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场1964年开始油松大面积造林,目前共营造油松人工林11942.49亩,占人工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一。11年生油松平均高4.2米,生长健壮,长势喜人。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认真选择造林地油松在幼龄期喜欢庇荫,造林地我们多选择阴坡或半阴坡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大青山阴坡、半阴坡主要灌木群落黄刺梅、虎榛子、胡枝子影响土壤结构、肥力的调查分析,对不同植被下油松幼林的生长也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不同的植被均对土壤有改良作用,而且对油松幼林生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胡枝子豆科植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系统了解和掌握林木生长规律,是科学合理经营森林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承德平顶山林场山地人工中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根据阴坡和阳坡人工油松林样地调查资料,选择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不同坡向油松树高、胸径以及材积变化规律,以掌握树木个体生长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胸径、树高和材积总生长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持续上升;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连年生长量达到最高峰的时间与平均生长量也较一致;处于阴坡的油松生长较阳坡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如何提高油松造林成活率,是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对泾川县影响油松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栽植时间、立地条件和苗木规格是提高油松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措施;在油松造林方面,应注重调查规划,科学编制设计;选择阴坡和半阴坡立地类型,清明之前栽植,采用带土球或营养钵苗木,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接坝山区陡坡地段不同坡向油松造林成活率与生长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1)阳坡的油松存活率最高,阴坡最低,大小排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2)阳坡的油松人工林地径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3)阳坡的油松树高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相似文献   

6.
《林业资源管理》2017,(2):46-52
林木生长方程是描述树种(组)各调查因子总生长量随年龄生长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已广泛应用于估算单木树高、材积、林分蓄积等。以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为基础,以小班为单位,针对辽西(北)地区的油松和刺槐人工林,通过7种典型的树高生长理论方程,分别拟合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树高生长过程。结果表明;7种方程均能较好地模拟树高的生长过程,其中又以Korf方程和Logistic方程为优,拟合效果最好;在拟合过程中,渐近参数a和形状参数b,c受立地类型的影响均较大;通过对拟合方程进行检验,方程估算值与真实值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说明拟合方程能够准确地预测树高的生长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油松和刺槐的树高生长进行研究,发现:地形和坡向对油松的生长影响较大,山洼地和侵蚀沟中油松生长最好,阴坡半阴坡又好于阳坡半阳坡;刺槐则在阳坡半阳坡生长优于阴坡半阴坡。这为辽西(北)地区立地质量的评价和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苗移植是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的有效途径,但是大苗移植难以成活.从油松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移植苗木的选择、苗圃地选择以及移植方法等方面,介绍了油松大苗移植技术.  相似文献   

8.
辽东栎的适生环境与油松的天然分布环境大致相同,在太行山中段阴坡、半阴坡造林时,应尽可能多造一些油松和辽东栋混交林,减少营造油松纯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林分结构稳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防护作用更大。与营造油松纯林比较,能有效改善土壤条件,降低林分温度,提高林分湿度,增强林木光合水平,提高林木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9.
对黄土高塬沟壑区近年来人工栽植沙棘林的存活、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沙棘适宜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的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栽植;半阴半阳坡的塬边、沟道栽植沙棘纯林效果较好,坡地栽植沙棘与油松、侧柏等乔木混交林时,栽植密度要大,6年后对沙棘进行间伐,以保证乔木树种的生长;阴坡的塬边、坡下部位、沟道适宜栽植沙棘,坡上部位适宜栽植油松。塬边栽植沙棘可以作为封山禁牧的绿篱。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油松苗木移植技术,从移植季节的选择、移植苗木的选择、苗木修剪、起苗、运输、植穴、苗木栽植和养护管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为提高油松苗木的移植成活率提供了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朝阳县油松、刺槐、华北落叶松树高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朝阳县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刺槐和华北落叶松的解析木数据,按照不同立地类型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运用6种高生长模型对树高生长进行拟合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树种高生长用Logistic模型最佳,油松在阴坡厚土层和阳坡厚土层的高生长用Richards方程最佳.相对生长方程在刺槐阳坡中土层和阳坡厚土层的高生长模拟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从油松大苗移植季节、苗木选择、苗木起挖运输、栽植坑准备、栽植要点和栽后养护管理等方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油松大苗移植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提高油松大苗移植成活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辽西山区的阳坡和阴坡分别采用覆黑色地膜、覆白色地膜和不覆地膜3种处理进行了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直播更新试验,隔年调查了更新出苗率。结果表明:在阳坡覆地膜可以有效提高油松直播更新出苗率,且白色地膜比黑色地膜效果更好;而在阴坡覆地膜对油松直播更新出苗率几乎没有影响,而且覆不同颜色色地膜之间也无明显差异;在阳坡最适宜覆白色地膜,而在阴坡则没有必要覆地膜。  相似文献   

