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烟粉虱B型和Q型是两种入侵性较强的生物型,在山东省农区混合分布。B型与Q型入侵种群的快速鉴别对于进一步解析烟粉虱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防控有重要意义。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国内外27个Q型种群和1个B型种群微卫星BEM06位点。结果表明:微卫星BEM06位点不能有效鉴别山东省B型与Q型烟粉虱。山东省的Q型烟粉虱入侵来源与西班牙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烟粉虱是一种由许多生物型组成的复合种,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不同生物型的烟粉虱在寄主范围、传毒能力、抗药性等许多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差异.利用mtDNA COI基因作标记对上海地区的烟粉虱生物型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所测上海10个代表性地区中,闵行区只检测到B型烟粉虱,嘉定、青浦和徐汇区只检测到Q型烟粉虱,其余各地区B型和Q型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共存.所测上海地区共45个种群中,有31个种群为Q型,占所测种群的68.9%,14个种群为R型,占31.1%.而且,大棚采集种群多为Q型(Q型占87.0%).结果说明Q型烟粉虱已在上海地区广泛存在、大量发生,并有取代R型烟粉虱成为上海地区烟粉虱主要危害类型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以mtDNA COⅠ序列标记对上海8个区县的烟粉虱进行了生物型鉴定。序列分析显示,所测33个种群165个样本中,仅发现2种烟粉虱单倍型,即Q型与B型。B型仅存于远郊崇明的花椰菜种群与奉贤的南瓜种群,比例为6%;其余各种群均为Q型,占94%。结果显示:Q型烟粉虱已全面取代B型烟粉虱,成为上海地区主要优势生物型。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非露地烟粉虱越冬生物型的鉴定及系统进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mtDNA COI基因作为标记,对河南省5个代表性地理区域的烟粉虱越冬生物型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系统进化.结果表明,郑州地区烟粉虱越冬生物型有2种,寄主马蹄莲上的生物型为B型,番茄上的为Q型;安阳、三门峡、新乡和信阳地理种群上的烟粉虱mtDNA COI基因片段序列完全一致,生物型均为Q型.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郑州B型烟粉虱序列和其他地区的B型烟粉虱在序列进化上变异不大.安阳、三门峡、新乡、信阳Q型与美国福罗里达Q2型(FJ188524)烟粉虱mtDNA COI序列在系统进化上聚为一支,郑州Q型烟粉虱序列在系统进化上单独为一支,位于美国福罗里达Q1型(FJ188559)和Q3型(FJ188570)之间.以上结果说明,郑州和河南省内其他地理种群的Q型烟粉虱入侵来源地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入侵B型与Q型烟粉虱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控制B型和Q型烟粉虱的危害提供依据。[方法]以烟粉虱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近年来入侵我国的B型和Q型烟粉虱的危害、生物型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防治对策。[结果]B型烟粉虱可为害寄主植物超过500种,包括多种蔬菜、花卉和大田作物,这些作物也是重要的病毒传播媒介。在云南、浙江、北京等地区已有Q型烟粉虱存在的报道,其在浙江省曾大量发生危害。不同生物型烟粉虱很难根据形态特征来区分,分子标记能有效地区分。烟粉虱成虫和若虫常群集在叶片背面,能分泌大量的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诱发病害发生。烟粉虱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结论]应重视B型和Q型烟粉虱的传播与危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新疆主要农区烟粉虱生物型分布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新疆烟粉虱有效防治及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mt COI)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技术进行烟粉虱的生物型鉴定,利用浸叶法和着卵浸渍法测定新疆伊宁、和田、莎车、吐鲁番和昌吉烟粉虱种群对11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生物型鉴定显示Q型烟粉虱在测试的5个田间种群中均有分布,和田烟粉虱是以B型为优势种的混合型种群,伊宁、莎车、昌吉和吐鲁番种群均为Q型;抗性监测表明吐鲁番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达到57.67倍的高抗水平,伊宁种群仅对吡丙醚具有抗性。吐鲁番、莎车、和田、昌吉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和啶虫脒产生了低到高水平的抗性(RR 5.53~57.67倍),对吡蚜酮+异丙威具有低到中等水平的抗性(RR 5.14~31.92倍);吐鲁番和昌吉种群对阿维菌素及溴氰虫酰胺都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RR 31.67~32.73倍,RR 10.93~29.57倍),对氟啶虫胺腈为低到中等水平的抗性(9.7~11.66倍);莎车、吐鲁番及伊宁种群对吡丙醚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的抗性(7.96~31.33倍)。【结论】测试的5个烟粉虱种群以Q型为主,B型仅有少量分布;不同烟粉虱种群对常用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对吡虫啉抗性水平最高,应根据当地的抗性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7.
