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采用无毒化学去雄剂PCZ的两种剂型PCZ—2和PCZ—4.于小麦主茎旗叶抽出时以4个不同浓度叶面喷施.小麦自交结实率低于10%、异交结实率高于50%的浓度和剂量为:PCZ—2的浓度为0.5%.每有效穗用量为0.4、0.6和0.8ml以及浓度为0.6%.用量0.4ml;PCZ—4的浓度为0.5%.用量0.6ml1.2品种3个施用时期的试验表明.两剂型的最佳施药时期皆为主茎旗叶抽出时,不同品种对PCZ的敏感性有差异.PCZ比2000mg/kg乙烯利处理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2.
黄淮地区小麦旗叶主要光合色素含量及光谱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丙酮提取后,用日产岛津UV-160分光光度计在4年间测定了黄淮区8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旗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为2.444~2.871mg/g鲜叶, 均约2.753mg/g鲜叶(σ=0.093,n=163,下同);叶绿素b含量为0.875~1.688mg/g鲁叶(σ=0.231);b/a为0.355~0.588,均约0.453(σ=0.0795)。小麦旗叶离体叶绿素均在662~663nm  相似文献   

3.
花生去子叶幼胚的丛生芽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授粉后25-30天的花生幼胚,去子叶后,在MS2(MS+BA1.0mg/L+CH300mg/L+PVPP0.3%+椰计50ml/L+蔗糖4%+琼脂0.8%)培养基中,置300lux弱光和20℃±1℃条件下,培养21-28天,能有效地产生丛生芽;在MS2中诱导培养后的去子叶幼胚的生长点切去,在改良无激素培养基(MS1)中培养14天,转入MS3(MS+BA6.0mg/L+NAA0.4ml/L+D-生物素0.1mg/L+CH300mg/L+酵母浸出物200mg/L+椰计50m/L+PVPP0.3%+蔗糖2.5%+琼脂0.8%)培养基,置25℃±1℃,3500lux光照条件下培养21-28天,80%的外植体分化出丛生芽,继而长成无根带叶小苗..平均每外植体产生8.1个丛生芽,最多可达40个.诱根后小苗移植田间80%植株成活并开花结实。品种(系)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金线莲组织培养与人工栽植研究:Ⅲ.壮苗生根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表明,以增殖培养的苗,切割成有2-3节,叶片3-4片,高3-4厘米的茎顶节段为材料,经培养6个月,培植体每株平均净增高6.9厘米、叶3.63片,根3.92条;切取有小叶2-3片、高2-3厘米,无根的上苗,经培养3个月,培植体株平均可净增高3.38厘米,叶3.29片,根2.5条,鲜重达0.5克,采用1/2MS+NAA4ppm+iba1ppm+活性炭0.3%的组合,对金线莲试管苗快速生长和生根有  相似文献   

5.
1993-1994年度小麦生长季节在两个地点对新育成的小麦品系(福繁11,福绵2号,福太2号,86-5,晋914435,586,系6)进行了品比试验,对照品种为晋麦2148。结果:两点平均,参试品系产量水平为144.7-204.1kg。福太2号和586比对照减产11.4%和11.7%;86-5比对照增产2.5%,其余4个品系比照增产1.4-4.5%。多数品系有效穗和穗粒数比对照略多或相仿,千粒重有  相似文献   

6.
以闽选703为材料,在N6(或MS)+2,2-4D2.2mg/L+CH(水解酷蛋白)1.5g/L培养基上诱导产生胚状体。利用1/2MSO的5.5%海藻酸钠包裹体细胞胚,播种在4种不同的固体培养基上,其中播种在培养基1/2MS+BA2mg/L+NAAlmg/L+AC(活性炭)0.5%的人工种子萌发率为31.7%,比前人报道的27.6%(2)提高4.1%。本文最后还探讨了活性碳对生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2份红麻品种材料中初选出的7个品种(系)的干茎产量,纸浆得率,抗炭病性及构成产量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夏播麦茬麻中ZGR5,ZGR15,ZGR8和红11的干茎产量分别比对照青皮3号增产29.4%,21.9%,21.6%和20.2%,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春播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5.4%,19.6%,21.4%和11.9%,它们的纸浆得率平均比对照提高0.21-1.44介百  相似文献   

8.
海甘蓝种子在附加有0~10mg/L6—BA+0.1mg/LNAA的MS培养基中,当6—BA为2~5mg/L时,幼苗生长健壮.采用MS+2~4mg/L6—BA+0.1mg/LNAA培养基可从无菌苗茎尖诱导大量丛生芽,2~3周后,平均每个茎尖可诱导5.1~5.5个丛生芽,6—BA大于4mg/L,会导致丛芽黄化.继代培养时,4mg/L6BA+0.1mg/LNAA配合使用效果较佳,繁殖系数高达10.4.1/2MS+0.5mg/LIBA丛芽的生根效果较好,保湿组培苗的成活率可达95%,再生植株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9.
42份来源于神农架及三峡地区的菠菜品种的还原型维生素C、粗蛋白质和草酸含量范围(占鲜重)分别为4.8-29.4mg/100g;2.10-5.93%;0.64-1.48%。与全国普遍栽培的4个品种比较,维生素C含量高的有5个品种;粗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11个;草酸含量低的品种有7个。通过系统聚类,划为8个类群,第6、4、5、3类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各自的优势。第8、7、1、2类的品质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0.
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Ⅳ~Ⅵ期)主茎幼穗长为0.70~9.34cm,顶叶叶枕距为-20.0~-3.5cm,穗尖离地面距离为2.77~15.56cm,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6.70~19.92cm,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穗感受自然低气温(平均日均温21.6℃),表现为可育,花粉可染率为21.8%,套袋结实率为11.3%;感受人工垣定玫高水温(25℃),表现为不育,花份可染率为0.4%,套袋结实率为0,表明敏感期幼穗为其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另外,在低气温条件下(平均日均温21.6℃),敏感期淹深水极显著降低可育性表达,花粉可染率为2.7%(对照为21.1%),套袋结实率为0.2%(对照为10.4%)。  相似文献   

