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籼粳杂交、广亲和特性鉴定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出CH58、CH59、C18和C84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H58、CH59、C18和C84的程氏指数分别为11、13、13和15,其中CH58、CH59和C18的籼粳属性为偏籼,C84为偏粳。广亲和特性鉴定和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四个恢复系具有良好的广亲和性,且都能恢复滇型、BT型、矮败型等粳稻不育系以及野败型、印水型等籼稻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谱广。花时特性研究表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开花高峰要明显早于粳稻不育系春江16A。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在单株产量、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株高、一次枝梗数和剑叶宽等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与粳稻不育系配组,已选育出春优58、春优658、春优59、春优618等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已通过国家、浙江省等品种审定。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在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16,(5):70-74
通过选育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95122A和陵风A)及与10个对HL型粳稻不育系具有不同恢复力的BT型恢复系测交鉴定的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BT型95122A在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上与HL型95122A有明显差异,其确为BT型不育系。BT型95122A花粉以圆败为主,有一小部分浅染花粉,而BT型陵风A基本上都是染败花粉,且绝大部分为深染花粉。BT型95122A与各参试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的小穗育性与BT型陵风A配制的杂种F1无明显差异,说明花粉败育特征的改变没有影响不育系的可恢复性。  相似文献   

4.
六优3-2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于1982年用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与恢复系宁恢3-2配组育成的中粳新组合。其母本六千辛A是以BT型矮秆黄A为母本,中粳品系691/千重浪//Zenith(简称六千辛)为父本,回交转育成的中粳不育系,1981年定型,现为B18F1,不育性稳定,可恢复性好。恢复系宁恢3-2为几  相似文献   

5.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对由粳稻品种苏秋、六千辛转育成的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可恢复性、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BT型、HL型不育系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不育系花粉以典败为主;BT型苏秋A和BT型六千辛A分别有0.06%和3.72%的自交结实率,不育性最不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败育越彻底,穗伸出度越短。3)BT型不育系的花时、花期与保持系最为接近;HL型不育系花时稍有滞后,花期相仿;WA型不育系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开花不集中。4)BT型、HL型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5)BT型不育系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不育系次之,WA型不育系最难恢复。提出了用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的设想,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于育性恢复基因的地理分布,在粳杂优上,石岭行男曾对日本地方品种进行过研究。我国的洪德林等对BT型,滇型、L型,印野型和野败型五种质源的粳稻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基因也进行过研究。在籼杂优上,苏泽胜等认为:某些安徽籼型水稻地方品种对野败不育系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在雄性不育细胞质地理分布研究方面,H、I、OKa博士认为:亚洲、美洲存在有O.perennis的雄性不育细胞质,而非洲和大洋洲则不存在。然而,对籼型野败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及不育胞质地理分布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在野败籼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目前  相似文献   

7.
六优3—2     
六优3—2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于1982年用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与恢复系宁恢3—2配组育成。其母本六千辛A是以BT型矮秆黄A为母本,中粳品系691/千重浪/Zenith(简称六千辛)为父本,回交转育成的中粳不育系,1981年定型,不育性稳定,可恢复性好。恢复系宁恢3—2为几内亚的模型陆稻粘利作母本,选用籼粳交后代偏粳型恢复系粳7623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中便恢复系。该组合1989年4月经江苏省第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通过。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7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粳稻(中熟组)区试,7个点平均…  相似文献   

8.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粳稻不育系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的选育经过,并以矮败型春江95A及其同核异质不育系滇Ⅰ型春江95A等为试验材料,开展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型春江95A属偏粳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育性稳定性明显好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具有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良好、异交结实率高和广亲和性好等特点,其可恢复性不同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另外,还对典败型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其杂种优势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BT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及原种生产方法建立、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红莲型细胞质的开发应用、粳稻恢复系资源的发掘和恢复性遗传、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三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及广亲和恢复系选育等6个方面回顾了作者从事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近30 a的工作,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粳恢35是用"人工制恢"法选育的能恢复野败型粳稻不育系的粳型新恢复系,与野败型粳稻三系不育系热粳1A配组育成具有米质优、中抗稻瘟病、花粉量大等特点,于2012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杂交粳稻组合热粳优35(热粳1A/粳恢35),在区试中表现高产、抗病、米质优,于2014年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区不同裸燕麦品种淀粉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生长环境对燕麦淀粉品质的影响,分别选取同时在我国两大燕麦主产区内蒙古和河北省种植的10个裸燕麦品种,测定其抗性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和淀粉水解率,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品种的变异性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地区内参试样品间的抗性淀粉、总淀粉、峰值黏度、破损值和回生值的差异均较大;两地区之间,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淀粉水解率以及大部分糊化特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内蒙古地区种植的燕麦样品淀粉水解率、糊化温度极显著(P<0.01)高于河北地区种植的燕麦样品,而峰值黏度、破损值、回生值极显著(P<0.01)低于河北地区的样品。  相似文献   

