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宜的留桩高度是实现再生稻高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直接影响再生稻的产量。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前人对再生稻留桩高度的研究情况,综述了再生稻留桩高度对生育期、生长发育特性、经济性状及产量、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决定留桩高度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对今后再生稻留桩高度研究的展望,以期为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再生稻是一种在不需要犁田栽秧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再收获一季的高效特殊稻作模式,具有省时、省工、省肥、环保、高效、精简等优点,对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详述了再生稻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总结并分析了再生稻品种、收获期留茬高度、水分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养分运筹(促芽肥、出苗肥、硒肥)等对再生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出了“绿肥+”、“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的创新综合田间管理稻作模式以改善稻田土壤环境、提高种植农户收入和实现再生稻的绿色现代化生产。展望了再生稻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再生稻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研究和生产的情况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回顾世界上再生稻的科研和生产情况,并对四川省再生稻品种和主要生产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一些见解。一、国内外再生稻研究的情况我国对再生稻的研究报告始见于1937年(杨开渠:《再生稻研究初步报告》)。迄今为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再生稻的概念和优点,重点探析了再生稻高产栽培和管理技术,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纳溪县认真在再生稻上做文章,连续两年获得省奖。1986年蓄留再生稻10195亩,平均亩产113.4公斤,获得省专项奖励。1987年蓄留再生稻5.8万亩,平均亩产119公斤,获得了省政府“大面积再生稻高产示范工作奖”和省农科院“再生稻高产技术咨询服务工作成果  相似文献   

6.
刘歆  朱容  杨梅  刘章勇 《作物杂志》2020,36(2):28-429
再生稻高产种质资源是选育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物质基础,缺乏具有强再生力的水稻品种是制约再生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进247份早抽穗水稻核心种质在江汉平原作再生稻种植,从中筛选高产再生稻种质资源,并探究高产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为再生稻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47份核心种质在江汉平原两季稻均能正常抽穗成熟,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10.31%~51.83%,从中筛选出27份高产水稻种质资源。其中,4份双季高产种质两季总单株产量均超过60.00g,可作为亲本用于水稻再生力基因挖掘和再生稻高产育种。再生稻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分析表明,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其每穗颖花数和有效穗数;再生稻高产种质头季稻产量与再生季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再生稻高产育种方向应从追求单季高产转变为追求周年高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完善和发展再生稻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方法,助力重庆市再生稻产业新发展,以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为例,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用生物有机肥代替部分无机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中稻和再生稻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中稻产量的增幅为 3.28%~5.01%,对再生稻产量的增幅为 1.64%~17.09%,对总产量的增幅为 3.16%~8.26%。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中稻和再生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二者产量,且对再生稻的提升效果要高于中稻;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稻米的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稻米的糙米率、整精米率、淀粉含量和食味值,有效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而提升稻米品质。从综合效益出发,推荐施肥方式为生物有机肥2.25t/hm2+75% 常规施肥(尿素 261kg/hm2、过磷酸钙 750kg/hm2、氯化钾 200kg/hm2)。  相似文献   

8.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因组合不同和生态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10~40 cm;各节间腋芽在温度、光照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的萌发,施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有效促进腋芽的萌发,并能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再生稻腋芽萌发及成活的最适温度为24.5~27.0℃,相对湿度为81%~85%,‘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2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超级杂交稻也可获得较好的再生稻产量。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还可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湖南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南地区的再生稻品种,研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记录7种水稻品种的播种期、收获期及生育期,计算出再生稻每株分蘖数及每丛平均株数,比较其生育期、再生能力、产量及米质口感,筛选出最适合作为再生稻的品种,以该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施肥时间、收割方式以及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分蘖、高度和产量的影响,探索病虫害的防治方案,在湖南省内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Y两优9918’作为再生稻品种,生育期短、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口感优良;最佳施肥时间为第一季收获前7天左右;机收时,留桩高度以25~27 cm为宜;病虫害采用“一拌三喷”综合防治策略,再生稻产量可达到3000~4500 kg/hm2。构建湖南地区再生稻高产栽增成套技术路线,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小兵 《中国种业》2016,(11):52-53
以湖北省黄冈市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两优6326为材料,对再生稻头季人工收割和机械收割2种方式进行对比。考察头季收割方式对再生季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收割的再生季每667m2的实际产量为325.92kg,人工收割的再生季的产量为382.5kg,机械收割比人工收割的减少56.58kg,减幅达14.8%;但人工收割比机械收割的投入多190元,总收入少37.23元。由于机械碾压导致机械收割部分的再生稻不能成苗或发育较迟、不能正常抽穗而影响总体产量,同时对未碾压再生稻产生的边际效应弥补了机械收割的损失;机械收割的投入成本大幅降低,相对比较效益较高。采用头季机械收割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有光温条件的地区大面积蓄留再生稻,丰富了水稻轻简化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再生稻研究与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再生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袁珅  彭少兵 《作物学报》2022,(7):1822-1831
稻米镉(Cd)和砷(As)污染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再生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并且越来越受农民的欢迎。但是,目前关于再生稻稻米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再生稻稻米Cd和As含量并比较稻米Cd和As含量在头季和再生季之间的差异。该研究于2016年在湖北省12个主要再生稻种植地区进行,在每个采样点选取3块有代表性的农民种植的再生稻田块,取样并测定头季和再生季稻米Cd和As元素的含量。与头季相比,再生季稻米Cd含量在5个采样点显著增加,在3个采样点显著降低,在其他4个采样点没有显著变化。与稻米Cd含量表现不同的是,再生季稻米As含量在12个采样点中均显著低于头季。在12个采样点中,再生季稻米As含量为68.6~147.4μg kg–1,比头季稻米As含量低36.5%~77.4%。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采样点中,再生季稻米As含量都低于国家规定的稻米As限量标准(GB2762-2012)。试验结果表明,在再生稻生产中不管是头季还是再生季都有可能出现稻米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因此关于品种、环境、栽培管理特别是水分管理及这些因素的互作效应对再生稻稻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流特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6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流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再生稻叶面积指数为主季稻的1/8~1/5,穗粒数和产量为主季稻的1/3左右,但齐穗至齐穗后10 d再生稻光合速率较主季稻高20%~70%,孕穗至成熟期再生稻净同化率是主季稻的2.7~6倍;再生稻与主季稻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大,再生稻剑叶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主季稻,而残留在茎鞘中的比例大大降低;再生稻外观品质优于早稻与晚稻,而加工品质介于早稻与晚稻之间。本试验条件下,主季稻属增库增产型,而再生稻属源库互作型。为使再生稻高产,应选用穗粒数较多的品种,充分发挥再生稻光合速率与净同化率高的优势,采取积极的栽培措施,促进再生稻叶面积的扩展、穗粒数的提高与物质运转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是从已收获的水稻(主稻)残茬获取二次产量的实验。60年代初,美国海湾地区就进行过水稻再生试验。再生稻有生产成本低、水分利用效率高、生育期短几个优点;但籽粒产量低,品质一般劣于主稻(Webb等,1975),因而,再生稻受限于商品基础。由于近年引进了些再生力较强的早熟水稻品种,再生稻作为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而重新受到重视,因为这使生长季节短,而又获得两季作物的地区收获成为可能。据报道,主稻品种对再生稻产量的效应甚微,而  相似文献   