14.
沙地油松幼龄林造林试验及其生长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国 《甘肃林业科技》2005,30(2):18-20,28
通过对沙地油松造林试验及其生长状况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覆膜加土措施进行沙地油松栽植,能提高沙地油松的造林成活率。沙地油松在栽植9年以后,胸径平均每年增长0.60cm;高生长在前3年生长缓慢,5年以后树高以每年30-40cm的速度生长。油松主根系长仅为1m;水平侧根多且发达,主要分布在20-40cm深处。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山区25块油松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40年生油松人工林在不同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建立了林分密度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单木材积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指数都在0.9以上;以样地平均优势木的解析材料确定40年生优势木树高,按单项立地因子实际分布区间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单木材积逐渐减小;北京山区40年生油松人工林密度应控制在1 500株/hm2以下;明确了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初步确定了油松人工林适宜的立地条件为:低山、阴坡、有效土层厚度(A+B层)45cm以上。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大同市采凉山森林公园成功移植油松大苗(4 m左右)为例,从整地、苗木选择、起苗、运输、造林、抚育管理等方面总结了采凉山山地油松移植造林技术,以期为今后油松大苗的移植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朝阳地区油松天然更新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采用数量化理论I方法,对影响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立地因子中影响油松幼树株数的顺序:坡向>坡位>土层厚度>郁闭度;影响油松幼树生长的顺序:坡向>坡位>郁闭度>土层厚度。油松天然更新由好到差的坡向顺序: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土层越厚,天然更新效果也越好;郁闭度中等(0.3~0.6)的林分,从更新数量、均匀程度及更新幼树的生长状况来看,都比较好,郁闭度过大或过小对油松天然更新都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楼观台林场位于秦岭北坡,在周至县城东南40华里处。施业区面积64万亩,其中荒山面积10万亩,其余多为次生林,主要树种为松、栎类。1964年建场以来,营造油松林达25万多亩,占全场造林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保存下来的1.5万多亩,已经郁闭成林,有的已开始间伐。为了加快造林步伐,不断提高造林技术水平,特对建场以来油松造林技术调查总结如下。一、选好造林地选择好造林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基础。油松为阳性树种,但在幼苗期喜庇荫。因此,在800米以下浅山地区,造林地宜选在阴坡或半阴坡的中下部、土层深厚肥沃、  相似文献   

19.
经过20 a培育,4个试验区标准木资料分析表明,日本落叶松在晋东南石质山地引种获得成功,在与油松同龄林平均木分析对比时,发现其生长量为油松的1~2倍。在晋东南石质山地海拔1100 m以上,土层30 m以上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坡度35°以下,日本落叶松可作为用材林树种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树种选择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石灰岩中山区两个立地条件,包括干旱阳坡24个水保林树种,阴坡9个造林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分。结果为干旱阳坡乔木树种以樟子松、侧柏、油松得分最高,分别为4.86、4.43、4.29;小乔木及灌木树种以沙棘、翅果油树、荆条得分最高,分别为3.71、3.43、3.29;阴坡以樟子松、油松、沙地柏得分最高,分别为5.0、4.0、3.29。在选择造林树种时,除参考综合评分外,还应考虑立地条件,造林目的和造林方法,以及树种特性和经济价值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