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节水农业主要是指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农业.节水农业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农业生产中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对于灌溉农业来说就是在节约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对旱作农业来说就是在增加少量补充供水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增产.节水农业技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包括输水系统节水技术、灌溉节水技术、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化学节水技术、高新节水技术以及集雨补灌、节水管理等.节水农业技术,重点是灌溉节水技术.灌溉节水技术包括输水系统节水技术和田间灌溉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2.
灌溉是为地补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术措施,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因此,必须人为地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灌溉,即用水浇地。灌溉原则是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其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本文介绍了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就地自流灌溉装置。  相似文献   

3.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地带,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县委、政府提出“避灾抗旱”战略,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在兴仁镇、高崖乡和关桥乡共发展硒砂瓜基地0.87×104hm2.为解决硒砂瓜生长前期的保苗补灌困难,大力发展补灌工程,推广“坐水种”和“点灌”节水灌溉措施,充分发挥了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一、补水增墒,促进种子萌发及大豆生长要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最大限度地发挥节水灌溉设施的抗旱作用。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水源,增打补水井,提高供水能力:另一方面要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要千方百计充分利用现有水源、抗旱用具及设施,可采取垄台及垄台侧边豁沟,滤水浇灌,浅覆土,做到隔夜镇压的方法及早采取补水措施。  相似文献   

5.
极度缺水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地点位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本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玉米穗部性状总结为3个主成分,并分析了各主成分的意义以及在不同补灌条件下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限制性因子为穗粒重和穗重,并且在主成分分析中,因子载荷分别达到了0.9748和0.9651.拔节期补充灌溉处理的穗粒重较不补灌提高62.2%~77.8%,拔节期补充灌溉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穗粒重和穗重并减少秃尖长度,研究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农业节水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地膜春小麦的千粒质量及产量,以河套灌区春小麦常规灌溉为对照,在地膜春小麦抽穗期分别补充灌溉90、70和50 mm水量,监测不同补灌量对土壤水分和地膜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补充灌溉提高了地膜春小麦在扬花期、灌浆期及成熟期的土壤水分含量,且补灌量越大,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水分蒸散强度越高,春小麦的成熟期越晚,不孕小穗数越少,千粒质量及产量越高。而补灌量越少,春小麦的增产强度越高,但补充灌溉对地膜春小麦的经济系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抽穗期补充灌溉50~70 mm水量,可有效提高地膜春小麦的千粒质量及产量。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对山东省鲁北地区咸水资源分析,结合国内外成水灌溉研究进展,提出适合山东的成水灌溉技术,并通过近几年在在陵县的咸水灌溉试验,总结了成水安全高效补灌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邢台地区小麦节水灌溉提供依据,2018~2019年以高产小麦品种邢麦13号为试材,以小麦全生育期不补充灌溉(T_0)和当地传统灌溉(T_(ck))为对照,在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测墒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0%(T_(70))、75%(T_(75))和80%(T_(80)),研究了测墒补灌处理对小麦耗水特征和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水较灌水处理更能够充分地利用降水和土壤贮水;传统灌溉下,降水和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占比最低。与传统灌溉相比,测墒补灌可明显降低麦田耗水总量,有效提高降水和16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其中T_(80)处理的小麦产量(7 000.04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2.96 kg/(hm~2·mm)]和灌溉效益[13.41 kg/(hm~2·mm)]均为最高。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测墒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80%,小麦产量水平与传统灌溉基本相当,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显著提高,能够兼顾高产与节水,是本研究条件下最佳的补灌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测墒计算灌水量,用微喷带进行补充灌溉,探讨了小麦大田节水灌溉时最适的田间相对含水量,为农业生产用水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传统灌溉处理的产量最高,相对含水量为75%时的水分利用率最高,综合考虑产量与水分利用率2个因素,W75补灌处理既高产且水分利用率也高,是最佳的补灌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低压微喷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小麦、玉米不同灌溉量和灌溉时期的组合模式,对低压微喷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漫灌相比,低压微喷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千粒质量,延缓灌浆后期叶片SPAD值的下降速度;测墒补灌结合低压微喷模式(S3)作物周年产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显著提高32.8%(P0.05),灌溉水分生产效率较对照显著提高54.8%(P0.05),经济效益比对照提高10.5%。在此试验条件下,测墒补灌结合低压微喷(S3)为最优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旱塬地膜冬小麦集雨灌溉及水分高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7年在镇原试区进行的地膜冬小麦集雨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冬小麦集雨灌溉具有显的产量效应,可明显提高地膜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使蒸腾速率增大,0-200cm土层土壤供水增加;无论是干旱年份或正常年份,集雨补灌最佳时期均为拔节期,此期补灌12,24mm,较其它时期等量供水的供水效率提高2-6倍,表现出集雨灌溉的高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2.
