDZ诱导效果优于6-BA;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配合诱导时,在TDZ/IAA(吲哚乙酸)为6、6-BA/2,4-D(2,4-二氯苯氧乙酸)为60时,诱导效果较好,但低于细胞分裂素单独诱导的效果,且随着比值的进一步增大,其诱导效率急速下降;同时基因型对小麦茎尖丛生芽诱导有重要影响,供试的4个材料中,扬麦18的丛生芽诱导率最高,扬麦12次之,西农183、小偃22较差。  相似文献   

7.
以2个常规水稻品系为材料,分别用100 mg/L ABT1、ABT2和ABT6浸泡高节位茎段1 h后,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1)ABT生根粉处理后,根鲜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鲜重均比对照显著增加,说明生根粉处理后促进了根系生长;(2)对照组的根系活力在抽穗后急剧下降,而处理组的根系活力在生长后期下降较慢,说明生根粉处理有提高根系活力的作用;(3)处理组根系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种子繁殖株的根系无显著差异,说明生根粉处理能提高根系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根系某些酶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9.
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茎段组织的EMS诱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1%的EMS溶液处理“中薯2号”试管苗茎段材料,通过对诱变材料再生过程的观察、再生苗试管培养观察及棚栽阶段的生理指标统计分析,研究了EMS对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茎段组织化学诱变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EMS能够有效渗入生长点细胞;经EMS处理后试管苗生长量显著小于对照,再生植株和组织器官发生变异;试验证实1%(v∶v)浓度EMS处理4h以上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可以应用于今后马铃薯诱变育种。  相似文献   

10.
红掌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植株再生及内生菌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组培苗不同茎段病毒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Atlanti、FL15 33组培苗顶部、中上部、中下部、基部茎段利用DAS ELlSA对PVX、PVY合量进行检测 ,各茎段病毒的OD4 90 值在α =0 0 5水平无显著差异 ,表明通过组培苗剪顶继代扩繁 ,如不结合病毒检测 ,筛选获得无毒苗的几率极低 ,生产中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2.
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1993~1995年,以汕优63、K优3号和K优5号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头季稻齐穗后15 d内,叶片光合产物主要输送到穗部,以致再生芽生长缓慢,该期即使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和氮素营养,对再生芽伸长也无作用;头季稻齐穗后20 d,即穗部籽粒充实度达90%左右,叶片较多光合产物逐渐向茎鞘输入,再生芽生长开始加快,此期光照和施氮促进再生芽伸长的作用才表现。头季稻籽粒灌浆速率与再生芽伸长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稻穗部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分别与再生芽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稻生长后期叶片光合产物的输送方向是影  相似文献   

13.
甘蔗芽培苗、组培苗和种茎苗的种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培、组培是甘蔗良种加速繁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这两种途径获得的后代种苗,在保持原种的种性上表现出较大差异,芽培苗能够较快地恢复品种种性。  相似文献   

14.
迷迭香不同茎段扦插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春季、夏季、秋季进行迷迭香扦插试验,将迷迭香枝条分为顶端、中部和基部三段做插穗扦插。结果表明,迷迭香在春季与秋季扦插较适宜。在实际生产中宜选用迷迭香中上部茎段做插穗,可有效提高扦插生根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切割不同体积单芽茎段和使用ABT溶液浸泡单芽茎段,探讨不同体积单芽茎段处理方式对育苗效果的影响,为推广甘蔗单芽茎段繁殖技术提供技术支撑。以桂糖42号为供试品种,设3个不同处理,分别为完整单芽茎段,1/2单芽茎段和1/4单芽茎段,其中每个处理又分为清水浸泡茎段2小时与50mg/L ABT浸泡2小时2个处理。出苗后调查甘蔗苗株高、苗粗、展开叶片数和根鲜重干重等指标。结果表明,完整处理的单芽茎段各项指标均极显著优于1/2单芽茎段和1/4单芽茎段;1/2单芽茎段育苗效果显著优于1/4单芽茎段;而ABT浸泡种茎对育苗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老虎须茎段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激素组合对其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芽增殖与生根研究。结果表明:老虎须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6-BA 1.0 mg/L+KT 3.0 mg/L+NAA 0.5 mg/L和MS+6-BA 1.0 mg/L+KT 1.0 mg/L+NAA 0.5 mg/L;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0 mg/L+IAA 0.2 mg/L;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  相似文献   

17.
温室内使用籽苗芽接苗为定植材料,采用托盘根控方式培育小茎绿色芽条,单位面积芽片产量可达1 136.4万片/hm2,所生产芽条茎小且均匀,合适进行籽苗芽接,且由于芽条生产受外界影响小,可周年供应小茎芽条,能有效延长籽苗芽接生产期。  相似文献   

18.
芽变育种在甘薯育种中有其特殊意义,对甘薯育种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等优势。该文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对甘薯芽变育种方法进行改进,旨在为甘薯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三明野生黄精无菌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优化消毒和不定芽诱导条件等,建立了三明野生黄精根状茎的组培体系。结果表明:将野生黄精外植体依次在清水下用软毛刷刷洗去野生黄精根状茎表面的泥土,在加洗衣粉的自来水中冲洗16 h,在3%多菌灵浸泡2 d(期间时常振荡摇晃),用清水洗去表面残留的多菌灵后置于滤纸上晾放5 h,再用75%酒精处理30 s,加0.2%氯化汞浸泡15 min消毒处理之后,野生黄精外植体的污染率低至20.2%。春季3—4月的野生黄精外植体的不定芽萌发能力和长势均明显优于11—12月。三明野生黄精的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4.0 mg/L +NAA 0.2 mg/L,在其上培养时诱导出芽率高达88.0%。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不同茎段部位,不同药剂类型、处理浓度和浸泡时间等25种处理组合对木薯单芽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0.05 g/L GGR处理1.5 h、0.5 g/L TDZ处理30 min、0.1 g/L ABT处理 30 min等3种药剂处理组合,采用茎段中部材料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