16.
此研究是针对再生稻生产中存在发苗不足、成穗率低、肥料利用率不高等因素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抛栽密度在18~31.5万穴/hm^2的范围内,再生稻粒重变化不大,实际产量基本一致,但再生稻发苗数和有效穗以18~22.5万穴/hm^2最高,分别达20.3~24.3苗/穴和18.9~20.1穗/穴;促芽肥施用过多,会影响头季中稻的产量,随促芽肥的增加,再生芽长也增长,但发苗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单穴穗重则有下降趋势。同时,化学促芽剂4PU-30、高产精、腐殖酸、IAA能够增加头季中稻单穗重和促进再生芽的萌发生长,提高穗数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影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子,筛选出适合湖北省洪湖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再生稻品种;以广两优1128、新两优223、两优6326和创两优558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总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087.4、5 916.7和14 004.0kg/hm 2。4个再生稻品种的糙米率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创两优558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70.2%、65.5%和24.5%;新两优223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为21.4%。总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创两优558,其次是广两优1128,含量分别为9.14和9.03g/100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研究表明,4个品种均适宜在洪湖地区种植,但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及总产量最高,稻米品质最好。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产量构成因子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再生稻整精米率的主要因素为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精米率。  相似文献   

18.
为推广种植再生稻提供科学依据,在湖北省荆门市黄棕壤性水稻土上设置了3种不同用肥量和用种量耦合模式,展开了用种量和用肥量对‘新两优233’再生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季均以Z1F2用肥量产量最高,分别为17.83 kg/plot和11.36 kg/plot,用肥量比用种量对产量的影响更大,中用肥量(F2)的产量效益较佳;用种量和用肥量共同调节再生稻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对N素、P素的吸收总为相互促进作用,对K素的吸收与N素、P素存在相互拮抗作用。综合用种量和用肥量对两季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在黄棕壤性水稻土上种植‘新两优233’再生稻推荐的最佳肥种耦合模式为ZIF2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籼稻‘两优6326’、‘岳优9113’、‘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在头季稻齐穗后15天进行促芽肥的不同施N量处理,探明促芽肥与再生稻的再生力、产量和综合效益的关系,为豫南稻区再生稻科学高效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促芽肥施N量对头季稻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再生稻产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二者呈抛物线型相关,且影响再生稻产量因素以再生穗数量为主;当促芽肥施尿素量为345.00 kg/hm~2时,‘两优6326’和‘岳优9113’再生稻产量及综合效益最高,促芽肥施尿素量为390.00 kg/hm~2时,‘黄华占’的再生稻产量及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0.
超级稻Ⅱ优航1号再生高产栽培的库源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再生稻的超高产特性,以超级杂交水稻组合Ⅱ优航1号为供试材料,调查了再生稻超高产的库源结构特征,结果:在产量4个构成因素中,头季以每穗粒数的变异最大(12.1%),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r=0.8133^**);再生季却以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最大(14.6%),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r=0.8279^**)。再生稻超高产的库特征是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再生稻的产量限制因素,头季是每穗粒数,再生季是每平方米穗数。再生稻超高产的源特征是必须积累高额的生物产量。头季要实现超高产,必须注重在中期培育面积适当较大、姿态直立的冠层叶片,以提高中后期的群体生长率;再生季则必需依靠萌发更多再生分蘖,来扩大群体叶面积,大幅度积累干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