1.不合理的灌溉制度滴灌流量低,使用者常常会看不到灌水过程.如果灌溉时间太长,则会产生深层渗漏浪费;如果灌溉时间太短,根系又将发生水分胁迫.了解灌溉系统的灌水强度、植物需水量和土壤田间持水量,根据植物水分需要进行灌溉.灌溉周期和灌溉量要根据气候和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而调整,不能始终采用同一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刘、盐库区通过“玉米双垄沟集流增墒补灌种植试验”、“温室西红柿滴灌试验”和“地膜玉米限额灌溉试验”,初步总结出了刘、盐库区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分梯度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对4种不同水分梯度下18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设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雨养条件下,农大108、丹玉86、中玉9号、东单60号、沈玉18号5个基因型品种抗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WUE)高,经济系数亦高;在补灌60,100,160 mm条件下,先玉335号和郑单958两个基因型品种在各种补灌条件下均表现高产,而且WUE和经济系数均高;从补灌水增产值的WUE角度看,随补灌水量的增加,增产值的WUE在下降,说明实行节水灌溉(非充分灌溉)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补灌水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每穗结实粒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低洼地区灌溉泵站是灌溉、补源、调水的重要水利设施,在我国灌溉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建站的时候,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低洼地区灌溉泵站的运行存在较高的能耗与低效率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以便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灌溉业的发展。本文就低洼地区灌溉泵站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低洼地区灌溉泵站节能技术改造措施,以便提高其工作效率,朝着节能减排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至县小麦移动式节水补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灌溉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节水灌溉技术有助于实现小麦增产增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劳动强度。本文介绍了周至县近年来探索出的移动式节水补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枣树间作或单种情况,宁夏压砂地枣树种植补灌技术可选择滴灌、小管出流补灌技术。在瓜枣间作、薯枣间作种植区选择滴灌补灌技术,在枣树单种地区选择小管出流补灌技术。并根据试验监测资料,提出了中部干旱带压砂地枣树微灌技术补充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养分、玉米长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灌溉和70%补灌模式相比,75%补灌模式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玉米株高、生物量鲜重、含水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8.38%、29.82%、26.74%和12.71%、16.73%、37.76%、18.38%、9.98%、2.56%、12.80%;2)75%补灌模式比常规灌溉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耗水总量,节水10.32%,提高了水分利用率25.78%和灌溉水利用率69.71%,75%补灌模式比70%补灌模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1%和14.22%。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75%补灌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夏玉米节水保肥、增产高效的最优测墒补灌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施肥方法]在灌溉施肥时,尤其要注意选择肥料、注肥设备,以及灌溉施肥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黄淮海平原水土资源短缺和农田灌排系统不完善问题,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和灌排理论,结合不同典型区的灌溉排水特点,提出黄淮海平原明渠灌溉排水一体化渠系规划布置设计方案,编制了渠系布置参数计算软件,分析不同典型区渠道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灌溉排水控盐区以及灌溉排水并重区,渠道间距随地下水位埋深和排渍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但随排渍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渠道间距随着土壤质地由粘性到砂性的转变而逐渐增大。在灌溉排水补源区,渠道深度和渠底宽度随设计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随渠底坡降的增大而减小。与传统渠系布置相比,在灌溉排水补源区的一体化渠系布置可减少渠系占地面积约55%,工程土方量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