11.
应用 B N- 1、 B N- 2生长 调节剂对 冬小麦播 前浸种 和孕穗 期叶面 喷施,有 显著的 促根 (05~21 条/株 )、促叶(173~6 cm 2 /倒三叶)、扩源(09~48 g/株)、增粒(04~22 粒/穗)和增重 (05~12 m g/粒)作用,增产 50~573 kg/h m 2 ,以 B N- 1效果最佳,适宜的浸种和叶面喷施浓度均为 8 m g/kg。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春为对照,将5个山东地方普通小麦品种与奥地利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5个小麦品种与黑麦均具有良好的杂交亲和性。LSD检验表明,除洋麦外,其余4个材料均与中国春具有相似的杂交亲和性,其基因型为kr1kr1kr2kr2;对杂种F1种子在大田直播条件下的成株率分析表明,蚂蚱头火麦×黑麦具有最高的成株率(26.67%);对杂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育性分析表明,5个供试材料与黑麦杂种F1代结实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中国春(0.078粒/穗),其中蚂蚱头火麦×黑麦F1具有最高的结实率(3.087)粒/穗);相关分析表明,亲和性和杂种F1种子生活力及育性间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163和0.163。  相似文献   

13.
荧光法测定果蔬中的叶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蔬中叶酸用热沸偏磷酸提取,活性炭吸附,氨一乙醇液洗脱,达到提取分离较完全之目的。经净化后的叶酸提取液在酸性介质中,与高锰酸钾氧化后生成α-氨基-4-羟基蝶啶-6-羧酸,在浓度0-10^-10μg/ml范围内,其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成正相关,回收率在95%以上,相对偏差小于2.5%,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在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1994年,采用赤霉灵对3个小麦品种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赤霉灵能大大减轻赤霉病危害,其防治效率达91.8%-94.8%;增加穗实粒数4.4-12.4粒,千粒重增加2.8-5.0g,增产幅度达35.8%-170.1%。  相似文献   

15.
在孕穗期或抽穗期根外喷施强力增产素或车产灵,结实率平均增加4.2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91~1.08克,单产提高9.4%;施用磷酸二氢钾,结实率增加3.6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80克,单产提高5.6%。增产的原因在于后期营养充足,光合条件改善,叶片功能期延长,弱势花充实度提高,结实率、千粒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钾配比对冬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我们在含钾丰富的豫西褐土区进行了小麦氮钾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氮钾配合使用,可提高小麦的叶面积系数和植株抗逆性,增加植株的干物重和籽粒千粒重;与单施氮肥相比,平均增产11.8%;氮钾产量模型为:y=239.87+16.627x1+13.527x2-0.55766x21-0.8209x22+0.1042x1x2;氮钾合理施肥量分别为210、124.1kg/hm2,最佳配比为1.69∶1,联应系数为1.07,施肥利润为3123.75元/hm2,每公斤N可增产小麦6.5~5.8kg,每公斤K2O可增产小麦1.6~11.1kg,每公斤养分增产小麦8.58kg。  相似文献   

17.
通过PC/Gene软件对 Rottmann等人发表的番茄 LE-ACC2合酶的 5’端 2.0 Kb的前导序列作分析,设计了4对特异引物;以番茄果实、叶片的总DNA为模板,采用特异PCR扩增技术获得了 2.0, 1.87, 1.58, 1.28 Kb 4个特异片段,用 T-Vector技术构建了1个克隆(2.0 Kb)、3个亚克隆(1.87,1.58,1.28 Kb),对4个克隆产物进行了 DNA序列测定,借助 PC/Gene软件对所获得的各克隆序列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获得了番茄 LE-ACC2 5’端前导序列的同源率为99.9%,但第-979位的 C和第-1076位的 T分别为 T和 C所替代。对利用 PCR技术分离大片段DNA的各环节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覆膜后,各主要生育时期生长发育进程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生育期持续天数较露地小麦缩短 4~24 d,成穗数增加 62.70~98.25 万/hm 2,穗粒数增加 2.1~4.1 粒,千粒重降低2.0~3.1 g,增产 248.4~1 913.4 kg/hm 2,增产幅度为 4.1% ~40.8% 。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是地膜小麦超常增产的主要原因,粒重的高低是决定地膜小麦增产潜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初花期后,叶片仍是主要光合器官,但各类叶对产量的作用不同,无柄叶>短柄叶>分枝叶>长柄叶,对产量的影响分别为7.4%-15.5%、5.1%-14.6%、3.3%-14.6%和0.3%──-5.0%.各类叶对结角数和角粒数的影响与对产量的影响一致,但对千粒重的影响相反.  相似文献   

20.
张睿  李素绵 《麦类作物》1999,19(2):45-48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覆膜后,各主要生育时期生长发育进程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生育期持续天数较露地小麦缩短4 ̄24d,成穗数增加62.70 ̄98.25万/hm^2,穗粒数增加2.1 ̄4.1粒,千粒重降低2.0 ̄3.1g,增产248.4 ̄1913.4kg/hm^2,增产幅度为4.1% ̄40.8%。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是地膜小麦超常增产的主要原因,粒重的高低是决定地膜小麦增产潜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