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蜂蜜为百花之精,能养脾胃、润肠通便;和百药,益气润肺止咳;蜜生性凉,能清热,医伤痛和疮疡;熟性温,能补中,止腹痛;甘而和,引诸经,故解毒;柔而滑,故润燥,治烫伤。笔者在45年的牧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蜂蜜是治疗多种畜病的好药物.现将蜂蜜配合其他药物治疗畜病的部分验方介绍如下,供农、牧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草纲目》:“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润泽,故能润燥;缓可去疾,故能止痛;和能致中,故和百药,与甘草同功。”鉴此,现选介蜂蜜验方十则,有下述病症者可酌情选项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无毒副作用 ,久服不会产生抗药性 ,使用中药治病 ,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重视。可中药煎熬的汁液味苦难服 ,药丸因含甜味蜂蜜成份 ,苦味改善 ,用之方便 ,药效持久。凡是水煎药剂 ,均可制成丸药服用。旧法制作药丸 ,系炼蜜为丸 ,即将低浓度蜜加火熬制 ,使蜜中水分蒸发 ,然后再与药面拌和 ,方能成丸。殊不知炼蜜温度达到 70~ 1 0 0℃时 ,其活性物质会全部丧失。炼蜜只是图其粘性。目前 ,市售蜂蜜多为 4 0°以下的蜂蜜 ,在常温下容易发酵 ,不能用于制作药丸。 4 2°的成熟蜂蜜 ,营养价值高 ,能和百药解百毒 ,故在制作药丸时 ,不必用甘草为引。…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就有"蜂蜜能安五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的说法。进入冬季,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各种疾病困扰。此时如果能够合理地吃一些果蔬搭配蜂蜜进行食疗,可以起到补充水分,缓解秋燥的作用,现在给读者介绍一些蜂蜜果蔬汁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邢泉鑫 《中国蜂业》2002,53(5):42-42
关于《中国养蜂》第 4期 2 1页对蜂蜜和大葱能不能同食问题 ,谈一点看法 :我国古代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 :蜂蜜滋补、润肠、和百药、忌葱。因古代的蜂蜜 ,是把蜂巢放入锅内 ,烧开、溶化后取蜂蜜的。古代蜂蜜中有蜂蜡的成份 ,因蜂蜡对葱是克忌的 ,同吃会发生肚痛。现在的蜂蜜是用分蜜机分出来的 ,蜂蜜中没有蜂蜡的成份 ,与葱同吃 ,是没有问题的。本人曾多次实践过蜂蜜与大葱同食没有问题!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勤俭村九组(201112)@邢泉鑫  相似文献   

6.
蜂蜜不仅是一种具有多种特性,富于营养,能增强体质的天然补品,而且医学家很早就发现蜂蜜在医疗上还是一种价值很高,颇受广大伤病员欢迎的优良药物.《神农本草经》记述“蜂蜜甘平无毒,主益气补中,止痛解渴,诸经痛痉.安五脏之不足,主心腹之邪气,而合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相似文献   

7.
正蜂蜜具有补中益气、安五脏、调和百药、清热解毒、滋燥滋阴、安心养神之功效,若能与其他食物或中药搭配使用,能发挥更多的食疗和药疗的作用。1干燥上火雪梨500 g,蜂蜜2勺。先将雪梨洗净,榨汁,将汁液煮沸,候温,然后调入蜂蜜,搅拌均匀,即可饮服,每日1~2次,连续饮服5~7日。可润肺润燥。2便秘大米100 g,香蕉200 g,蜂蜜30 m L。先将大米入锅,加适量水,煮粥,待粥快熟时,将香蕉切成小  相似文献   

8.
蜂蜜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左胜和(云南省保山市畜牧兽医站678000)《神农本草经》载:蜂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间、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中兽医古籍亦有蜂蜜入药治病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蜜含葡萄糖、果糖、蔗糖...  相似文献   

9.
正取生姜50 g,捣烂取汁,加入蜂蜜150 mL,盛于瓷器中调匀,隔水炖约8 min,待药液温度为60~80℃时,每天分早晚2次服用,连用2~3天。方中的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三经,能解表散寒、温中、化痰止咳;蜂蜜入肺、脾、大肠三经,具有安五脏、和百药、解百毒、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等功效。此方疗效确切、安全无毒,且治法简单、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0.
蜂蜜味甘,平,无毒,微温;润五脏,利二肠,和中缓急.毒可解,痛可止,皆甘润之力,生则凉,熟则温.蜂蜜在古代医学上应用广泛,我国历代本草、医书以及兽医专著都将蜂蜜列为无毒性的"上品"药物,并记述了治疗处方.公元前一世纪<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蜂蜜"治邪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  相似文献   

11.
<正>在干燥季节,很多人手脚经常开裂,不仅疼痛,还影响走路。现提供一个治手足皲裂的药方,按3:7的比例准备猪油和蜂蜜,将猪油加热融化后加入蜂蜜,搅拌均匀后装瓶。使用的时候,先用热水洗净患处,再涂药膏。如果有破溃发炎,可以在创面撒上白芨粉,然后再涂药。此方治手足皲裂确有帮助。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心、胃、大肠经。《冲农本草经》中提到蜂蜜"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  相似文献   

