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采叶园设计 1.园地区划。银杏采叶园应划分为若干个经营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67hm~2,每处采叶园的面积以6.7~13.3hm~2为宜,中间以林网、道路相隔,以便于收购以及烘干和晾晒作业。 2.选择良种。选用树冠浓密型、叶片大而厚、叶片中含黄酮类有效成分高、抗逆性强等良种壮苗。如在郑州地区初选叶用优株  相似文献   

2.
银杏宽窄行栽植与常规密植成效比较王显钧(安县林业局)银杏(Gingobiloba)是一种果实、叶片、木材、树皮兼用的多用途珍贵优良树种。近年来,对银杏叶进行开发利用,使用价值陡增,价格呈直线上涨。营建银杏采叶园,常采用密植型(每公顷1.5~3万株)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山东省郯城县重坊镇依托独特的银杏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银杏产业强镇。全镇建有符合国际标准的银杏采叶圃1.7万亩、银杏苗木栽植园4.5万亩、银杏盆景园900亩、  相似文献   

4.
银杏种子育苗技术*⒇赵会民(定州市林业局073000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银杏作为一项高效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对银杏的研究开发已成为近代植物开发的热点之一。1996年定州市已着手667hm2银杏采叶园的营建工作,现将银杏育苗技术总结如下:1种子处理1.1...  相似文献   

5.
叶用银杏的栽培技术银杏叶含银杏双黄酮等八种黄酮化合物,银杏三内酯,银杏新内酯等四种苦味质和白果酸及其它化合物。其提取物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是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开发热点之一。1园址选择银杏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年均温14~18℃,年雨量600~1500m...  相似文献   

6.
银杏,俗称白果,是世界上古老的孑遗植物,从第四纪冰川以后成为东亚——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的独有树种,学术界一向把它称为“活化石”。现我国年产白果80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年产干叶2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年产银杏干种皮4000吨。采叶园每公顷产干叶3750~4500公斤,每吨干叶可生产浸膏10公斤(含量0.5%~1.7%)。据1995年统计资料,白果的产量江苏省最多,为4000吨,广西壮族自治区1500吨,湖北省1000吨,山东省1000吨,河南省750吨,浙江省505吨。1银杏的经济利用价值银杏是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种仁营养成分十分…  相似文献   

7.
银杏优良品种无性系繁殖扦插育苗,能保持品种的纯真优良特性,节省种子,加速良种繁殖,提早结实。采用扦插育苗是建立银杏初级采穗圃园优良家系品种和嫁接苗缺乏的一种快速繁殖新途径。 1995年2月,林业厅、地、县林业局在兴安县溶江镇石马坪培育银杏苗。扦插育苗试验面积2亩,扦插21100株。扦插枝条采于兴安漠川、白石、高尚等三个乡,经调查核实,所采的枝条都是优良品种枝条。到1995年12月上旬,成苗20256株,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对银杏采叶林进行氮、磷、钾不同配比的施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银杏的叶片面积、单叶质量和单株产叶量有明显的增长效果。叶面积、单叶质量和单株叶产量的增长幅度分别为:9.2%-22.5%、14.3%-29.5%和19.O%-55.1%。尤以N:P2O5:K2O为6:2:2的配出最为显著,增长幅度分别为22.5%、29.5%和55.1%。  相似文献   

9.
一忌不分种类乱引种 银杏苗分实生苗和嫁接轩,实生苗可供采叶,15~30 a才结果,嫁接苗果叶两用,4~5a结果,7~8a进入盛产期。叶用银杏又有含黄酮高低之分,栽培叶用银杏树宜选择含黄酮量高的品种。 二忌不看季节引种 银杏在适宜的季节栽种才易成活,银杏以种子繁殖为主,也可扦插和嫁接繁殖。银杏播种育苗宜在每年11月份至来年4月份;嫩枝扦插以6~7月份为主。 三忌忽视银杏种植的区域性 银杏喜温、好光、耐寒、耐旱、怕涝、不耐荫蔽,在地势高、干燥、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土壤中生长茂盛。土…  相似文献   

10.
银杏良种壮苗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银杏嫁接育苗过程中的播种育砧、插插育砧各项技术。提出了种子和插穗的选择,种子处理与贮藏、播种与扦插方法、苗圃地的选择与管理技术,银杏嫁接时间与方法,砧木和接穗的选择。嫁接的管理与出圃苗分级等银杏良种壮苗的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1.
银杏无性繁殖技术罗伯良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银杏壮苗。既节省种子,又能保持品种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现简介银杏几种无性繁殖方法:1、硬枝扦插:①选择20年~40年生能辨别雌雄株优良品种的健壮母树,剪取树冠中上部1年~2年生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粗壮枝条作插...  相似文献   