烟粉虱B型和Q型竞争能力的室内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B型和Q型均为外来入侵种类。近年田间调查表明,Q型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取代B型成为优势种,有必要研究烟粉虱生物型之间的取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这两种生物型的取食能力及竞争能力,以期为烟粉虱有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测定烟粉虱B型和Q型雌、雄成虫在黄瓜叶片上的取食行为,并在室内黄瓜上混合饲养两种烟粉虱生物型,多代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雌雄比例,以比较其在室内无农药压力条件下的竞争力。【结果】 EPG结果显示,(i)总体上,烟粉虱B型的总刺探次数(P=0.020)和刺探的总持续时间(P=0.048)显著高于Q型;在第2阶段B型E波时间百分比显著低于Q型(P=0.001),刺探时间百分比差异不显著;B型Pd波总次数(P=0.012)和Pd波总持续时间(P=0.016)均显著高于Q型;(ii)烟粉虱B型雌性非刺探波Np的时间百分比显著低于雄性(P=0.035);而第2阶段刺探时间的百分比显著大于雄性(P=0.011),与唾液分泌相关的第2阶段E波百分比却显著短于雄性(P<0.001);但B型雌、雄性成虫在第3阶段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则差异不显著(P>0.05)。Q型雌性不仅在第2阶段刺探的百分比显著高于雄性(P=0.031),而且在整个记录时间内的总持续时间也显著高于雄性(P=0.039),而雌性的非刺探时间Np波却显著短于雄性(P=0.038);(iii)对于雌性,烟粉虱B型被动吸食植物汁液的E2>10 min的个数显著多于Q型(P=0.036);但是,烟粉虱Q型雌性第2阶段E波百分比显著高于B型雌性(P<0.001)。两种生物型混合饲养结果显示,随烟粉虱世代增加,B型和Q型所占比例逐步出现分化。第1代时,B型种群数量在混合种群中所占比例已接近80%;而第5代和第6代时,B型所占比例已达到98%,Q型近乎完全被B型取代。同种生物型烟粉虱两性间的比例变化趋势一致,且同种生物型烟粉虱雌性所占比例均略高于其雄性。【结论】室内EPG记录和多代混养种群动态结果都表明,在室内没有农药压力的环境下,烟粉虱B型在黄瓜上的取食能力和种群竞争能力均高于Q型,而且两种生物型雌性的取食和竞争能力均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RAPD和ISSR 2种分子标记分别对福建省7个地区8个烟粉虱自然种群的80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4条RAPD引物和4条ISSR引物,从80份样品的DNA中分别扩增2 240和1 77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分别为2 000和1 728条,说明福建地区烟粉虱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聚类分析表明,福建地区8个自然烟粉虱种群可分为2大类群,采自龙海变叶木种群单独聚为1类,说明与其他种群存在较远亲缘关系,推测为不同生物型;遗传距离分析说明福建不同种群在遗传相似性上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3种不同生物型烟粉虱的种群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研究了中国3种不同生物型烟粉虱的种群分化.烟粉虱种群分别采自北京、扬州和广州的不同寄主上,烟粉虱生物型包括B型、本地型(NaC)和一种新的生物型(Cv型).对3种生物型烟粉虱的RAPD-PCR结果进行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烟粉虱中国本地型和Cv型的种群关系比较近缘,二者与B型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3个烟粉虱生物型的种群分化属于种内分化,据此推测Cv型烟粉虱可能起源于中国或其临近地区.  相似文献   

10.
武汉地区烟粉虱的危害及其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评价武汉地区主要作物上烟粉虱的危害状况与发生程度,并采用mtDNA COI 基因测序方法鉴定了烟粉虱的生物型组成.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烟粉虱主要危害葫芦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9科34种(变种)作物,其中以长茄、棉花、番茄、烟草、四季豆以及菜豆上的虫口密度较大,作物受害较重;同源性分析发现,在武汉地区烟粉虱的生物型以入侵型Q型的比例最大(86.1%),入侵型B型的比例次之(11.1%),本地种群ZHJ1型最小(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