12.
实验对叶龄诊断技术施肥法和常规施肥法的不同施肥量的产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叶龄诊断法施用氮肥比常规施肥法增产3.7%,叶龄诊断施肥方法能够较科学合理的根据水稻叶龄需肥量施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对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李刚  马骏  王金艳  闫广艳 《杂粮作物》2007,27(3):199-201
试验采用6个玉米品种:哲单39、晋单42、农大108、中单9409、农大86和郑单19作为试材,在抗旱棚内,盆栽方法。试验从经济产量角度对6个玉米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做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不同品种水分经济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郑单19最高,农大108最低。该性状可作为评价玉米水分利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甜菜品种不同密度大区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连续两年不同品种和3种种植密度条件的大区对比试验,认为在海伦甜菜产区较适宜种植的有:阿西罗、中单0701、中单0702、HI0466和巴士森等甜菜品种.  相似文献   

15.
利用棉花黄萎病枯斑型菌系BP2、落叶型菌系V991人工病圃为鉴定场所,以鄂荆1号为感病对照,对8个不同来源的抗(耐)黄萎病棉花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棉花抗源种质对不同黄萎病菌系的抗性表现不同,不同棉花抗源种质对同一黄萎病菌系的抗性也存在差异;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枯斑型黄萎病菌系;苏远6071、苏远6072和苏远6077与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达到同一抗病水平,可作为棉花抗病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16.
不同含水率大豆秸秆与不同材料间滑动摩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斜面仪测定分析细碎化处理后大豆秸秆的滑动摩擦角,为大豆秸秆纤维制取机供料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以揉搓粉碎处理后大豆秸秆含水率为试验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分别建立了不同含水率对揉搓粉碎处理后大豆秸秆与不同材料间滑动摩擦特性影响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含水率对滑动摩擦角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大豆秸秆与钢板的滑动摩擦角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输送带的滑动摩擦角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棉花不同种质材料的棉铃在不同发育时期重量和长宽比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棉铃在重量和长宽比存在较大的差异;陆地棉和海岛棉的棉铃重量第5天和第10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长宽比存在差异;两者的关系是长宽比越大,其铃重越轻;不同类型品种棉铃的长宽比是海岛棉〉圆锥形铃陆地棉〉卵圆形铃陆地棉〉圆形铃陆地棉,而重量恰好相反,为圆形铃陆地棉〉卵圆形铃陆地棉〉圆锥形铃陆地棉〉海岛棉;杂交棉相对于其亲本变化不明显。由此可见,棉花品种类型不同,棉铃形状的差异都是影响棉铃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禾谷孢囊线虫对不同类型杀线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地区禾谷孢囊线虫对不同类型杀线剂的敏感性,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了灭线磷、噻唑膦、涕灭威、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及甲维盐六种药剂对河南清丰、河北保定、安徽颍上、山东泰安和青岛五个地区的禾谷孢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六种杀线剂对五个地区线虫的毒力表现为:甲维盐>阿维菌素>灭线磷>涕灭威>噻唑膦>丁硫克百威。灭线磷、噻唑膦、涕灭威和丁硫克百威对各地区线虫的LC50值都在582.7mg.L-1以上,不同地区线虫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但相对毒力指数均在1.31以下;阿维菌素对各地区线虫的LC50值为26.0~66.3mg.L-1,甲维盐对各地区线虫的LC50值为20.1~35.3mg.L-1,不同地区线虫对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相对毒力指数最高达2.55。  相似文献   

19.
不同降雨条件对不同耐旱型大豆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耐旱型大豆根构型的特异性,田间条件下,以不同耐旱型大豆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降雨条件对大豆根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各时期大豆植株的根和地上部生物量;同一地点,R2和R4期取样,辽豆14的根和地上部生物量高于辽豆21。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冠比值逐渐增大;一般而言,V4~R4期,干旱胁迫提高了植株的根冠比。苗期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大豆根长,但结荚期和鼓粒期干旱胁迫均降低了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大豆根长占比以细根为主,平均根直径≤2.5 mm的根长比例均在90%以上。根表面积占比也主要以细根为主,但大豆根体积分配比例较高的却主要是根系直径2.5 mm的粗根。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耐旱基因型大豆根器官应答干旱胁迫的理论知识,对大豆抗旱生产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珍红1号、汕油27号和庐黑1号3个花生品种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一些生长性状和经济产量,得出了同一品种或不同品种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一些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AnM和覆膜栽培方式均能促进花生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及提高经济性状;庐黑1号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不同栽培方式下均强于珍红1号和汕油27号,其产量在覆膜栽培下也最高,但在普通露地时最低,这是由于露地下庐黑1号的出仁率、饱满指数和经济系数太低所致.覆膜可大大提高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