12.
叶用银杏栽培密度及采叶方式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幼龄叶用银杏从不同密度、不同采叶方式,综合产叶量和黄酮含量两方面因素,对其药用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 年生幼龄叶用银杏种植密度以 7.5 万株/hm 2 为佳,7.5~11 万株/hm 2 均宜,年2 次采叶包括 1/2 采、全采和 1 次性采叶对照 3 种采叶方式无显著性差异,以 1 次性采叶为宜。  相似文献   

13.
用动态分析法,对宝应湖农场拟建银杏种、叶两用园的经济效益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银杏种、叶两用园开始5年内,每公顷净现值(社会贴现率为12%)为248040.15元,远远大于建园投资。内部收益率为44.7%,是社会贴现率的3.72倍,获利能力很强。敏感性分析表明,当银杏种、叶产量价格降低10%,经营成本提高10%的情况下,其内部收益率分别达38.2%,38.8%,远远大于社会贴现率,经营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14.
银杏是需肥量大的树种,肥料不足就会出现树势生长衰弱,产量大小年明显的现象。根据有关专家试验分析:银杏要结4kg种实,才能洗出1kg白果,消耗产量4倍的营养。每个结实的短枝上,一般有3-5对雌花,可结6-10个白果种实。每结一个种实,要求24-30片叶(每片叶平均面积在16.7cm2),才能保证银杏的连年优质丰产稳产。凡有6片叶以上的短技,才能形成发育较好的花芽。1.要使银杏挂果树保持丰产稳产,必须做到一年施三次肥:长叶肥: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正是土温、气温开始回升,根系开始活动时。施肥方法是在离主干0.8-1.ho以外…  相似文献   

15.
1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所面临的形势1.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扩散蔓延迅猛我省是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重点区域,其病虫种类多,种群数量大。全省现有森林病虫种类约1500多种,其中对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有近50种。“八五”期间我省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病虫害2667万ha,占有林地面积的6%。随着造林绿化步伐加快,人工纯林的面积迅速增加,我省森林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呈明显上升趋势。1993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5.24万ha,1996年上升到了27.29万ha,预计1997年发生面积将达到33.33万ha。其发生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马尾松毛虫、竹…  相似文献   

16.
银杏育苗及造林技术山西省造林局许鹏1.苗木培育银杏苗木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扦插、嫁接、压条和分株等。1.1.种子繁殖1.1.1.采种母树的造择:选择立地条件好,生长健壮,果大仁饱的成年树作为采种母树,进行采种。从外地引种时。应注意引进优良品种,如大梅...  相似文献   

17.
银杏种质资源调查及优良单株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州208株银杏单株的调查,应用座标综合评定的数学模型,对208株银杏单株进行果用型、叶用型、果叶兼用型多性状综合评定,评选出果用型银杏优良单株30株,叶用型银杏优良单株30株,果叶兼用型银杏优良单株40株。初选结果:入选的优良单株平均单果鲜重、平均单核重分别比初选前提高了8.57%~17.58%和10.57%~22.03%;出核率、出仁率也分别比初选前提高了0.43~1.19个百分点和0.69~1.84个百分点;单叶面积、单叶干重也分别比初选前提高12.4%~21.06%和25.0%~41.2%。此次应用多维空间座标综合评定银杏优良单株的方法是笔者的一种新的尝试,基本上能客观地反映个体之间的表型优劣和差异,选择结果基本上能满足目前银杏生产中果用型、叶用型和果叶兼用型优良单株收集建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泰兴市是我国银杏著名产区,现有银杏树(不包括采叶园)366.8万株,产果10年以上的盛果林有21万株,进入90年代后银杏产量已超过200万kg,1996年达305万kg,超过全国总产量的1/3。但在当前银杏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如何提高白果、叶及其深加工产品的质量,文中提出了7条发展银杏生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银杏属高大乔木,落叶树种,过去采用实生苗种植,需万一刀年才能挂果,采用报菜苗种植的12-15年开始挂果,且品种杂、产量低,树冠高大,不便于经营管理,难以大面积地发展生产。80年代初以来,科技工作者开展了银杏品种资源调查、良种选择、良种繁育与推广及早果丰产园营建等技术研究。在早结技术上,如何使银杏提早结果,从以往20~30年结果改变为3-5年挂果,确是一大难题。科技人员从采用优良品种接穗进行嫁接入手,再经过早果丰产园营建、品种对比试验等研究,获得了初步结果,现将有关技术要点简介如下,以供参考。品种选择:近年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银杏产业暂时性地走入了低谷,影响到农民收入。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持银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邳州市提出了对银杏采叶园的改造思路和多种间作套种模式,并正在逐步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