12.
蜂蜜美容古今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蜜不仅是医家良药 ,而且是美容佳品。我国古代 ( 2 0 0 0年前 )药书《神农本草经》载“蜂蜜和百药 ,久服强志轻身 ,不老延年。”说明蜂蜜能抗衰老和永葆青春。 170 0年前 ,已开始将蜂蜜用于护肤美容 ,晋代郭璞“蜜蜂赋”中记载“灵娥御之 (蜂蜜 )以艳颜” ,即指晋代女子直接用天然蜂蜜抹面。百岁名医甄权 ( 5 4 1- 643)医术高超 ,唐贞观 17年 ,甄权 10 2岁 ,太宗皇李世民亲自到他家探望并咨询药性。甄氏《药性论》载蜂蜜“常服面如花红”。在唐代 ,曾广泛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的女儿永乐公主面容干瘪 ,肌肤不丰 ,后因战乱避居陕…  相似文献   

13.
蜂蜜有解毒、降火、调和百药等功能,与中草药配合使用,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为此笔者把我地流传在民间的验方,整理出来献给蜂疗工作者和对蜂疗感兴趣的人们。  相似文献   

14.
郑庚智 《中国蜂业》2007,58(2):34-34
1、神奇的蜂蜜治好乙肝病我国古医书《神农本草经》中载“治邪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蜂蜜有保护肝脏的作用,主要是葡萄糖变成肝糖物质贮存待用,为肝脏的代谢积蓄供应能量,保证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5.
蜂蜜味甘,平,无毒,微温;润五脏,利二肠,和中缓急。毒可解,痛可止,皆甘润之力,生则凉,熟则温。蜂蜜在古代医学上应用广泛,我国历代本草、医书以及兽医专著都将蜂蜜列为无毒性的“上品”药物,并记述了治疗处方。公元前一世纪《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蜂蜜“治邪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  相似文献   

16.
蜂蜜作为食品和良药 ,可直接入口服用 ,也可添加到食品、饮料、菜肴中食用 ,还可用其制作成饼干等各种制品。蜂蜜有和百药的功能 ,用其熬制成各种药丸 ,不仅功效高作用强 ,且利于长久存放。用之作中药“引子” ,还可大大提高药效。蜂蜜糖类成分中含有85 %— 95 %的葡萄糖和果糖等单糖 ,所以蜂蜜不需要消化就可直接被人体吸收。由于蜂蜜营养丰富 ,容易消化吸收 ,因此是老人、儿童、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和病弱者的理想食品 ,被营养保健专家誉为“健康之友”、“糖中之王”。许多科学试验和实践证明 ,蜂蜜的服用方法对其营养保健作用和医疗效…  相似文献   

17.
蜂蜜作为食品和良药 ,可直接入口服用 ,也可添加到食品、饮料、菜肴中食用 ,还可用其制作成饼干等各种制品。蜂蜜有和百药的功能 ,用其熬制成各种药丸 ,不仅功效高作用强 ,且利于长久存放。用之作中药“引子” ,还可大大提高药效。蜂蜜糖类成分中含有 85 %~ 95 %的葡萄糖和果糖等单糖 ,所以蜂蜜不需要消化就可直接被人体吸收。由于蜂蜜营养丰富 ,容易消化吸收 ,是老人、儿童、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和病弱者的理想食品 ,被营养保健专家誉为“健康之友”“糖中之王”。许多科学试验和实践证明 ,蜂蜜的服用方法对其营养保健作用和医疗效果有着…  相似文献   

18.
养生话蜂蜜     
《本草纲目》说,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蜂蜜质地滋润,可润燥滑肠;生用性凉,清热润肺;熟用补中,缓急止痛;甘以解毒,调和百药。蜂蜜主要含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还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淀粉、酶、脂肪、苹果酸、维生素、铁、钙、镁等多种成分。小儿食用能促进生长发育;老人食用可补中益气,润肠通便,久服强志健身,不饥不老,延年益寿。蜂蜜的药用价值也很广泛,对肝炎、肝硬化、肺结核、神经衰弱、失眠、便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蜂蜜虽好但多食令人肚腹胀满,胸腹不适,食欲不振。  相似文献   

19.
蜂蜜汽酒是一种含汽,类似小香槟,啤酒的酒类,既具有蜂蜜的营养价值,又有酒的味道和汽水的滋味;但酒度较低,故适用于老年、幼儿和妇女的饮用。用蜂蜜生产汽酒,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新的饮料品种,同时,也为我国蜂产品开创一条销路和途经。一、原理 l.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和萄葡糖,可以经过酵母发酵,酿造蜜酒,如收集二氧化碳,便可制成汽酒。其反应式为:  相似文献   

20.
谢勇 《中国蜂业》2013,(4X):55-56
<正>"蜂尾垂锋,故谓之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蜜蜂如此解释。"主心腹邪气,诸惊痫,补五藏不足气;益中止痛,解毒;能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闷,不能饮食"。唐《食疗本草》对白蜜如此描述。晋朝陶洪景撰写《肘后备急方》时亦提及白蜜作为中药的重要原料,能治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